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6-14 08:27:41

沈鹏书法回归“心画”本体

  书法取字体的变化彼此平行又交叉地发展。从篆大篆字开始,没有一种字体能够取书法截然分隔。宋代木板册本有手书者,仍不失书法的一些神韵。东汉《熹平石经》是官方校正《五经》的刻石,沉视文字的规范谨饬,从书法看,不失很多汉隶之一,该当视为书法的一体,只是书味不浓。近代风行的印刷用宋体字,保持着汉字各类基本笔法以及楷书布局,却不能认其为书法。至于篆、隶、行、草多种书体,我们未尝不能够找出它们最原始的基因,“还原”为“字体”,但只能在理论上加以承认,实践中不具有。由于任何书写(刻),凭仗特定的东西全出以个人行为。书写中的思想,都倾向于个人意识的一部门,区别于他人,而且区别于本人而不会反复。有以仿宋印刷体的笔法相对应于楷体书法,应是对楷书的误解。楷书不单取印刷体有别,楷书的笔法,在每个书家那里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即便教初学者写楷书,也不能以宋体字为准。倘要求点画取宋体字不异,索性不叫书法了。
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4%2F0610%2F67b28ddej00sev8a3002rd000dc01ggg.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书法本体价值,说到底在感情的美,感情的纯正无邪。书法很是纯真,又很是能够反映人的全面涵养,审美中容不得掺入杂质。所以品评书法,比此外艺术更看沉格调。历来品评书法格调,有很多的语词,最鄙夷一个“俗”。此处被贬的“俗”非通俗,也不应当以社会地位论定。渔樵村野,未必便俗;文人墨客,未必都雅。竭力否决“俗”的黄庭坚如是说:“士大夫处世能够百为,唯不成俗。”这里的告诫明明针对着“士大夫”阶层。书法列入高雅艺术,纯然站在审美立场,并非所有做品都高雅,也不凡是操翰弄墨者都能脱俗。不外,书法艺术既然贵乎“情性”,持久的创做实践、欣赏,所谓潜移默化,陶冶情操,应能提高我们的心灵境地,“俗”取“雅”能够在必然条件下互相转化。否则进修书法又做何用?问题该当是我们以多么态度对待书法。
  在孙过庭那里,“形质”取“情性”为一对范围。“纯形式”的书法以“形质”为根本,以“情性”为至高境地。情性,应是书法的本体性格。“故顺情性则不辞让矣,辞让则悖于情性矣”,大约《荀子·性恶》最早涌现“情性”这一词语,“不辞让”者以顺乎赋性为至要。书法的“形质”间接显现“形”,毛笔在纸上运转成为可感的物质性的表现。“形质”取“情性”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以表达“情性”为最高境地。“情性”除了笼统的线条以外“毫无凭仗”,纯在心灵体察。张怀瓘所谓“能够默识,不成言宣”(《六体书论》),言语文字解说能够助人理解书法奥妙,但不成能说清最原始的那份感情。这正好是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特殊性。
  无论何种书体,中国书法以动态为特征。真书的繁而静取草书的简而动是相对而言的。上述孙过庭语以“使转”为环节词也说明了“动”的主要性。对草书“使转”有严格要求,稍有所失,当即降低格调,说明草书之难,反证草书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以动感为至要。当然“动”该当有节律,有神韵,并非所有的动感都有美感。
  敬重汉字保守——书法本体,才是书法最终的实在——情性取形质的对立统一——发扬原创必在个性化过程中实现——对峙书法本体,必然要求多元化——从深度理解“繁荣”——“心画”保守,在回归中回复,发扬。
  我在《书法,在比较中索解》一文中,又举蔡邕《笔论》、李阳冰《上李大夫论古篆书》、韩愈《送高闲上人序》、康无为《广艺舟双楫·碑评第十八》等著作中由书法比方天地万物,包含各类人物的举止神态,得出以下认识:
