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国画大师李苦禅的艺术之路
李苦禅学画有所成就,固然离不开恩师齐白石,还离不开时任北平艺专校长的林风眠的提携。1928年,国立艺术院成立(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林风眠寄了信件给李苦禅,意欲聘请他担任教授。李苦禅辞去北方两所学校的教职,打点行李急速南行。李苦禅很快融入这个集体,并与潘天寿结为好友。年纪相仿的两人每天晚上都要在宣纸上进行一场“赛墨”比试,因此还有了“南潘北李”的美誉。在杭州的李苦禅把潘天寿的画寄给齐白石看。齐白石在回信中盛赞潘郎的天分和胆量。1925年,李苦禅从北京国立艺专毕业后,应聘到北京师范学校与保定第二师范学校教画。虽然两地奔波,但辛苦并快乐着。此间他生活渐稳定,在画艺上也突飞猛进。1928年李苦禅与王森然结拜为异姓兄弟。这一年还有件值得庆贺之事,他与才女凌成竹结婚了。
没有了衣食之忧,李苦禅更加专注地探索中国画变革之路。早年打下了坚实写生功底的他,开始深入研究禽鸟结构,观察其动态与习性,尝试把写生与中国画的笔墨进一步融合。为了突破画界陈陈相因的陋习,李苦禅在艺专教务会议上提出将中西画合并排课的建议,并带领学生到西子湖畔写生,力促中西绘画之融合。李苦禅虽强调写生,但并不以写生为目的,而是希望通过速写去师法自然,体会造化,进而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有不少人在速写上很有功力,却一辈子也画不到宣纸上去。为了留住速写感受,我往往在速写回来之后立即进行笔墨练习,在宣纸上反复琢磨。久而久之,就能用笔墨深入地表现自己的速写体会。”为了使学生尽可能地多学东西,李苦禅采取了亲手示范、边教边画的办法,学生有不明白的,他立即挥毫示范。所以,他的学生几乎每人手上都有他的原作,少则三两幅,多则10来件。
李英杰生于山东省高唐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李家世代务农,大字不识一筐,可李英杰却是眼目聪慧。有着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美誉的高唐,处处充盈着浓郁的民间艺术氛围。草台班子唱的大戏,关公庙里艺人在粉墙上描绘的壁画,造屋垒灶时贴吉祥图案,过春节时剪的红纸窗花……这些都成为李英杰最早的艺术启蒙。李英杰爱画画,读书也好,长辈们凑些钱和米面,让他读完私塾后上了县城里的中学。
师从齐白石后,李苦禅深刻体会恩师“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含义,常伫立一旁静观先生运笔作画,仔细体会他的用心用意,而不仅仅追求画面的形似。此外,他还广撷博取,从古今中外的绘画大师那里吸取营养。“古人、外国人好的东西都可以学,路子要宽。青藤、八大、石涛要学,达·芬奇、罗丹也要学,学人家的法子,画自己的思想稿子。”为了在自己最有体会的题材中“创造自家的造型,自家的笔墨”,李苦禅开始有意避开白石常画的题材和构图,“虾、小鸡、蟹都是齐老师常画的,早已创出了自家面貌,若再跟着画,就脱不开他,创不出来了。”
1922年,李英杰考入国立北京美术学校西画系(即后来的北京艺专),开始接受正规的美术教育。昂贵的绘画材料,使家境贫寒的他苦不堪言。经朋友介绍,他到车场租了一辆人力车,利用晚上时间拉洋车挣钱。这期间,他节衣缩食坚持学习,甚至拾取人家丢弃的铅笔头磨砺素描功夫。最艰难的时候,只能每天以粥度日,撒上些最不值钱的“虾皮糠”。同学林一庐见他生活如此窘迫,便赠送其艺名“苦禅”。苦,即苦难的经历;禅,古称写意画为禅宗画。李英杰欣然接受。改名后的李苦禅自强不息,并以苦禅之名行世,使自己进入书画大师的行列。
李苦禅在北平笺画店内看到齐白石的水墨画,觉得很美很对自己的笔性,于是决定前往拜师。也没有引路的朋友,他辗转打听到齐白石的住所,进门之后自我介绍,表示因喜爱齐先生的画而想拜齐先生为师。面对这自己找上门来的穷学生,齐白石开始有点矜持,但心头很快涌上一阵感动。他让李苦禅写下自己的名字,随便画了张画,觉得这小伙子笔性好就点头答应了。
1924年,李苦禅画了一张鱼鹰图拿给齐白石指点。不想,齐白石正好也画了张类似的作品,只是取景角度有所不同。师生两人不约而同将鱼鹰首次纳入写意花鸟题材。齐白石感慨颇深,当即题道:“余门下弟子数百人,人也学吾手,英也夺吾心,英也过吾,英也无敌。来日英若不享大名,天地间无鬼神矣!”1925年,在北京国立艺专毕业展览上,除了油画作品,李苦禅还展出了8幅写意花鸟画,笔墨洒脱,意境高远,校长林风眠观后将其全部买下。
李苦禅真正在中国画坛大放异彩是在1946年。抗战胜利后,李苦禅被时任北平国立艺专院长的徐悲鸿聘为该校国画教授,并被推选为首届中国美术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同年,为庆祝抗战胜利一周年,李苦禅参加了在北平中山堂举办的中国百名书画家书画大展。当时与蒋雨浓、王青芳、白铎斋并称为“京中四怪”。新中国成立后,李苦禅转任中央美术学院(微博)教授。
中学时代,李英杰随绘画老师孙占梅学画花鸟,因天资聪颖、勤学苦练,画艺大有进步。1918年,李英杰揣着父亲借来的4块大洋,趁暑假期间赴北京学艺。在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他有幸受教于徐悲鸿,学习炭画及素描。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先进的学术思潮,北京这座六朝古都深深地吸引了李英杰,他决定留下来继续深造。他先考入北京大学附设的留法勤工俭学会半工半读,在视野上打开了新世界的前景。之后,李英杰再次来到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学习,并常到北京大学中文系旁听,很幸运地听到了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梁启超等一批中国精英及英国哲学家罗素等人的演讲。
李苦禅与潘天寿两人都是画大写意的,审美取向上颇一致。潘天寿看似温和寡语,其实性格倔强,个人气场极其强大。看到潘天寿用大笔作大画,用笔未到意处辅之手指,李苦禅深感震憾。李苦禅学到了寿兄用大笔作大画的气概,学到了辅以手指,更学到了潘天寿的以褚石为基调的染色法,他的笔墨、构图、题材、用色等,明眼人一看其画,即知带有潘氏风格特征,不明底里的人还以为李苦禅曾名列潘天寿门墙。直到晚年李苦禅启用了超级大写意笔法,这才摆脱了潘氏的烙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