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上海美院聘客座教授共话国画教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这样来说,从每一步的教学理论落实到怎么跟创作衔接,才能够让传统与当代真正结合。这是一个教学上的很大的问题。所以这个大问题来说,第一个是前面提到的修身养性。第二个提到的就是有两种修,一种是苦修,这是中国90%的家长教的苦修,另外一种是我的家庭教育跟我老师的教育,就是愉快修行。很多人问我,什么力量支撑你到现在还在画工笔,而且一直在画工笔,那么认真地画,很愉快地在画画。这一点我感觉作为老师义不容辞要把这些教给学生。第三点是我们真正要培养的目的,就是要创作。所谓的创作,就是创作前人没有的东西。真正学院派的创意是带着手铐脚镣去跳最有个性的舞。以上几点是我整个教学体系的理念。我特别喜欢教学和画画。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有反馈,给你一种思维,这非常重要。http://n.sinaimg.cn/sinacn20190516s/250/w600h450/20190516/a1c5-hwzkfpu5194951.jpg
最近我跟学生们讲,你们要争取不画准,画不准是能力。在学院教学本科阶段,让学生如何把形抓住,这些当然都没有错。但是什么样叫准?我认为形准不一定真准,应该是神准。所以我们一定在基础教育的时候,就让学生有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这种想象,实际上是老师要给他一个方法。我们现在的大学教学,很多不是给方法,是给画法。所以我觉得在基础教学的时候,我们的老师,我们的教学设置,应该要有创造性。这个实际上是我们老师的责任,并不是学生。
我一直在提的,就是如何转型,把古人很多的一些笔墨语言的特色,转换成另外一种语言的方式,我们可能会从传统绘画里面得到一些新的体验。如果以后有机会安排这些课程,我可能会在这方面做一个梳理:如何从宋元当中梳理出一个新宋元,或者以宋元的方式梳理出另外一种水墨方式来融合、配合我们的思考,配合学生的一些学习方向,或许多元性的思考可能会伸展出不同的结果。
http://n.sinaimg.cn/sinacn20190516s/250/w600h450/20190516/b63a-hwzkfpu5195051.jpg
还有学校里面出现的问题,目标不明确,或者说目标太明确。我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教学的时候,我们的人物画教学只有一个目的,把形练准。从一年级开始到四年级,还是在练造型。我曾经跟学生做过实验,我说周一到周四我们练造型,周五这个课不准画造型,必须乱画,但我发现我们的学生包括我们的老师不会乱画,只有一个标准,比例准不准、像不像。你说它的准确就是造型准确,但是不准是什么?没有目标是什么?其实准不准的问题是一种标准,艺术除了具象以外还有抽象、意象。
我以前在南京艺术学院,后来到浙江、上海,都是文化非常发达的地方,感觉到一个艺术学院的团队组成和教学思想非常重要。像林风眠、潘天寿等一些先贤,是一所院校的领导,也是学术带头人,又是当时顶尖的大师,有了他们的存在,这个艺术院校的教学思想、影响力、凝聚力就有了很好的方向,特别是在上海的艺术院校和在上海艺术院校的中国画教学要提到这么一个高度,这是第一点。
还有一点就是关于我们在本科还有读研期间我们经常会面对的一个难题,在学习时期如何将传统的笔墨、传统的绘画语言跟现代的课堂写生衔接?尤其是在本科期间,我觉得教师可能还是要对学生予以恰当的引导。
另外我们对于西方艺术的吸收这一点肯定是避不开的。那么怎么样去学习、吸收跟借鉴?这方面依然还是刚刚我们提到的,就是因势利导。以启发为主,尽可能保证让学生们能够保持他自己的个性。基本上教学我们思考的是这些。
那么在展示这个层面,我们就讲学生创作,这种创造力由学生自己评判。当你的基础思维模式进入到学生这样的学习系统当中以后,他在搞创作的时候,他形成了一个独立思考,他就能够找一些自己的方向。
王作均(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反思我们中国画教学从临摹到写生到创作三者脱节的问题
从这几点出发,延伸到我在教学上的写生。首先怎么样把学生,从西方教育体系很快转到中国画这个传统文脉经典体系里面来,就是以线的结构去表现对象。我把写生分成三步:第一步,你必须是写得像。第二步就是把主观感情投入到客观的对象里面,主客观交融,浸入了感情的投入。这个时候允许你不准,但是必须在准的基础上做第二步,第二步的不准是个人感觉的投入。到了写生第三步,应该要到博士研究的课程,是古人的“目识心记”,就是说看了好多,“目识心记”地把它画出来。