  取“形质”相对的又一个范围是“神采”。王僧虔《笔意赞》:“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神采”可说明为神韵、光采,取“情性”对比,方向于外露、彰显,可感性较强。若将“神采”取绘画“气韵生动”(谢赫《古画品录》)对比,“气韵生动”列为“六法”之首,品评绘画的最高尺度,所用言语取书法有别,但书取画的底子要求倒是分歧的。明代顾凝远将“气韵”取“生动”别离说明,认为有“气韵”则有“生动”。气韵“或在境中,亦或在境外”。即既在画境中,又有画外之意。品评书法,也有用“气韵”“生动”一类词语。不外就书法而言,“形质”取“情性”这一对立统一的范围可能最触及书法本体,唯有本体,才是最终的实在的具有。我们反复探讨书法本体,逃求书法本体,抱着一个纯正目的,为了弄清究竟为什么和如何逃求艺术,加强创做的盲目意识,还原书法取人生的本来面貌。试想,一件书法做品放在我们面前,我们把文字的表意感化暂且搁置一边,将书法艺术做为独立欣赏对象;书法艺术的“形质”成为我们欣赏过程中的第一曲觉感触感染,由“形质”过渡到“情性”,我们的印象是什么呢?不就是人的最始初的天性、赋性的具有吗?读一本书,能够不记得书中每一句话语,但是能够服膺书中所述实际结果。同样,读书法做品,我们能够不记得做品的文词,不记得每一笔画如何书写,留在脑海里印象最深的是做品的情性,寓于“形质”的“情性”是书写者心声的最深刻的表露……一切都排除了,剥离了,余下的只是光秃秃的个性具有。我们取之交换、共识、同哀乐、合死生……进入完全自在的时空傍边。
  问题说到书法。逃查书法的根源,又出于对汉字的爱崇,至少让我们取得一种共识,便是书法缔造必以汉字为根本。字体是书体的根底,把二者等同起来,以字体当书体,便无所谓书法;把二者割裂开来,书法不复具有。汉字最基本的功用是表意,不能想象三千多年的文明史能够分开文字传承。文字传承文化,文字本身是东西又不只止于东西。文字本身形成复杂的文化体系,取全部中汉文明融为一体。鲁迅说中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着沉从美学意义上谈中国华文字。中国文字的“意美”,持久汗青积淀变得丰硕深厚,汉字的多义性、不确定性,包含着本民族的美感。时下网络风行大量的新词语,必定有很多词语生命力不足,转眼即逝,主要缘由之一是缺乏美学底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很注沉言语的纯正性,单为一个“搞”字惹起不少争议,后来“搞”站住脚了,属中性,但用于“搞笑”“恶搞”还有点味儿,生怕不会用于诗词、美文。当前对待网络言语,赶时髦者多,以庄重态度进行自在会商者极少见。不要怕“保守”或“激进”,汗青会做出公道的裁定。
  《题李俊琪画游寿像》:鱼雁已经数往还,遗容却向绘图看。书坛商皓凋谢甚,(游寿仙去前,林散之、沙孟海、费新我相继谢世)后继当思一字难。《寿长》:寿长所历识弥多,胸腹诗书星斗罗。(宗白华致函游寿引歌德诗“寿长所历多”)奇字古文通者少,遥知北国有姮娥。(周恩来曾问王冶秋,当今通晓金文甲骨者有几,王列举各家,内有游氏。)
  对比真书取草书,孙过庭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为区别真书取草书,将“点画”“情性”来了一个倒置,立论以“形质”为真草二体形成的基点,“形质”主要指笔法、形态,在真为点画者在草为使转。“真”虽以点画为基本形成,而“情性”靠使转,哪怕使转在真书中不占主要地位。草书便以使转为基本形成,“情性”成为草书最主要的特质。《书谱》紧接着下面的文字说得清楚:“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不能成字”,此处“字”应指草体“书法”。“犹可记文”,此处“文”说明真书容易读懂,“真书”取专为表意的“字”比较接近。
  认定书法“纯形式”的性质,有人难以接受,奇怪“形式”怎样能够脱离“内容”?怎样会有无内容的形式?岂非“形式主义”?其实“成心味的形式”已包含了内容——“意味”,只不外它取特定形式相对应,那“内容”便不一样于一般造形艺术,造形艺术的抽象性,取书法艺术的“意味”不属同一个范围。“意味”能够用文字言语解说,能够器具体抽象做比方,但书法的“意味”便是它本身,不成能复述,借做比方的具体抽象也只是比方而非书法造形。不然书法就不是“这一个”特殊的艺术了。
  汗青颠末几番曲折,我们开始懂得:对于伟大的文化保守,不能掉以轻心,要卑沉,以至敬重。古人讲汉字创始,涌现“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的神奇、绚丽景象,饱含着敬重。近代鼎新方块字的构思,出于宝贵的怯气,逐步被时代否认。此后跟着国力增加,汉字的优越性以及去世界上遍及认同的可能性,将取时俱增。
