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该不该上?(你必须得懂!)
一岁以前,主要是刺激孩子各个感官以及体能的发展(人类早期感觉和运动功能的发展决定了人类日后其他发展领域和高级行为的发育状况。举几个简单的例子,视觉和人的阅读能力有关;听觉使人能接收语言信号;触觉让人类能通过触摸了解事物;说话、握笔写字也都有赖于运动功能,等等)。这实际上是一种推卸责任,把本该是家长应当担负起的责任,简单粗暴地推给了早教班,以获得自己心理上的心安理得,这是一种本末倒置。不是说早教班就不能去,如果孩子适应得好,家长也学习到一些适合的方法,也是不错的选择。关键是不要本末倒置,家长是对孩子负责的人,早教班只是个可选的辅助。
有的家长也不指望孩子能学到什么,只是希望孩子不落后于人,以免被别人鄙视,或看别人都上、自己不上而自卑。不要将自己的虚荣心强加在孩子身上,是否上早教不是衡量一个孩子聪明与否、未来能否成功的决定性条件,也不应该是家长用来卖面子、自我感觉良好的一个工具。
原始反射是人类的先天反射,这些不受意识控制的反应是人类一生下来就具有的,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产生的。这些新生儿反射可视为判定新生儿脑神经发育是否正常的标志,在出生后的几个月后,当脑神经发育较成熟时,这些反射自行消失。而那些保护人体组织的反射,如瞳孔反射、打噎和打喷嚏等,却不会消失。通过对婴儿反射行为的观察,可以判断婴儿皮层机能的成熟程度,断定他们神经发育是否正常。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830/e4b49aab123d4b6cb9c86a898c97f58d.png
早教班并不能培养出天赋,也不能挖掘出天赋,更可能阻碍孩子天赋的是家长的忽略和干涉。关键是家长的自我学习和成长,给予孩子需要的关注、适当的帮助。
早教不是教知识、技能,而是让孩子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早教甚至不是在教孩子,而是家长自己学习如何当父母,如何为孩子创造环境、提供资源、耐心陪伴、正确引导。
下面这篇文章,非常详细地为大家梳理了关于“早教”必须知道的事儿,希望能给正在考虑早教问题的妈妈们一些参考。
家长可以回想成长过程中自己或身边的同学、朋友是否有亲身经历一下情况:握笔姿势不正确,写字时手在桌子上,身体却偏离桌面歪出去,严重晕车,原地踏步会走成顺拐等。这些问题即使在许多成年人身上依旧存在。
早期教育的意义,说到底其实就是尽早地为孩子提供能够促进大脑神经发展的环境和方法,也就是说,给孩子成长所需要的丰富的环境。
其实我们说了这么久,说的不是“有没有必要上早教班”,而是“有没有必要早教”。客观地说,不一定非要上早教班,但早教非常必要。家长们应该认识到,早教的含义是“早期教育”,不是“上早教班”。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830/d016c4e823db44a7b364f3e05f5029ca.png
首先,早教并不是一门科学,是一种理论,目前还存在争议性。早教班则更是商业运作,即使需要早教,也不等于需要早教班,如同不是非要去英孚才能学好英语,不是非要吃安利才能身体健康。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830/332472d4b4164ec689907b3d76c72c70.png
因此,如果家长能够在家里就给孩子提供孩子早期成长所需丰富的环境,那么就没有必要非去早教班不可。但如果家长对于如何为孩子进行早教没有概念,希望得到专业的建议,那么就要寻求帮助。妈妈可以通过专家讲座、妈妈论坛、互联网络、书籍等渠道寻求信息,而早教班是获取专业帮助的一种更具体化的渠道。前提是,选择专业的早教机构。专业的早教机构提供的服务应该不仅仅是一节45分钟或90分钟的课程,而是对于父母如何营造早期教育环境、如何进行亲子活动的专业性指导。
到了一岁,给孩子更多的互动和社交机会来促进思维过程、语言锻炼、情绪情感的理解等等。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需要更多的社交机会,因为在家里,与孩子互动的人往往都只是家人,孩子需要通过和其他人(包括同龄人和成年人)的交往,了解到家庭之外的一些社交状况与社会规则,学会体察别人的情绪和感受,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因为视野的扩大和互动的增多,也会丰富孩子的知识输入和语言学习。
许多人知道早教是早期教育,但却并不知道早期教育并不是指学习知识,很多家长会说:孩子才多大?去早教中心又学不到什么,纯粹是浪费钱。其实真正意义上的早教并不是强调让宝宝学会什么,而是通过外部感官刺激促进宝宝大脑发育。而这个感官刺激,主要是通过运动、活动和游戏来达成的。
胎儿为了能够通过母亲狭窄的产道,在大脑还未完全发育成熟就出生了。而人后天的一切行为和思维活动,都由大脑控制。婴儿出生后,大脑神经继续在发育,神经网络一刻不停地生长、断裂、重组,把有用的神经通路留下,没用的去除。这个过程,有个通俗易懂的词来形容,就是“用进废退”。
