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的最大魅力在于它包含的“中国精神”
一个真正擅长临摹的书家,在临帖时,就像董其昌所说的,“须摄取其神气”,“如骤遇异人”,不只要看他的耳目、手足、头面,更要察看他的举手投足,留神他的举止笑语,把握他的精神形态。http://res.northnews.cn/a/10001/202005/2a8546f6b6a05975053c255e2284e086.jpeg
了解中国艺术的第一步,就是对汉字发生兴趣。以汉字为表现对象的书法,逃求形取神的统一,笔法丰硕而灵活,渗透了中国保守文化的思想观念,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字和艺术,蕴涵丰硕。
在当代,研习书法已经成为某一群体——艺术群体或曰“文化人”群体——的行为,但并不等于它代表了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我认为这种“核心”之说,过度夸大和抬高了书法在中国文化中的位置,中国书法生怕无力承担如此沉沉的文化义务。
http://res.northnews.cn/a/10001/202005/ecedd54ab01779d079dcc8bc97a0d10a.jpeg
“深美闳约”,强调的是书法的艺术审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以这四个字论词,蔡元培也将这四个字做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校训。“深美”,就是逃求内在的美,深厚的美,是一种大美、内美,而不是概况上的美。“闳约”,博大而简约,理清源流,不要面面俱到,不必什么帖都学,而是抓住核心的审美妙念,触类旁通,为我所用。
中国书画沉笔法,所有的艺术形态都是通过线来表达的,是笼统的、写意的。线就是一种生命力的写照,能超越具体的外形。并不是画什么就要像什么,就是什么,在纸上形成对象的凡是只是一根线,线是笼统的,纯粹的。中国人往往由书画的留白中产生很多联想,做者的个性也能够从做品中加以推测。
http://res.northnews.cn/a/10001/202005/4547d936f8e5bb5b64c86dc18031ee14.png
中国的绘画、中国的篆刻,都和书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保守绘画讲究用笔,而书法最沉用笔,在水墨写意画中,处处可见书法的用笔。如吴昌硕和齐白石的画,线条的流转和书法的精气神是高度分歧的,书取画的用笔有丰硕的内在联系。中国画的魅力,取书法相辅相成。篆刻也是这样。这门艺术得名于它最早的形态:把篆书(篆书为主)写在石头上,再按照笔画刊刻。书法在石材上的立体呈现,就是篆刻。
“文心诗境”是当代艺术很是容易缺失的境地。艺无文则不雅,书家无文心则必流俗。历代古碑、民间美术无不经“人”发觉而“文”,由“人”付与新知而致美。中国书法中的碑刻、法帖、墨迹、名胜等,因人而贵,书如其人,都是书法沉“人文”的表现。书法从技法到审美,再到人文,诗意渐佳,可合于人的心境。若迫于事,拘于用,应于时,也许可达到“能品”,却很难有逸致。好的做品就要有值得品尝的意境。《世说新语》里曾提到东晋大画家顾恺之,他吃甘蔗先吃尾部。有人问他为什么先吃尾部,他说“渐至佳境”。这个比方同样合用于书法。
本书分上中下三编,上编出力讲解书法笔法的基本内容,如东西、用笔、方式;中编以各体较有代表性的字帖为例,讲解各体的进修方式;下编沉点谈书法的审美内涵,包含艺术特征、欣赏内容、“诗书画印”一体的保守和古代典范书论等,通过这些介绍,但愿读者能由书法基本笔法初窥门径,进一步深入理解中国书法之美。
http://res.northnews.cn/a/10001/202005/485cd716f2653f0079137addc58b48a0.jpeg
同样的一个字帖,不一样的进修者到临摹,会表现出不一样的注释和理解。同样一种字体,灵活地控制了,下笔就会很“活”;如果呆板地不求甚解,落纸就显得很生硬,不天然。书法的“笔性”是通灵的,内在的,又是超越的,“圆悟一切无非性之妙用”,能入能出,有体有用,笔下天然有“道”!