中国画有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在发展过程中与西方艺术有碰撞也有融合,因此我认为国画教学应该在遵循中国画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兼容吸收西方艺术,使我们中国画的教学发展进入现代性转型。上海美术学院国画系的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的定位,如果一个院校没有明确定位的话,发展方向就会乱。我将上海美术学院国画系在课程设置上、教学理念上的特点定位为“传统与现代”,在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现代艺术的精华,结合当代艺术的理念向前发展。上海从1912年刘海粟建立美术学校到现在,中间有一些历史的坎坷,但是1980年代建立国画系以后,国画系教学是按照传统和现代这两条线往前推进的。
第二点,我看了上海美院中国画系教学团队,都非常年轻,我觉得作为一个教学团队来讲,不同年龄应该要有一个比较好的比例,可能在教学上会更合理。这次聘请了20位的客座教授,我感觉这个思路非常好。这些客座教授在全国可以说从创作、从学术的状况等等来说都非常有建树、有成绩,他们参与到上海美术学院国画系的教学中,教学力量增强了很多。但是如何把客座教授的这些资源整合好、发挥好,真正把他们的学术研究、创作思想、创作经验用到上大美院国画系的教学当中,要好好研究。
如何承接中国传统文脉,我觉得还是先做人——修身养性,修学问,修你的为人。我认为花鸟从来就没有“写实”的说法,都是“写意”的。所以的宋人《出水芙蓉图》,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这种荷花,它是“目识心记”,是表达看到的千万朵荷花后脑袋里面形成的荷花,这就说明了很多理论家说的写实的概念根本不成立。
http://n.sinaimg.cn/sinacn20190516s/201/w600h401/20190516/2526-hwzkfpu5194843.jpg
我觉得大学的教学应该很好分类,比如说这个老师是造型准确,那么他的分配应该是几节课。另外一个老师观念很前卫,那么他要去教几个课程。还有培养学生的意象和感觉,如果一个老师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感觉,我们的学生就不会像全国美展的作品全是像照片,全是越细越腻越像越好。我们现在的画家是有史以来最多的时候,可是画得好的画家是最少的,几乎没有任何个性和特点,就是这种教学模式产生的。
http://n.sinaimg.cn/sinacn20190516s/139/w600h339/20190516/63f0-hwzkfpu5194925.jpg
现在创作现象的一个趋向是非常传统,还有另外一个趋向是非常当代,这是两个极端。我看到很多当代作品里很空,可能缺少古典艺术和经典的训练和培养,容易变成用简单的方式展示一个观念,观念弄到最后就剩下了一个题目,但是艺术品或者绘画作品,本身必须要有审美。我想如果有一定的训练再把它变成现代作品的时候,里面的语言可能更丰富一点,可能不会快快地就被人遗忘了。这是一个极端。
从我们上海美院的新的理念,在这个背景下,这个理念下,我们似乎也能看到未来的发展。除了壮大,还能让我们感觉到未来教学的新思考和新成果,这个可能是老学校老院系一时半会儿解决不了的问题,可能在上海美院就解决了。解决了这样一些过去模糊的问题,就是上海美院的特点,用传统的方式解决当下的可能。
学习传统不是盲目的,当下的中国美术教育泛滥,中国的美术学院教育一体化的、僵死的、固定的模式下怎么办出特色?这是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有一定的认识和有一定的方案。还有就是当代性,如果不提出当代,我觉得上海美院将不是上海美院,因为上海是国际大都市,改革开放后上海与时俱进的是整个西方文化的兼容,我们要正视西化。
我觉得一个学院的教学其实是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学生的基础学习,一个是学生作品的展示。我认为这两个方面都需要一定的创造性,如果没有一定的创造性,我们在教学上最后不会走很远。