这是由于每个人对“聪明”的定义不同,对早教的期待值也不同。早教的根本目的并不在于让孩子考试满分,而是让孩子更健全地发展。
早教理论认为,人的脑容量和智商虽然在出生时有很大的遗传因素,但人脑的神经元通路是可以通过刺激而增加的。婴儿刚出生时,相连的神经元非常稀少,随着年龄增长才会越来越密集。等孩子再长大一些的时候,神经元的联系反而没有上一个阶段密集了,但是却更加的粗壮。而这时的神经元,就是那些宝宝经常用到的部分,逐渐得到强化所形成的。早教就是为了增加神经元的联系。
婴幼儿的智商差别到底有多大?2008年美国儿童教育组织对10000名3岁左右儿童的测试统计显示,其智商差别不到2.3%。那么,为什么有的孩子比较聪明,而有的显得比较呆笨呢?尤其是孩子上学后,这种差别就越来越明显。
小编曾经听过早期教育专家举过一个例子。一家三个孩子,第一个孩子是自由长大,但弟弟妹妹后来都进行了早期教育。哥哥读书成绩不好,并不是智商不高,是因为不专注,上课不专注,考试也不专注。后来通过专业检查,发现他天生有很多的神经元,但是因为没有注重早期教育,神经元的联系不如弟弟妹妹。孩子的父亲说,不可能的,我的孩子从小就很聪明的。老师问他为什么觉得孩子很聪明。他说,他没有学过爬就直接会走了。凡是有点了解早期教育的家长就会知道爬行对于宝宝的成长是多重要吧。然而他不认为这个问题,而将这个作为孩子聪明的表现,错过了孩子感统训练的最佳时期。
除了吃睡外,还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接受的刺激越丰富,大脑的功能越强,科学系统良性的教育能够最大限度地发展孩子的潜能,所以亲子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方面起着先导的、无可替代的作用。
早教理论认为这些问题是由于在婴幼儿时期的人类原始反射未能得到充分的激发和抑制而产生的(例如:晕车是由于内耳前庭刺激不足,握笔姿势不正确有可能是抓握反应未得到充分抑制)。早教就是通过运动和对五感的刺激来锻炼婴幼儿,从而尽量避免这些问题。
很多家长认为早教就是通过早期学习提高宝宝的智商,让宝宝变得更加聪明,也有的家长认为早教就是让宝宝做一些简单的游戏,也有的家长认为早教就是托管孩子的地方,通过托管及老师的引导,让孩子成长。然而这些对早教的认知都十分片面。
为人父母者,要认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不要荒废了孩子的智力。我们每个孩子都会有很多天赋,关键在于父母如何进行开发,如何去挖掘孩子的智力潜能,而教育失败往往主要表现在忽视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所以早期教育的每一天都很重要。
在婴幼儿的每个成长阶段,都会遇到不同的发展障碍。0-6岁宝宝最为常见的问题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翻身晚、不会爬行、走路不稳、害怕大运动、精细动作发展不足、语言发展滞后,有不良习惯、情绪化严重。很多家长会把这些归结为孩子年纪还小,长大就好了,但其实这些问题真的会对孩子以后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
有的家长觉得反正我有时间,参加一下也没啥坏处。问题是,确实可能是有坏处的。在安排好的时间,做着安排好的活动,有可能是对宝宝的干扰。关键的是在孩子适合的时机(孩子发出信号并主导),家长配合参与的自然而然的亲子互动。举个例子,“多和宝宝说话”,不是指你家长有空的时候拼命对着宝宝说,而是观察宝宝的状态和信号,在宝宝主导的对话中,配合应答宝宝。
苍天之下,厚土之上,竟有如此奇人异士、文人墨客!讥讽于谈笑间,笑骂于无形中,层次之高,境界之深,非我等所能匹及,偶像啊!!!仿高人此文,照作一篇,以表仰慕之情。 楼主{author}的帖子,就好比黑暗中刺裂夜空的闪电,又好比撕开乌云的阳光,一瞬间就让我如饮甘露,让我明白了永恒的真理在这个世界上是真实存在着的 哥最喜欢这种人气少的帖子,火了我是前排,沉了也是我弄沉得,顺便还能求个粉之类的,稳赚不亏 面对楼主的帖子,我震惊得几乎不能动弹了,楼主那种裂纸欲出的大手笔,竟使我忍不住一次次的翻开楼主的帖子,每看一次,赞赏之情就激长数分,我总在想,是否有神灵活在它灵秀的外表下,以至能使人三月不知肉味,使人有余音穿梁,三日不绝的感受。 LZ{author}真是人才 逐句地看完这个帖子以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震撼啊!为什么会有如此好的帖子!我纵横网络bbs多年,自以为再也不会有任何帖子能打动我,没想到今天看到了如此精妙绝伦的这样一篇帖子。 自从社区改版之后,我就已经心灰意冷,对社区也没抱什么希望了,传说已经幻灭,神话已经终结,留在社区还有什么意思。没想到,没想到,今天可以再睹楼主的风范,我激动得忍不住就在屏幕前流下了眼泪。 楼主,请原谅我的自私!我知道无论用多么华丽的辞藻来形容楼主您帖子的精彩程度都是不够的,都是虚伪的,所以我只想说一句:您的帖子太好看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