国一金典鉴赏家略论周雪耕的书法艺术
学习隶书,上手容易,成功很难。用笔墨去表现汉隶中的苍茫古意,是今天书家对汉隶的一种新的探索,成功与否,取决于书家对于书法线条质量的理解和对汉隶精神的领会。雪耕在创作隶书作品时,非常注重作品线条的质量,讲究笔墨的丰富变化。他作品中的线条老辣粗犷,高度提炼;用笔轻重并施,变化多端;墨色干湿浓淡互用,有时用墨如泼,有时惜墨如金。对于隶书的结体,雪耕具有较好的造型意识,能让不少字的结构安排得沉稳端庄而意趣横生。更值得一提的是,雪耕无论是创作斗方、中堂、立轴还是对联,都特别注意作品的整体感,善于处理作品中收放与避让关系,对于作品的落款也很讲究。他在通常一件隶书作品中,以大气魄的隶书为主体配上韵致的行草作落款,虚实得当,使落款成为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雪耕的书法路子是很正的,尤其是他“半日参禅”的心境主导着他的书风,所以他的书法没有太多的浮躁,没有过分的夸张,没有着意的表现。如果他在把持住这种不俗格调的同时,在用笔的细节上多下功夫,加强用笔的古意,让作品在“能远观”的同时还能“亵玩”,经得住他人的细细品味和推敲,果能如此,则谨承吴门书风不远也。
国一金典鉴赏家从心境到书境论述周雪耕的书法艺术。周雪耕,号半禅堂主人,1957年生,苏州人,第七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最高奖项“全国奖”得主。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苏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苏州市相城区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州市相城区文联副主席。论及雪耕先生的书法艺术,不妨从他的心境谈起,进而就他的隶书和行书加以论述。
苏州是一个经济和文化发展两不误的经济强市与文化名城。去过苏州的人都有同感,无论是苏州的园林建筑还是山水景观,都那么别致、精巧,讲究韵味和雅趣,给人以娴静、文雅的感觉。这种文化由来已久,自魏晋人到宋元文人,尤其是明代时期,吴中文化的“才情”观念,在全国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直至今日,吴门出生的书家,很容易受到这种环境与文化传统的熏陶,在满完了一天的工作之后,他们能很快进入一种安静的状态,尽情于自己的艺术空间。所以,这种半日参禅的心境很好地反映了今天苏州的书家生活方式和艺术心境。这种艺术心境给书家带来的是沉思而不是浮躁;留给书家的是一片心灵的净土而不是闹市的嚣尘。所以,在这种心境下创作的作品,往往能达到“法”“意”并臻的艺术效果。缺乏半日参禅的学书精神,就很难沉心于“法”的学习和继承,也很难真正领悟“意”的挥洒和情趣。
雪耕先生当兵出身,曾经在山东某部驻守海岛。雄壮铿锵的军旅生涯、广阔沧茫的黄海域面和汹涌澎湃的海浪,造就了雪耕洒脱大气的性格。所以,他学习书法自唐楷入手后,不久就迷恋上了汉代隶书,尤其是飘逸放纵的《石门颂》、方整古拙的《张迁碑》、雄浑大气的《西峡颂》等汉代碑刻作品深深吸引了戎马出身的雪耕先生。在部队的闲暇之日以及转业后的工作之余,师法汉隶成为了雪耕学习书法的主餐。从他的所创作的隶书作品中,可以窥见《张迁碑》的古朴方整,也可看出《石门颂》的开张放纵,更难得的是,其间隐隐可见《西狭颂》中那种方笔圆笔交错结合的用笔方式,因此该作品在雄强放纵的风格基础上参杂着一种灵巧。华人德先生在《周雪耕书法作品集序》中这样评价雪耕的隶书作品:“落笔果敢,粗犷浑厚,大气磅礴,自成一格。”
这让人难以理解,一位喜好那种大汉雄强气魄的书家,竟在心里掩埋着清秀之气,并能跃然于纸上。针对这种现象,华人德先生在《周雪耕书法作品集序》中提出 “有惑”,很值得玩味。华先生说:“我也总认为写字不论何体,风格应一以贯之,而雪耕隶书与行草各擅气韵之胜,绝不相类。不知何体更能体现雪耕之气质何意识也。苏东坡题黄山谷草书《尔雅》时云:鲁直以真实心出游戏法,以平等观作欹侧字,以磊落人录细碎书,并三反也。吴地山水软腻,风俗清嘉,然而也曾出过剑气凌霄、白虹贯日的壮士勇夫。风格的形成,有其十分复杂的因素,若仅以气质、观念、地域等来划定,往往会出现相悖的情形。所以苏东坡有惑,我也有惑,恐怕雪耕本人也有惑。”我认为,雪耕的雄强大气之风,与其军旅生涯是有一定关联的,而他的清秀文雅之气,也许是这位半禅堂主人生长在吴中地区的缘故,潜意识里受吴门书风的影响甚大。所以雪耕先生能大气也能小巧,他的作品古而不拙,巧而不轻。