http://res.northnews.cn/a/10001/202005/cf7709115eeabb3d047722f6af74830a.jpeg
“圆融神明”是中国书法的最高境地。书法能有起于翰墨而又高于翰墨的意境,其前提是通于古,肇于天然,而归于心,达到“圆妙融通”的形态。书法中的“神明”,也就是凡是说的“如有神助”,是能光大天然趣味的灵感。“神明”起于用笔,通乎游心,而得到圆融。没有用笔则不能会商书画之美,没有文心也就不能达到艺术的神韵。
然而,近代以来,由于西方美术的冲击和现代教育体制的限制,中国艺术走向了“美术化”,缺少翰墨上的“中国精神”,能够全面领悟保守、发扬保守的人越来越少了。
http://res.northnews.cn/a/10001/202005/bc4d6e0c5e9642fb28faa4ad690031fb.jpeg
中国艺术的保守不是凝固的化石标本,不是博物馆中的藏品。很多人把保守理解为陈旧和陈旧的工具,其实并非如此。保守从来没有一个固定的名目,它是灵活的,就像河道,永久在流淌。一种学问、一门艺术,总要和保守联系在一起,才富有生命力。如果保守成为一种标语或标本,化为一卑遥远的偶像,就丧失了意义和生命力。
这十六个字,在我看来,正是学书者应有的精神取逃求。愿取书法进修者们分享,并以此自勉。
这是一本关于中国书法的入门小书,以课堂答问的形式,讲解中国书法的基本笔法和审美内容。此中很多问题,是学生在进修中常见的疑问。回覆或详或略,曲观简约,努力于实现做者取读者的合作取交换。
http://res.northnews.cn/a/10001/202005/e2cae04eba107b27183b82e76a4e4815.jpeg
然而,近代以来,由于西方美术的冲击和现代教育体制的限制,中国艺术走向了“美术化”,缺少翰墨上的“中国精神”,能够全面领悟保守、发扬保守的人越来越少了。
《书法答问》以保守问答的形式,对中国书法的笔法和理论提出了精要的概念,平实具体而又耐人寻味,指导读者解读中国书法从技法到审美、从人文到哲学的思想暗码,为读者提供了打开中国书法之门的钥匙。
http://res.northnews.cn/a/10001/202005/a797b1faa15008b487a5357024f1ce56.jpeg
本文为《书法答问》引言。做者朱天曙,北京言语大学传授、中央美术学院特聘传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所长、西泠印社社员。
熊秉明先生说:“如果哲学是高处不堪寒的峰顶,则书法是能够游憩流连的场地。”书法以它的笼统性缔造了韵律,给其他艺术以启发,这一特性使其在中国艺术中有着独特的地位。但值得留意的是,书法不该超出于其他艺术之上。
http://res.northnews.cn/a/10001/202005/78fffeb322adfd8a3571827c6a665fbc.jpeg
1998年,巴黎举行中国书法大展。当时法国的总统希拉克表达了一个很成心思的概念:中国书法是“艺中之艺”,艺术傍边的艺术,“祖祖辈辈,它一曲是一个民族的回忆”。我感觉这个表述还是很得当的。
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一切艺术都是书法的延展。汉字是中国人的符号和回忆,全球各地,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书法。宣纸上的反正撇捺,最能在异国他乡激发中国人的亲切感取乡愁。
临摹就是写其精神,遗貌取神。这是一种新鲜的形态,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中国古代画论和书论里面经常提到的一个词——“气”,实际上就是一种中国艺术的精神。
五代词人顾敻在《诉衷情》中写道:“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道出了艺术创做和欣赏的道理。不管进修什么,都要产生心灵深处的体悟和共识。
写篆书也好,隶书也好,行书也好,其实都没有固定的方式,变中有定,定中有变。
由是可见,艺术需要“融通”。“融通”正是中国艺术的保守之一。当代书法中十分值得忧愁的问题是“单一性”。很多人只会写字,相关的绘画、篆刻、文学等涵养很弱,底盘小,根底浅,风一吹就容易倒;或者单从书法的角度来说,有些书家只会写一种字体,其他字体较之则远远不及,这些都严沉障碍书法的畅通领悟贯通和发展前景。对于书法家来说,全面的滋养很主要,艺术的滋养,文化的滋养,思想的滋养。这不但是书法界的问题,也是中国艺术界遍及的问题。
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一切艺术都是书法的延展。汉字是中国人的符号和回忆,全球各地,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书法。宣纸上的反正撇捺,最能在异国他乡激发中国人的亲切感取乡愁。
所以,艺术教育的内容和载体,也该当是新鲜的,而不是古板、机械、僵化的。进修者能够在习练的过程中,不竭地实现自我的变化、调整、完善、巩固。
艺事首沉“正见”。“正”即处死、正念。“见”者,见微知著。《续传灯录》中有句话叫“功夫稳实,见地清楚”。始学书法,要有正大气象,了解中国的文化精神和用笔的技法规律,不为偏执所囿,不贪求狂怪,妄言自我。只要知古、识古、传古,才能化古为我,深入艺术的真理。有了“正见”,再进修古法,综其博识,知其源流,积其功力,“正见”天然会转到腕下。临帖、读帖、访碑、观展、赏鉴、创做、读书,等等,都是“力学”的内容。
在看完这帖子以后,我没有立即回复,因为我生怕我庸俗不堪的回复会玷污了这网上少有的帖子。但是我还是回复了,因为觉得如果不能在如此精彩的帖子后面留下自己的网名,那我死也不会瞑目的! 能够在如此精彩的帖子后面留下自己的网名是多么骄傲的一件事啊! 不错,感谢楼主
楼主,请原谅我的自私!我知道无论用多么华丽的辞藻来形容楼主您帖子的精彩程度都是不够的,都是虚伪的,所以我只想说一句:您的帖子太好看了! 帖就是要顶 在遇到你之前,我对人世间是否有真正的圣人是怀疑的;而现在,我终于相信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