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中国书法的一些认识
浅谈对中国书法的一些认识 一、概述 书法,法即方式、方法,书法亦即书写的方法、艺术。中国书法源远流长, 纵观全世界的文字,可以将书写提高到艺术层次的也只有中国的汉字了,而在中 国,书法艺术的地位也非比寻常,正如国画大师傅抱石所说: “中国的艺术最基 本的源泉是书法,对书法若没有相当的认识与领悟,那末和中国一切的艺术,可 以说绝了因缘。 ” 书法是一门中国传统的视觉艺术。欣赏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时,无疑会得到 美的享受,艺术的陶醉,但是,欣赏书法艺术的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书法艺术 与其他艺术如文学艺术、音乐艺术、绘画艺术相比显得更为抽象,更难捉摸。一 幅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审美结果大相径庭是常有的。俗话说:“会看看 门道、 不会看看热闹”, 对书法艺术了解程度不同, 审美的结论也会不尽相同, “观 千器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这与审美者自身的修养是分不开的。 二、书法历史 中国的文字可考历史是从甲骨文开始,但此时书法尚未产生(虽然有书法家 借鉴甲骨文,从甲骨文中吸取营养) 。书法的历史从西周的散氏盘开始,萌芽于 金文,成型于猎碣(石鼓文,将描写帝王打猎的诗刻于大石上) ,勃发于两汉, 升华于二王,成熟于大楷。文字的产生为书法提供了艺术的空间,自金文开始书 法有了美学自觉,猎碣的出现标志书法具备了所有的要素,两汉时期书法完成基 本体例, 二王则确立了书法的巅峰地位, 大楷的出现表示书法建立了完整的法度。 从书法形式来说,进化历史是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雏形-行书-楷 书。 三、书法的美学鉴赏 汉字其独有的结构提供了书法的载体,是书法之真。书写时的笔墨流动是书 法的过程,是书法之善。艺术的组合方式是书法的效果,是书法之美。书法脱雅 于俗,出发自欣赏,亦归结于鉴赏。所谓:鉴者别也,赏者欣也。根据艺术标准, 客观、冷静地分析作品的功力鉴别需专业知识的支撑,而对不同风格作品的喜恶 则完全取于个人爱好。 书法美学的鉴赏总体来说在于形意之间,即分形、意之别。 ㈠、书法“形”之美 1、貌——单字结体之美 字有间架结构之分,有的是左右结构,有的是上下结构,有的是半包围,有 的是全包围,对间距、角度的处理则有要求,一个字整体看起来要显得“衡” , 衡分均衡、 平衡、 制衡, 均衡要求字显得四平八稳, 平衡要求字在动态中的稳定, 均衡要求字看似摇摇欲坠实则十分稳定。做到“衡”之后,字体、字貌、字态就 与平常的字有区别了。 2、质——点划肌理之美 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是由线条来完成的,所谓点划肌理,则是要求线条富 于变化,笔墨浓度视情况而有变化。书法使用的书写工具是毛笔,书写的轻重、 疾快、强弱在纸上会留下浓淡、干湿、刚柔等各种变化的线条 。笔力、墨色的 处理能体现书写者体量、力量,字的容量能反映书写者的容量,字如其人,毛主 席的字豪放跌宕,恰好反映其人的胸怀广阔,高瞻远瞩。点划形质,刚柔贯气, 动态融情。 3、势——通篇结构之美 一篇作品不是每个字都写好作品就好,整体的布局,字的分布、关联十分重 要。整体布局的好可以与字的好互相映衬,也可互补瑕疵。 “通”是整体布局的 要求,字与字之间的起承转合要求整体上有呼应避就的效果,通观全篇,质量分 布要平均,不可一侧过浓,一侧过淡;计白当黑,虚白之处并非空洞无物,“虚 实相生,皆成妙境”的空间达到最好的视觉效果。 ㈡、书法“意”之美 1、理——经典理法之美 书法自产生以来,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一套经典理法,要求书法作品传承有序, 是为“正” 。在体例上,体式有固定要求,隶书有隶书的写法,草书有草书的写 法;但也要例变,即要有个人风格。字法、笔法、墨法、章法融成一体,和谐动 人。 2、情——个性情趣之美 每个书法家都有自己的风格,圆融成风、个性为格, “新”是其核心要素,独 创自立的书法风格才能更好的达到情理相谐。形质相映,个性独具的才能更好的 打动观者之心。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正是因为他将自己个 人风格与情感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做到了情理相谐。 