这些年来,国画系学生的作品展览做得非常多,非常好。每年有各种各样的展览,有常规的全院的教学案例展,寒暑假优秀作品展、教学课程展、毕业创作展、年度作品展、研究生阶段性的汇报展、还有学生申请的个展、教学楼橱窗和走廊的作品展示、根据教研情况申请的个性化展览等等,这些展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展现了上海美院国画系的教学特色。我看了国画系研究生、本科生的创作以后,发现学生们在想法上、构思上都挺有新意,我在中央美术学院担任了多年的中国画学院院长,对学生的创作情况比较熟悉。上海美院学生的思维开拓性或者创意性比中央美术学院的学生要活跃,但同时也有弱点,就是造型基础相对较弱,当然这与生源水平也有关联。上海美院的招生现在还不是完全面对全国,招生范围主要针对上海周边的几个省。我已经多次提出意见要求改变招生制度,把招生对象扩大到全国范围,择优入取,这样可以招到更多基础好的学生。
还有一点,因为这几年我参与的中国画评选非常多,在当下的创作可以看得出有很多不足。我们在艺术院校的教学当中,如何结合我们的教学来搞创作也值得我们研究,不要去迎合一些创作方法一哄而上。
我们经常说要继承传统,但是我们的课程设置,可能在继承的方面有点欠考虑。我们在学习传统的时候,并不是因为外来的某些东西,破坏了我们对传统总体的认知。我希望一些比较有意思的课程能够植入到我们的学习过程当中去,也许就是我们说的当下性、多元化,还有配合都市,设计、建筑、音乐等艺术形式,可能我们在此中国画会走出特色。我们现在直接能够碰到最高端、最顶级的作品,照理,我们可以出更多人才,更多的创造力。但是我觉得相反,因为太多的摹本,太多的版本,导致了我们太多的失去。
我作为学生有时候对于老师如何教也有搞不清楚的地方,所以现在我也在思考这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应该怎样去教,当然这个不可能有统一的方法,我个人觉得在创作的时候,肯定是要强调个性。那么在教学方面,我本人是不太去强调个性化的东西,更多考虑的是学生们的需求和感受,此时绘画风格、追求,我觉得可能要往后放一放。
我觉得上海美术学院许多年轻老师的绘画方向很有变化,说明这个学院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我觉得中国艺术教育最大的毛病就在于我们的学院都是一个模式,这是很悲哀的。应该说这是教育部的问题,因为中国的教学不是教授办学,而是政府办学,所以就没有办法有特征。
我们依然会看到全国有一些肤浅但是大家一直在推崇的流行的东西,有的可能都挺不过一年,因为没有跟你的生活、你的状态联系起来,那么你只是就画学画、就画创作。我希望上海美院办出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艺术标准,有自己的学术价值,有自己的价值观,有自己的方式,推出自己的理念,然后达到自己的效果。
先说学生进来打基础学习的层面,我觉得教师的责任很重。因为就教师本身来讲必须在教学模式上要有创造性,那么如何在教学当中让学生意识到,模仿既要保留经典的笔墨、造型、精神,同时还要把自己的个性,自己对于艺术对于自然的理解时时刻刻容纳到你的学习中,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作为老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告诉学生,虽然我们是临摹,但是我们要有自己的创造性。为什么西方的艺术家个性非常鲜明,而中国的艺术家不然?就是因为我们最早学习的方式决定的,我们就是用模仿的方式在学习。因为过去我们中国有很多画谱,会形成一个学生学谁像谁的过程。但是西方以写生来进入,在写生中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而不是被动地学习。
参与研讨者认为,中国画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从经济发展情况来讲,设计可能会与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发生直接关系,但中国画与中华民族的文脉直接相关,一定要坚持,而且一定要确立文化自信。一定要继承、发扬传统文化艺术,不断推进中国画的进程。”澎湃新闻选登部分受聘客座教授研讨发言。
http://n.sinaimg.cn/sinacn20190516s/201/w600h401/20190516/2b1a-hwzkfpu5194882.jpg
http://n.sinaimg.cn/sinacn20190516s/250/w600h450/20190516/94f1-hwzkfpu5194992.jpg
我觉得在上海美术学院的教学模式,就是如何搭建上海和西方艺术对话的平台,又是都市文化的平台,设计出一个符合我们在上海的教学体系和模式。
http://n.sinaimg.cn/sinacn20190516s/250/w600h450/20190516/5e5c-hwzkfpu5195114.jpg