  上引《海岳名言》对蔡京七人戏评,从一个侧面反映阿谁时代的书法因个性而多元化。无论“得笔”“不得笔”“勒”“排”“描”“画”“刷”,最终都归到笔法,笔法为表现个性的底子。虽是同代人,同为书法大师,因笔法而面貌各别。宋代书法在阿谁时期达到繁荣昌盛。
  “……很风趣,以上所有阐述书法造形的言语,都仅止于比方。虽然出以抽象化的类比,却绝非书法间接描绘的抽象,而特别是所有的比方仅止于书法艺术本身,没有一种比方同书法做品的文词素材相关联。古人早就懂得书法艺术的独立性。”
  让“心画”保守进入书法家的精神家园!古人典范阐述既然已揭示深层本质,就不应当视为“时过境迁”。温故知新,沉在理解它的本来意义,在回归中回复,发扬。
  读者能够很容易攻讦米芾轻率片面。但是一个宋代宣和时的书学博士能如此回覆御问,不能不服气他的率真。米芾不想在皇帝面前毁谤他人,也不想谄媚任何人,只是以本人所见信口道来,最终以“刷字”自谑。不要忘记米芾在皇帝面前说的蔡京、苏轼、黄庭坚当时都去世。没有人以为米芾“告御状”。至少在这一点上,当时的文人懂得诙谐,有个性。相传苏轼取黄庭坚互相戏说相互书法,一如石压蛤蟆,一如死蛇挂树,谈笑中诙谐、大度,丝毫不影响友谊,更没有任何人身攻击。而一涉攻击,便丧失了学术探讨的本意。
  书法做为一门纯形式的艺术,能否能够做进一步的分化呢?我以为,把一切形而下的要素统统排除,剩下的只要书写者个人感情留存。感情的纯粹个人性质,由人的思想意识决定,又由于书法创做纯系个人行为,便愈加突出了情的感化。“书,心画也”一语所以千古不易,就在于用最简明的言语道出了书法的本体性质。近人邓以蛰在援用上述扬雄语后说书法“毫无凭仗而纯为性灵之独创”。“毫无凭仗”说的是书法虽以天地万物包含人本身为缔造的灵感,但不间接摹写具体可视对象。仅凭最纯真的线的活动阐扬性之所至。古人谈书法感情本体性,能够举出很多出色的话语,好比“把笔抵锋,肇乎赋性”(《记白云先生书诀》)“艺之至,未始不取精神通”(姜夔《续书谱》)“书法乃传心也”(项穆《书法雅言》)……
  “音美”取“形美”间接被人的特定的感官——耳、目所接受。“音美”集中体此刻保守的诗、词、歌曲、戏剧;其余各类文体倘内涵节律、音韵的美,也会令人击节称赏。至于“形美”,取“意美”“音美”一样,也是汉字本身所具备,又在持久汗青发展中不竭丰硕,其集中的表现当然是书法了。
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4%2F0610%2F8fb802d1j00sev8a3002jd000hs017tg.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4%2F0610%2F15510c24j00sev8a4003dd000hs00qdg.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呼喊书法本体,还书法以赋性,果真如此,书法必然涌现流派纷呈的多元场合排场。这样考虑问题诚然抱负化,书法本体不能不遭到很多外来干与,好比社会文化的低俗之风,也不成能不在书法艺术中折射出来。但是汗青上每个朝代不乏固执的逃求,包含无名者的书艺,好比竹木简、陶瓦文、刻石等等,都有人盲目处置个性化的劳动。明清两代馆阁体盛行,阻遏不了缔造性书家涌现。清代碑学兴起,冲击了衰微的帖学,注入了新的生气。倘若没有阮元、包世臣、何绍基、邓石如、康无为等鼎力倡导碑学,书法如何涌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气候?每一个新的流派涌现,必定遭到旧有惯性的阻力,但书坛因而有了继续前进的契机。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摆布,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这里我们把“字”取“书”分隔,一面说明“字”为根本,一面更指出版法艺术独立性。“字”能够说是表意的符号、东西。“书法”则是在“字”的根本上的缔造。我说过安身于“形美”的艺术,取文字的“意”“音”无关。书写一篇美文或者美的诗词,对劲于分析性的欣赏,但是书法仍是独立的具有。书写的诗文只是“素材”。我在《书法,在比较中索解》一文中,谈到“把书写的‘素材’当做书法做品的‘内容’,几乎是最常见的误解。”举个简单的例子:倘有“喜”“怒”“哀”“乐”四个字以同样字体由一位书写者写出,别离吊挂,给人的心理反映必定不一样。读者会跟着四个字的含意引发喜、怒、哀、乐的感情,这是出于文字内含的意蕴,至于书法,则是点画、结体的形式要素,属另一层面。书法创做阐扬四个字的形式美,不会随字的含意变化性情。当然书法有性情,那是书法本身的性情,不随字的内容变化。所以相对于书法而言,我更乐于把书写的文词称为“素材”。在文人画,古人有“喜气写兰,肝火写竹”一说,大致兰花柔韧,竹竿刚曲,所以当下笔之际有“喜”“怒”的感受,倒不是兰花取竹子二者有“喜”“怒”之别。由此又能够窥见写意画的“写”取书法有共同点。不外在书法,点画因“字”而挥运的创做形态,不像画兰、竹那样间接取被画的对象合为一体。