也许是受到吴门地域文化以及审美情趣的影响,无论在古代还是现当代,吴地书家在审美风格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他们的审美趣味崇尚于优美。所以他们的书、画、诗文以冲淡平和、空灵旷逸、意境深远、格高韵胜等风格见长。审美情趣也可理解为艺术境界,苏州书家所追求的意境不外乎闲、静、幽、雅、文、逸等范畴。他们这种意境与历代许多文人书画家都致力追求这种传统有关,也与他们所生活的吴中地区的佳山秀水等自然风光不无关联。所以他们的书法,大多用笔细腻、精致,追求高格调,体现恬静美,以韵取胜,雪耕先生应是体现这种艺术审美情趣的当代吴门书家之一。
当今书坛,能够全心、全职从事书法创作或书法研究应该是一件非常庆幸的事。因为对于许多人来说,只能凭着自己对于书法的热爱,在完成与书法关系不大的谋生工作之余,挤出时间和精力进入真正属于自己的领域书法空间去陶醉一番。一旦工作需要,又从这个空间中抽出身心,去应对那些与书法几乎毫无关系的事情。周雪耕先生也是这样,他每天都要在完成工作的余闲之时,才能进入自己的书房,沉浸于书法的学习和创作。他认为,在这种沉浸的过程中,似乎自己进入了一种禅境。用心灵深处的言语与古人对话,用微妙的笔触感悟艺术的真谛,用沉静的心态体会书法境界的浑穆与空灵。他自谓这种书法的学习和创作为“参禅”,因为只能在白天工作之余才有“参禅”的时间,所以自号书斋名为“半禅堂”,自己也就理所当然是“半禅堂主人”。
雪耕的行书作品,初以宋元诸家为师,继而上追唐人,所以他的行书面貌也较多。如条幅《李清照词》、《齐己新栽松诗》等作品,取法苏轼的特点非常明显,字形和用笔都吸取了苏字的营养,通篇气韵典雅清秀,用笔停顿有致,节奏分明,笔画的变化也很丰富。而作品《杨万里题青山市汪家店诗》以及《齐己浮云行诗》等作品,在用笔的节奏和表现风格上,带有元代书家康里子山的笔意,节奏明快,用笔爽利。难得的是,他的许多行书作品在结体上取法苏字,用笔上效仿米字,这类作品往往笔法变化丰富,速度快慢结合,韵致错落;而字形也变化多端,方圆短长参合,诚如东坡所言:“短长肥瘦皆有态”。横披《念奴娇野棠花开》这件作品,则汲取颜真卿行书的某些特征,结体较为宽博,具有一种豪迈之气,墨色变化也相当丰富,而且作品中流露出一种挺拔之气,有一种正气凛然的君子之风。朱培尔先生曾对雪耕行书这样评价:“用笔飘逸而不失刚劲,结体精到而不失灵动”。近年来,雪耕的行书又开始舍宋人而取法晋人,在二王那里吸取营养。他注重行笔的气韵和章法的布局,尤其在格调上,落笔不凡,满纸弥漫着一种清秀的书卷气。他近来创作的不少行书作品,如条幅《顾瑛泊阊门诗》、扇面《姜夔词》等作品,俊秀可爱,韵致雅静,满纸弥漫出二王书法的遗风。
雪耕隶书的创作高峰时期应是他四十岁左右时期。那时的他,经过十余年隶书的学习,不仅汲取了《张迁碑》、《石门颂》、《西峡颂》等汉隶的精髓,而且还吸收了《泰山经石峪金刚经》以及铁山、冈山等四山摩崖的雄浑大气的书风特征。对隶书的理解日益到位,手头功夫的积累也日益精湛。所以那时候创作出了不少佳作,荣获第七届全国书法展“全国奖”的作品,也正是那时候创作出的隶书精品。获此殊荣,应该是书法界对雪耕隶书学习和创作的高度肯定。雪耕也应该按照常道顺着隶书继续往前走,可是,自那以后,他将书学的目标瞄准了北宋诸家,尤其是苏轼和米芾,继而上追二王,走上了一条与他粗犷大气的汉隶决然不同的另一条清秀文雅的行书之路。更让人惊奇的是,他近十年来行书的学习,取得了让人生叹的成效。
一般而言,一个书家要做到既能雄强大气,又可清秀典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二者的风格差别太大,但半禅堂主人周雪耕先生能做到这点,很不简单!雪耕的篆隶作品力追秦汉雄风,故气势雄强,铿锵有力;而其行草作品自宋元而上追晋人,故落笔不俗,格入宋元。下文分而论之。
一看到楼主的气势,我就觉得楼主同在社区里灌水的那帮小混蛋有着本质的差别,那忧郁的语调,那熟悉的签名,还有字里行间高屋建瓴的辞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