客观来说其实现在中国画教育有几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刚才说的是艺术教育的社会功能问题。第二个我觉得我们的传统方式教学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掉。即使面对当代,传统不放弃,我个人觉得是全攻全守,要博学,学了传统不能丢当代艺术。这个时代我觉得已经给了我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我觉要面对未来,不要纠缠过去。
http://n.sinaimg.cn/sinacn20190516s/200/w600h400/20190516/739e-hwzkfpu5195015.jpg
http://n.sinaimg.cn/sinacn20190516s/201/w600h401/20190516/0efe-hwzkfpu5194969.jpg
我们在教学中也要设置很多创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学习的过程当中能找到个性。前面袁武老师讲的我也非常赞同,这也是我一直以来很注意的问题。我最近一直在跟学生讲我现在要“去学院化”。因为我们的学院教学都是一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标准件,如果我们的学生培养出来没有个性,那你这个艺术的气质就失去了。
另外一个极端是全部是传统。最近看到的很多对于传统的临摹认知和以前有很大的区别,把白纸垫在下面拷贝,在临摹过程中的一种感受和体验缺失了,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是在用形象的方式记忆。这样的情况已经慢慢普及,导致毕业创作无法不借鉴,大面积的借鉴,其实和“抄”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http://n.sinaimg.cn/sinacn20190516s/250/w600h450/20190516/1495-hwzkfpu5195098.jpg
西方教育被概括为“不教为教”,这由此引申出我们自身关于教学的思考。其实出人才一定是教育的结果,但是教育出人才无非就是两种,一种是挖掘传统的精深,还有一种是叛逆,当然这种“背叛”是思想的背叛,不是胡乱作为的背叛。天性是教育把握不了的,是要靠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够看到。
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有海派艺术的积淀。什么是海派艺术? “海派无派”,海派从任伯年开始,虚谷、吴昌硕等到程十发以及后来很多的国画大家,都各具特色,由此可以看出海派艺术没有具体统一的风格。因为上海是一个非常包容的城市,海纳百川,各种不同的绘画流派、不同风格的绘画风格在这里交融汇聚,所以海派艺术不能定义成一个统一的风格,海派文化是个包容广阔的国际性的文化。改革开放以后,上海的国际文化艺术交流非常频繁。
评判美术院校水平的标准有三个方面:人才,作品,影响力。上海美院的发展需要有人才、有作品,而且要具有社会有影响力。如果对社会没有影响力,艺术的传播力就会减弱。所以学院这次聘请了20位客座教授,是扩大上海美术学院国画系对外影响力的重要举措,将在今后的教学及各类型的学术活动中对上海美术学院国画系给予巨大的支持和提升。
王冠军(北京画院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路是学生自己走的,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我一直有这样观点,不管在任何美术学院,中国画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这是不可质疑的。虽然从经济发展情况来讲,设计可能会与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发生直接关系,但是中华民族的文脉一定要坚持,而且一定要确立文化自信。我们一定要继承、发扬传统文化艺术,不断推进中国画的进程。正如潘天寿先生的“高峰意识”,要为中国画的高峰增高增阔,这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我们的教育大致倾向于通过传承慢慢地蜕变出的艺术家,对于个性艺术家的成长普遍不够。也就是中国现在的整体教育,没有告诉学生艺术家作为社会分工给社会带来的到底是什么,艺术家与别人不同在哪里?其实就是艺术的方式,是给全社会带来不断探索的思维。如果忽略了那些“背叛”了传统艺术然后出了艺术先锋和大师的的话,那艺术教育显然缺失了后半段。所以我觉得正好唐老师的教学设置,就是关注了传统又关注了当下,正好是上海美术学院的新起点、新契机。这样的发展在侧重人才培养两个方面的时候,可能也就带来了新人才和时代人才的突破。