3、境——风度气质之美 境即意境,书法家真正决高下不在字的美丑,不在篇幅布局的异同,而在意 境。意境是品格的升华,本性映射气质,品格体现境界,认识深邃的人与浅薄之 人的书法相比,自有深厚之感,意境高远的人与低俗之人的书法相比,自生高雅 之气。书法家的“字外功”愈深、立意愈高,他所追求的作品也愈真、愈美、愈雅、 愈隽永、愈耐人寻味。心灵意境的感受是因人而异的,只有不断加强“字外功” 的学习,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书法作品。意境是书法家思想感 情和修养的流露。王羲之书写《兰亭集序》时,完全陶醉在大自然之中。从书法 的内容、线条、结构、章法、体势等体现了他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反映了他 对人生短暂、欢乐有尽的感慨。 书法的极致在于气韵生动:气息来自创作,功力以成气——气载息出(从意 到形) ;韵味来自鉴赏,共鸣以成韵——韵长味生(从形到意) 。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 是缺少吸收和发展”。如清澈曲折的小溪,多姿多彩的花卉,葱郁有趣的山林等, 都有自身的个性美,同时也有相互间的共性美,那就是自然生动的天趣美。书法 亦是如此,点画线条、字体结构、章法布局中程度不同地比拟吸收,也能在意趣 神采、自然韵律,风姿格调上心须意合,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用崭新的眼光去 看那些真正的作品, 必定每次都会有新的发现。 作品跟活生生的人一样高深莫测、 富有内涵。作品本身就是一个动人心弦的世界,它有自己的独特法则和精神,任 何人都很难说自己已经了解了它的一切,因为谁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欣赏书法 作品要有对待人的那种心态, 这样才能捕捉作品的细节与内涵, 洞见作品的妙处, 才能做到真正的艺术欣赏。 书法历史悠久,写书法或是欣赏都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至于境界高低则在 于对书法艺术的审美创作规律的理解深浅。 书法艺术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交谈”, 书法家用心去写,融情于内,欣赏者透过心去看,以期理解书法家当时的心境变 化,书法才能活起来,书法艺术才能保证永恒,才有意义,才能真正体现出博大 宏深和价值所在。 四、书法的传承 书法在中国几乎尽人皆知,但是能将字写到书法层次的却不多。时至今日, 毛笔已退出日用范围,书法也成为阳春白雪。书法长期以来不能普及的原因是什 么呢?总结起来主要有三点:①中国文化体系的特点是混沌包容,对艺术但求悟 禅一般的境界,不求细解。②在古代,想在官场上爬,书法是很大的一种优势, 所以自己对书法的一点心得是不会随便外传的。③新中国成立后,艺术体系是照 搬苏联的,而苏联的艺术体系中是没有书法的,所以中国也忽视了书法这一重要 的艺术的发展。 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艺术,书法贵在传承。源远流长的中国书法史就是一部 跌宕起伏、笔墨如歌的文脉传承史。今天,在电脑盛行的时代并不提倡简单地回 归于笔墨文化的年代,书法传承贵在精神。正如鲁迅先生所说: “便于使用的器 具的力量,是决非劝谕,讥刺,痛骂之类的空言所能制止的。 ”电脑时代的到来 并不意味着书法艺术发展的终止。相反,照相、传真、复印、电脑仿真等还有益 于书法的学习研究、普及传播。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空间依然存在,中国书法艺 术的传承仍然必要。书法的传承应从中小学生抓起,只要安排得当,中小学的书 法课不仅不会成为一种负担, 反而能激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书法艺 术的求索,成功地化为文明传承之动力、智慧追求之目标。浅谈对中国书法的一些认识_设计/艺术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浅谈对中国书法的一些认识 一、概述 书法,法即方式、方法,书法亦即书写的方法、艺术。中国书法源远流长, 纵观全世界的文字,可以将书写提高到艺术层次的也只有中国的汉字了,而在中 国,书法艺术的地位也非比
楼主就好比社区的明灯,楼主就好比社区的方向,楼主就好比社区的栋梁。有楼主在,社区的明天必将更好! 一看到楼主的气势,我就觉得楼主同在社区里灌水的那帮小混蛋有着本质的差别,那忧郁的语调,那熟悉的签名,还有字里行间高屋建瓴的辞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