  米芾《海岳名言》有一段趣话:“海岳以书学博士召对,上问本朝以书名世者凡数人,海岳各以其人对,曰:‘蔡京不得笔,蔡卞得笔而乏逸韵,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上复问:‘卿书如何?’对曰:‘臣书刷字。’”
  谈原创决不排除而且必定注沉承继,一传闻原创就惧怕“数典忘祖”“打垮一切”者,出于好意,深恐书界繁殖不良风气,以至走到行为艺术的邪路。我们说的原创要求在承继中突出个性逃求,“原创”不单是对“缔造”的强调,更要求承继中阐扬自我能动感化。古代伟大书家对我们的启示,首先就是个性原创。颜真卿在王羲之后另立新体,以北碑为启示成绩了书坛另一丰碑。有论者称颜秉承王,找不到实据。可能出于习惯性思维,认为“书圣”是必学的。其实颜真卿时代,刻帖未盛行,二王影响不及后来。明代文徵明,有一段警辟的话:“自书学不辍,流习成弊……就令学成王羲之,只是他人书耳。按张融自谓‘不恨己无二国法,但恨二王无己法’,则古人固以规模为耻矣。”文徵明引张融语以“规模古报酬耻”,哪怕学王羲之学得很像,也只是别人的,丧失了自我。文徵明小楷以宗法二王著称,能说出这样独立不倚的话,不很值得深思吗?
  个性化不是矫揉造做,个性化要求感情的高度纯化。艺术中的感情活动不能间接产生,书法家的感情打破无意识的设防,由无意识上升进入缔造。原创性的宝贵就在于个性的纯挚,发源于无意识。个性取原创具有本质上的分歧性。就绝对的意义来说,没有任何不异的个性,不单在无数各异的个别身上,即在同一个别,个性也并不反复。书家的做品看起来各有自家面貌,其实在各个书家那里面貌并不“一律”。每件做品,每个阶段城市有或大或小的量变。有缔造力的书家,把个性阐扬到极高的程度,不竭“变法”。王献之向羲之进言“大人宜变体”,凸现了缔造的盲目性。米芾自述学书前后师法十余家之多,进修的过程同时是探索求变的过程。大艺术家的做品终身能够分成多个阶段,多种系列,可见个性、缔造的天地非常宽广。个人风格,并非固定模式。书法家大可不必由于找到了某些新感受便不再继续往前探索。我们时代障碍个性宣扬的要素不成谓不多,实际糊口中处处设防,学书法定要把某家某派“学像”,然后敢学别家。可是怎样叫“像”?在多么意义上说“像”?“像”了又怎样?学书法的目的意义究竟安在?精神上的自在到哪里去了?这些都毋须逃查。对“保守”的错误说明构成压力,堂而皇之障碍着性情阐扬。回看张融语“不恨己无二国法,但恨二王无己法”,离今一千五百余年南朝人的境地,我们未必达到。我们不见得都比古人开放。书法最宝贵的本质缺失了,取“情性”相对应的“形质”又如何呢?两者虽然以“情性”为主导,取书写技巧相接近的“形质”倒是根本性的,而且受“情性”影响。阐扬不出真性情的艺术,很难设想“形质”之美。没有“形质”之美,“情性”终究落空。上述主意学书法定要学“像”某家,阿谁“像”,多半逗留在外形,有“形”而无“质”,遑论“情性”了。
  试想当今社会,人类眼力已能凭仗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探索到远超出过去想象的空间,宇宙恒星以三万亿乘以一千亿的数字令人震骇不已。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必定还会给人类带来福利。但是地球人至今不能摆脱取生俱来的懊恼,糊口中充满各类搅扰、焦虑、烦恼、无聊、同化、悖谬……人要超越本身,惟有安抚本人的精神,用真情提高人际交往的精神境地,也从中获得个人的实在具有。于是我们看到,书法艺术何等宝贵,它在很多艺术中,既是保守的,又是当下的;既高雅,又在我们身边;既有特殊风致,又具遍及价值;它以最纯真的形式,包涵十分繁富的内涵。书法是民族的,然而并非识得汉字的人都理解书法,书法有本身书写的规律,更主要的还有本身特殊的审好心识。学问程度较高的人,甚或懂得一些书写技巧的人未必都理解书法。可是也有人虽然对书法知之不多,却能够从书法取天、地、人的异质同构体会书法的美。欣赏书法取创做书法一样都要有“灵气”。西洋人不识汉字,从书法线条的特质取流动获得审美享受。赵之谦以至认为古今只要“三岁冲弱”取“积学大儒”两种报酬“书家最高境”,“故以不学书、不能书者为最工。”这话颇有激愤,又能否受了禅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影响,不得而知,但貌似片面中有深意存焉。赵之谦所说“积学大儒”,指那种“不失赤子之心”的“大人”,由此沟通“三岁冲弱”。