http://n.sinaimg.cn/sinacn20190516s/600/w600h800/20190516/2182-hwzkfpu5195039.jpg
唐勇力(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国画系主任):突出上海优势,实践“传统与现代”的教学理念
在我任国画系主任之前,国画系的学科建制并不是主流的分科制,一年级至三年级的课程安排不分科目,山水、花鸟、人物课程都有,课程比例上较为均衡,就高精尖艺术人才的培养而言,宽基础是必要的,专业特长的培养也必不可少,在教学上既要加强基础教学又要有专业分科,两者之间并不矛盾。所以,我任职后对国画系学科结构进行了调整:一年级进行全面的基础训练,二年级开始按人物、山水、花鸟分科,四年级按照各自创作风格进入不同工作室。学生有自由的选择权,老师根据不同的艺术方向进行毕业创作指导,这一点和中央美院、中国美院的毕业创作指导是有区别的。现在国画系的教师队伍结构有传统的,也有当代的,还有学院型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作方向来选择老师,然后老师再根据自己的专长进行指导。在这样的指导方法下,学生的毕业创作效果显著,作品呈现出非常多样的面貌,这个举措我觉得非常好,值得其他院校借鉴。
在艺术上,上海艺术家的作品要传达什么?应该是城市文化,它和传统海派艺术的延伸和当代性的结合。上海很突出时尚性,但是在作品里面,需要良性而不是媚俗的时尚性。我们一些都市化的东西往往是学别人,没有自己独到的格局,当代生活、当代社会、当代人丰富多彩生活里面的困惑等都没有得到表现,就是还没有深刻解读上海这个城市,还没有看到中国历史发展中人和生活和社会时代发展的脉络关系。
我们在教学上,也是尽量少一些自己的理解,我觉得以这样一种方式去带临摹课,可能这样的话学生反而更加自由一些。路是他自己走的,我们稍微拉一拉带一带,肯定不会一直使劲拽着他往前走。
历任国画系主任张培础教授、乐震文教授、韩峰教授为国画系打下了良好的教学基础。我认为教学发展需要有延续性,在教学上不能把以前的教学方式完全否定,而是应该在此前的基础上做一些提高和改革,要根据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脉和中国画的发展规律进行对中国画教学的改造。
第三点,从中国画创作,特别是教学来讲,这几年一直都在探索。我在上海美协将近20年,我们感觉到在创作上抓与不抓,怎么抓,如何把创作和教学相结合,提高我们教学团队的创作水平和整体的教学素质,这非常重要。我们年轻团队还是要有厚度,要有积累,特别对于传统文化,书法的积累。还有就是如何结合我们海派的特点传导给年轻一代、传导给学生。这些学生从高中到艺术院校,他们实际上是没有积累的,就是要靠我们这些教师传达给他。
近日,来自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北京画院、国家画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上海美协及上海中国画院的王镛、苏百钧、崔晓东、田黎明等20位专家学者受聘上海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在受聘仪式后,部分专家参加教学研讨,就中国国画教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思考进行了座谈。
原国画系主任韩峰教授确立了三个教学方向,我觉得这三个方向的设立是有道理的。一、传统水墨方向。这部分课程设置还是非常主流的,从人物画临摹、花鸟画临摹、山水画临摹、书法临摹到写生,授课内容、授课方法与其他院校的教学方式上没有太大的区别。二、当代水墨方向,国画系在传统笔墨的训练之外增加了当代水墨理念课,这个课程在国画系的教学上体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在任课老师的配置和毕业创作的指导上体现得非常明显。国画系学生的创作能力较强,思维比较活跃,有想象力,传统笔墨和当代理念的结合非常成功。三、学院水墨方向,这个方向主要是人物画教学,人物画教学具有学院性特色,是指经过学院严格的造型训练所体现出的绘画能力,在创作中体现为一种严谨的创作风格。经过学院系统训练的画家,与在师徒制下成长起来的画家在艺术认知度上是有很大差别的,这一点大家都有共识。我觉得这三个教学方向的划分挺有意义,与其他院校最大的区别就是当代水墨课程,这将是未来上海美术学院发展的特点和重心。今后国画系一方面会在传统国画基础教学上加强力度,另一方面将进一步完善当代水墨理念的教学体系。
