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3-8-30 03:56:29

中国电影2023之夏:塑料现实主义大爆炸

  它们大概是无力或无能去探讨现实,但更可能是不必也不需真的探讨现实。它们只需大举呈现,逐个陈列,无论是像《孤注一抛》那样,把单一议题抽剥到皮干肉净,还是像《消失的她》那样,把相互冲突的议题捏合进同一个文本,混搭出一种他之蜜糖也是我之蜜糖的百变风味,观众就已经大喊过瘾,簇拥买单了。
  然而,观众似乎并不在意这种文本的割裂,或者说,他们对于文本分歧性本没什么要求。只需点给到了,爽到了,其他都能够忽略不计。
  像这个暑期档最卖座的两部电影《消失的她》和《孤注一抛》。前者缝合议题,后者抽剥议题。总之,它们都最大限度在话题性上做文章。
  某种程度上,《学爸》和《我颠末风暴》走的也是这种“穷举痛苦”的路线,但不同在于,爽感不足。前者劝大师做阿Q,及时躺平,不免过于丧气;后者则是一惨到底,连最初的反杀也没能完全释放观众的憋屈。
  《我颠末风暴》是只见病情,不见病理。诚然,影片所展现的各种家暴惨状,不成谓不实在,但问题在于,导演对这一议题一直缺乏一种提纲挈领的视角,这导致整个文本不只形散,神也散,观众看过之后,几乎只能得出“家暴好可怕,远离反常男”这一结论,却没法对家暴的社会成因、法令缺位乃至躲藏于性别布局之中的系统性暴力有任何超越生理不适的智识上的认知。
  但另一方面,在当下的中国电影市场,这一招还真的管用。从现实效果来看,一部现实题材电影的票房,基本就取决于它所惹起的话题度和激发的社会情绪。
  关于这点,本年的台湾本土票房冠军《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也能够提供佐证。
  也正因如此,在这种颠覆性的变化中,电影不成能独善其身,势必要被从头塑造。于是,它们慢慢成了某种按照短视频逻辑建构的缝合怪,成了不竭刺激公共爽点的全身按摩,成了装做关怀现实的假哭表演,成了豁免社会义务的公共布告。
  证据是主角雷鼎力(黄渤扮演)的改变,这个猫爸本来被鸡娃大潮裹挟,一度也成了虎爸,但最终他又放弃了鸡娃,缘由是他见识到了真正的富人家庭(小姨一家)。对富人来说,让孩子学钢琴、学英语、上贵族学校,那底子不叫鸡娃,而叫基本糊口条件,可对雷鼎力这样的一般家庭来说,这些却可望而不成及。于是,意识到这点的雷鼎力幡然醒悟,乖乖认命。
  看到这儿,本以为影片会对于教育轨制的单一以及上升渠道堵塞导致的遍及性焦虑,有所探讨。但影片却绕过了这些社会症结,把义务又推给了个别。它告诉我们,所谓鸡娃,就是明明是个穷孩子,却恰恰要富养。那怎样才能不鸡娃?就是认清本人的阶层身份,然后随遇而安。
  除了高票房外,另一大特点是,现实题材创做出格多。诈骗、鸡娃、家暴、阶层、女性……几乎无所不包,且都是社会热点。
  天然,从中我们也能看到两地在语境上的巨大差别,但不管怎样,缝合的手法还是无不同地见效了。
  而《学爸》和《最初的本相》都呈现了必然程度的表达混乱。具体说,前者表现为前后割裂,后者干脆就是一笔糊涂账。
  取之比拟,还是《孤注一抛》更为精明。它同时激起了两种爽,一种是围观他人出事的爽,一种是确认本身安全的爽,最终二者合流,爽上加爽。这也让影片抽剥议题所掘出的浮泛,有了充分的心理填补。
  影片先从男性视角出发,讲述了一个穷小子送娶白富美的故事,再通过妻子消失、神奇女子呈现,提供另一种关于“危险引诱”的潜在满足;更妙的是,它最终来了个性别倒转,把男性受害故事转换为了女性复仇爽文,使得女性观众也能出口恶气。
  以致于《鬼家人》惹起的诸多质疑,好比能否在同性友好的同时,强化了对同性恋群体的刻板印象?其所谓的女性叙事,能否过于爽文?以及影片结局能否在和父权制和解?……通通都没有阻挠住观众买票出场的感动。终究,珍珠都给到了,谁还在意它们能不能连成项链。
  所以这个时代的电影,和从前电影有个很大区别,就是从前的电影更像一道菜,要把这道菜做好,就要用好料,并且要精打细磨,做出有层次的味道;而此刻的电影则更像自助餐,主打一个多而杂,无需精细,也无需统一,海鲜和炸鸡能够同时上桌,豆汁和胡辣汤能够一起供应,只需观众各取所需,吃到本人想吃的那口,其他都算形同虚设。
  不鸡娃之后雷鼎力的儿子忽然变聪明了,这样生硬的改变《学爸》也毫无愿望给观众一个缘由。
  《孤注一抛》对准的是大师遍及关怀的反诈题材,它无死角地展示了取此相关的所有切肤之痛,包含诈骗集团如何蒙人、受害人怎样上当、家属多么无法……在榨干了该议题的全部情绪价值后,再让警方一出动,就万事大吉了。
  这也是这类多沉反转电影的通病,就是为了达成九转十八弯,导致全员东西人、剧情东西化,最初拼贴感十足,也不免于表达上的前后纷歧。
  《学爸》前半部门向我们展现了在“全民鸡娃、家家内卷”的大布景下,一个普通家庭是怎样被拖垮的,这此中不止有学区房、兴趣班、贵族校这些外在物质条件的拖累,更对孩子身心、亲子关系产生了巨大冲击。
