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书法艺术笔势
正如汤临初《书指》所谓:“大抵真书不熟,手下犹逃心,贵在模拟精之而已。行草则生意由笔底,变化在日前,使非功力至到,鲜有不临纸窒碍者。”指的就是这种体式。行草体势不像楷书那样有规矩可循,它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多变性,特别是个体字形,楷书要求端庄匀称,重心平稳,而行草则打破了这种格局,它并不以一个字的重心为重心,而以于一行,甚至整幅字的重心为重心。因此,它有着一种出没无常,信手万变的特点,开合锁结,扑跌腾挪,绝不规矩正格,
在实际的书写过程中,运用这种笔法时要注意二点:1.不宜写一二个字蘸一次墨,蘸墨之际,最易伤气。2.蘸垒时宁可断在下一个字的中间,而不可断在上一个字的末笔。
在生宣上能一气旋转,连属五六字而笔势不断,非锋长墨饱,笔力充沛者所能成功。相传王献之最善此法,可惜此帖已失传,从他流传下来的中秋帖(摹本墨迹)来看,其书一笔环转,中藏点画,悉具起伏顿挫之势,且笔力雄健,淋漓酣畅,如神龙游天,给人以变化莫测之感。所谓“蓄势”,敛蓄之意,敛不尽之态,蓄有余之势也。即应开者多合,应伸者多缩,画虽短而意欲长,笔虽收而趣有余,
所谓“顺势”即顺其自然的笔势,数字一笔书就,形气相贯,机无停滞,在行草中偶而用之,有势如破竹,一气呵成的艺术效果。这种文从理顺,操纵自如的笔法如风蹙水而为文,泉出山而任势,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体势”的变化主要是通过字形的欹正、大小、长短、阔窄疏密等来完成的,这种于参差中保持行气的流贯,是一种流动的、富有情趣的组合,这种组合虽然不多见游丝的缠连但却行气洞达,字形随势偃仰,纵意所如,按其点画如真行,血脉融和;按其气势如狂草,扑朔迷离;故体式是行气的重要表现手法。孰谓书法无情?一个潜藏在书法家心中的高尚情感就是通过点线、形体生动而合乎理性的组合所表现出来的。故包世臣又说,在实际的书写过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结体过于平正是很难产生行气的。相反,如字形写得欹侧一些,险绝一些,尽管每个字的重心处于一种将跌未跌,甚至完全倾倒的不稳定状态,但由于这种奇险的结构,便会产生一种跌宕的势态,正像我们将一样平放着的东西拎高或斜放时,由于地心的引力,便会产生一种向下的势能一样。无胆则笔墨畏缩,无识则难以成就。惟有胆有识,方能明是非,定取舍,出奇势于情理之中,含姿态于规矩之内,以古人之矩瘦,运我之性灵,自然能出入风雅,不落前人之纂白;匠心独运,不逐世俗之脚踵,而体势万变,奇怪百出,何患不臻妙境哉!
敛蓄的方法很多,以“之”为例,极为灵异不测,矫变无常,学者能将各种形势一运用纯熟,久之自有会悟之处。所谓“曲势即由点画的波动而产生的笔势,我国书法艺术在用笔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反对平直相似,状同算子。挺拔亦是一种于曲势中求直地力,这种力富有一种弹性势能,特别是书写行草,更要掌握这种笔法。曲与直虽然构成了用笔中的一对矛盾,但矛盾的主要方面,还在于趋势。
蒋和《书法正宗》谓:“行草纵横奇宕,变化错综,要紧处全在收束,收束得好,只在末笔,明于结体,则点画妥贴;精于收束,则气足神完。”
唐太宗《王羲之传论》盛赞王羲之的行书“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靠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正。”
汤临初《书指》谓:“有顺利以导而天机流荡,生意蔚然;有反衄以成而气力委婉,精神横溢,顺之不类蛇蚓,逆之不作生柴,方书而形神俱融,成字而飞动自在,此造化之工、鬼神之秘也。”
作书亦然,意以敛而愈深,气以蓄而愈厚,故精于此法者,能处理好每个字中的最后一笔,因此末笔是启承转合最关键的一笔,
曾国藩《日记》中谓:“大抵作书及作诗古文,胸中须有一段奇气盘结于中而达于笔墨者,却须遏抑掩蔽,不令过露,乃为深至。”
这种用笔方法,在书法术语中称为“留法”,在行草中被广泛地使用。如中的“故”、“遣”、“取”、“报”以及“雾故也迟”四字,都有捺脚,但都用收敛的方法,所以书写行草,最不可势尽力竭,振摄擒纵之间以敛蓄为上,则作字有余势。
宋曹《书法约言》称:“趣长笔短,常使意势有余,字外之奇,言不能尽
“曲势有向势,有背势、有仰势、有覆势。颜真卿的稿行善用向势、覆势,八面点画皆拱中心;欧阳询的行书普用背势,仰势,由于取势的方法不同,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所谓“体势”是由于结体的变化而产生的势。又称为“字势”。
纵观历代行书家他们的取势手法虽各不相同,但我们可以通过以形求势的方法摸索到其中的内部规律,唯独只有一个人,那就是王羲之,简直是不可端倪,令人至今尚疑感不解,他那神秘莫测的变化,风神盖代的体势,几乎没有一点习气,实令人惊叹不已。同样一个字,它在不同的场合采用不同的结法,处理得是如此的妥贴,既合乎情理,又出于自然,如天成铸就,真不愧为“书圣”。特别是他的签字,“羲之”二字,不仅无有同者,且无一不熨妥,无一不漂亮,在《淳化阁帖》和《十七帖》中,“足下”、“慰”等字用得最多,无一雷同,令人于心底里暗暗地佩服他,却无法窥破他用笔体势的微妙,无怪乎前人有“世人皆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之叹。
意思是说,写字当以沉者为本,以趋势为用,以藏锋为高,以提运为法。试观“永”字八法中有哪一笔是平板无势的,徐用锡道:“结字要得势,断不能笔笔正直,所谓如算子便不是书。”作行草之法,当以劲利取势,以灵转取态,势欲直而意欲曲,体欲正而势欲圆,自然有一种灵动之态。
LZ{author}真是人才 逐句地看完这个帖子以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震撼啊!为什么会有如此好的帖子!我纵横网络bbs多年,自以为再也不会有任何帖子能打动我,没想到今天看到了如此精妙绝伦的这样一篇帖子。 {author}很好哦 晴天霹雳,醍醐灌顶或许不足以形容大师文章的万一; 楼主,请原谅我的自私!我知道无论用多么华丽的辞藻来形容楼主您帖子的精彩程度都是不够的,都是虚伪的,所以我只想说一句:您的帖子太好看了! 哥最喜欢这种人气少的帖子,火了我是前排,沉了也是我弄沉得,顺便还能求个粉之类的,稳赚不亏 一看到楼主的气势,我就觉得楼主同在社区里灌水的那帮小混蛋有着本质的差别,那忧郁的语调,那熟悉的签名,还有字里行间高屋建瓴的辞藻。 巫山行云,长江流水更难以比拟大师的文才!黄钟大吕,振聋发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