王晓辉(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人物画系主任):“不教为教”用传统的方式解决当下的可能
国画系将来的学科门类也会增加,将会按照中国画教学理念,设立壁画研究、民间美术研究等专业。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是中国画教学体系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脉络,我认为中国美术是一个大美术概念,不仅仅是文人画的概念,上海这样包容的城市应该且能够去构建这样一个大的格局。我想中国画系今后的前途应该是非常光明的,虽然在学科建设上还需要时间,但是我和系里所有老师都会努力推动国画系教学的建设,把上海美术学院国画系建成学科建制最全面、师资力量最齐备、结构最完善的中国画教学阵地。未来,上海美院国画系将来会与中央美院、中国美院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
所以我看到这里这么多年轻老师,而且各方面的都有,这是一个很好的起点和平台。当然我只是提个意见:一定要打破常规的训练方式,你想一个板凳把它画准了不容易,其实把它画不准更不容易。
在师资建设上,国画系会广纳人才,招纳更多的优秀青年教师充实现有的师资力量,加强师资力量是在基础教学方面首先要做的事情。国画系下一步的计划是引进山水画方向的教师。最近两年,国画系引进了五位年轻教师,他们加强了国画系的基础教学。基础教学在任何一个美术学院里都非常重要,没有好的基础教学,就培养不出优秀的学生。因此,国画系非常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目前,国画系专业教师共18人,在不久的将来,我想把师资队伍逐渐扩充到30人,以后达到40人至50人,这个师资结构已经超过了中央美院,也超过中国美院。
上美国画系在课程设置上和教学结构上有很明显的特色,在创作教学方面有一定优势,这个优势就是当代水墨理念课程,听韩峰老师向我介绍,当时传统水墨方向、学院水墨方向、当代水墨方向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四年级的毕业创作指导上。我来上海美院后敏锐地观察到了这是上美国画系的教学特点,就在此基础上加强了课程的课时量,并且进行了扩展,从一年级就开始安排水墨理念课。这虽然是个探索性的课程,没有形成一个非常严密的理论,但是对学生成长和发展有显著的好处。我们将逐渐完成水墨理念课的理论和教学大纲,使其成为完善的国画教学课程。国画系现在有五位教师具有当代艺术的追求,同时,他们传统笔墨的基础也很不错。我想在今后的课程设置里把这个课程再扩大,加深当代性的创作观念,同时加强传统基础课的设置,提升学生的造型能力、笔墨能力,结合当代创作观念,突出上海美院国画教学自身的特色,实践“传统与现代”的教学理念,使之成为上美国画教学特色。
最后一点要说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如果没有这两种思维的结合,是不能完成既传统又当代的任务。陈琪(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系教学团队如何建设
上海美术学院院长冯远(右)与上海美术学院国画系主任唐勇力在教师作品展上
http://n.sinaimg.cn/sinacn20190516s/250/w600h450/20190516/8153-hwzkfpu5195083.jpg
我任职以来主要是做两件事情:第一、健全学科建设,把上海美院国画系的学科建设不断发展完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第二、充实并强化教师队伍,除了按学科建设需要引进人才以外,就是把现有的这些老师不断推出去,让他们不断地出好作品,扩大社会影响力,这是我目前很重要的责任。
一看到楼主的气势,我就觉得楼主同在社区里灌水的那帮小混蛋有着本质的差别,那忧郁的语调,那熟悉的签名,还有字里行间高屋建瓴的辞藻。 在看完这帖子以后,我没有立即回复,因为我生怕我庸俗不堪的回复会玷污了这网上少有的帖子。但是我还是回复了,因为觉得如果不能在如此精彩的帖子后面留下自己的网名,那我死也不会瞑目的! 能够在如此精彩的帖子后面留下自己的网名是多么骄傲的一件事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