  而这两种逻辑最终又汇合二为一,相互强化。毋宁说,它们底子就是一回事儿,它们不外是从不一样的标的目的——前者让思维变浅,后者让视野变窄——把人不竭推向一个封锁又自洽的怪圈。
  不成否定,短视频经验已经成了时下最主流的观看经验,而其特点就在于偏爱短而强的官能刺激,不在意先后逻辑,所以当这种经验被移至到电影中时,也在深刻改变电影的创做形态,那就是要堆砌各类强刺激,不必太在意统一性,由于观众会盲目筛选本人感兴趣的部门,然后把那些不感兴趣的滑过去。
  至于猜你喜欢,乃至于一切基于大数据的个人保举机制,最初都在豢养一个不竭膨缩的“自我”。从夸别人文章写得好都开始用“嘴替”这个词时,你就晓得,“自我”已经变得何等强大了。这种过度的自我,最初会颠覆一切所谓的客观尺度、评价体系,而取而代之的是,我喜欢的就是最好的。
  而《消失的她》则展示了崇高高贵的缝合议题的技术,影片不只指向当下最能带动公共情绪的两大议题——阶层和女性,还别离以两种性别视角,提供了截然不一样的满足感。
  《孤注一抛》是只要教条,没有概念。其本质上,不外是操纵影院这一公共空间达成的一次生动的普法教育。
  而这也正是《学爸》的取巧之处,它先用一连串社会现象收割观众的同理心,又悄然让个人买单,为社会免责。而它最终达成的表达,实际是句废话文学——为什么会有鸡娃现象?由于大师都鸡娃。那怎样才能处理?不鸡不就完了吗。
  《消失的她》缝合的是玉女取疯女的男性双沉凝视以及女孩不要爱情脑的咪蒙体,而《鬼家人》不只反讽有毒的男子气概,主打同性题材,同时也内含有女性夺回主体性的叙事。这对于同性婚姻已然合法化且相关活动正如火如荼的中国台湾社会来说,无疑是戳中了公共情绪。
  但实际上,这种生硬的拼接完全禁不起推敲,不只全片大部门时间采用男性视角,早已让观众充实代入了男性角色,使得后面的女性复仇显得高耸,并且,影片最终落点在男主角因得知妻子怀孕而逃悔莫及,这其实又进一步出让了女性的主体性,仿佛费劲复仇、搭上性命,只为求荡子回头。
  能够预见的是,未来还会有更多国产现实题材电影走上这条名利双收的康庄大道,质疑、理解、成为的过程,只会越走越顺。
  所以也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此刻的所谓现实题材电影,通通呈现出一种“主题展览”的形态。
  总结下来,上述影片所谓的社会表达,要么没表达,要么没社会,要么两者都欠奉,要么就是本人都不晓得本人在说什么。
  该当说,这种大脑茧化现象,全世界都如此。我们面对的本身就是一个被严沉筛选和删减后的世界,于是这种茧化现象,落实在每个人身上,只会更甚。
  在这之中,其实有两套逻辑在共同起感化,一是短视频逻辑,二是猜你喜欢的逻辑。
  当然,要说这些电影毫无表达,也有失公允。某种程度上,它们还是想针对社会议题说点什么,只是表露了不一样层次的问题。
  最典型的一处,就是这个电影起始于对“供词断案”的反动,黄晓明扮演的辩护律师之所以能帮底层人翻案,就是由于他用证据推翻了供词,这也是影片具有现实意义的一点。但吊诡的是,当影片来到结局,最终本相揭晓时,竟然又是以“供词(证人证词)”的方式来呈现的,等于好不容易被吐出来的常识,又被影片本人给咽归去了。
  比来几部里,《孤注一抛》拍诈骗,《学爸》拍鸡娃,《我颠末风暴》拍家暴,《最初的本相》聚焦被臭名化的性工做者……它们似乎都有向社会喊话的感动,但细看又会发觉,大多只是花拳绣腿,无本色内容。
  3. 电影《孤注一抛》、《学爸》、《我颠末风暴》等只是花拳绣腿,无本色内容。
  导演程伟豪同样是缝合议题的高手,《鬼家人》火爆的逻辑,某种程度上和《消失的她》一样,但不同在于具体的议题不一样。

sky-line 发表于 2023-8-30 04:12:15

看完楼主的帖子,我的心情竟是久久不能平复,正如老子所云:大音希声,大象希形。我现在终于明白我缺乏的是什么了,正是楼主那种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和楼主那种对理想的艰苦实践所产生的厚重感。

qoevdav 发表于 2023-9-8 00:39:35

LZ{author}真是人才 逐句地看完这个帖子以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震撼啊!为什么会有如此好的帖子!我纵横网络bbs多年,自以为再也不会有任何帖子能打动我,没想到今天看到了如此精妙绝伦的这样一篇帖子。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电影2023之夏:塑料现实主义大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