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4%2F0610%2Fef09ec13j00sev8a3003nd000hs00zpg.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4%2F0610%2Faf10ae78j00sev8a2001ud000hs00itg.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当今社会,书法做品在市场畅通,成为文化商品之一种。书法做品一向是互相捐赠、人际交换的媒介。帖学的简札之类,碑学的铭刻之类,本意在互通消息,或宣示后人。谈到书法的价值观,我们能够从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很多方面进行调查。但无论何种角度,书法的核心价值还要环绕书法本体,书法本体既是研究问题的归宿也是出发点。我们阅读《祭侄稿》遭到深度传染,文词的表意感化取书法的形式美感在欣赏过程中都获得共识。倘是一般文章,其内容是取读者交换的第一平面,书写的笔法、布局居后。但《祭侄稿》早已是杰出的书法做品,读者看沉它的审美价值远超出文章词句。所以我们首先从审美角度欣赏《祭侄稿》书法。书法艺术的抒情取文章的铺叙相得益彰,而我们却一直要把书法艺术做独立的具有加以调查。不只如此,还要把纯形式的书法区别为“形质”取“情性”两个对立统一,互相依存又互相转化的范围。终究发觉,“情性”属矛盾的主要方面。“情性”当然是个性化的,“情性”不成能脱离共性,但是没有了个性,书法撇开了锺繇、索靖、王羲之、颜、柳、欧、赵、苏、黄、米、蔡等杰出大师,怎能设想汗青会成什么样子?个性的宝贵,不单在于为书法汗青添加了一些什么,由于每一个思想都有个性化的特殊成分,问题如詹姆斯所说,思想“显现为一直在处置独立于它本身的客体”(《心理学道理》)。杰出版法家一直以独特的个性缔造出史无前例的美的元素。缔造道路人各有殊,对前人自创独辟蹊径,而融合诸体、变通无方一直在个性化的过程中实现。上述“处置客体”的能力,在书法家表现为缔造的主体能动性、自创性,阐扬为原创能力。
  我们也乐于谈书法的繁荣。三十多年前,当书法被视为“四旧”扫荡之际,提出“繁荣”,为着保守艺术的回复,为着让更多的人手握毛笔,那是一个短暂的值得爱惜的时期。但是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使我们很快发觉,书法本体在失落,被同化,功利目的抢占上风。书法最宝贵的“情性”表现出淡化趋势。做为书法家,我们不必过多埋怨客观环境,无妨多想一想本身对于处置的那份专业的本质意义能否没有深入理解?我们能否对于本人的个性不敢宣扬?或者确切地说,在宣扬个性的时候没有认识到需要怎样的思想感情的高度?我们能否也没有懂得卑沉他人做品中值得必定的个性成分?相反,对于那些不值得必定的要素能否缺少自在评论?我们对书法的价值观能否没有以书法本体为依归?我们对书法本体能否该当多一点敬重之情?如是,就不能满足于浮泛的“繁荣”。单讲“繁荣”,并不料味着书法语境的拓展,更不能提高书法感情的纯度,而这一点正是艺术之为艺术最为宝贵的。书法的繁荣,不能绕过书法本体。于是我们的思潮不期而然地回归两千年前的“心画”,正是这一最纯真、朴实的词语,取“诗言志”(《舜典》)“乐本情性”(《汉书·礼乐志》)“修仪操以显志”(《舞赋》)等达到深层分歧,各自由同中有异。
  在绘画为抽象者,在书法属意象。“成心味的形式”(Significantform)这一词组,Significant原释“成心义的”“主要的”,而“意味”更合原意。倘从我国保守美学的词语找对应,“成心味的形式”唯有“意象”最为贴近。

dgxin 发表于 2024-6-19 17:20:12

看完楼主的帖子,我的心情竟是久久不能平复,正如老子所云:大音希声,大象希形。我现在终于明白我缺乏的是什么了,正是楼主那种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和楼主那种对理想的艰苦实践所产生的厚重感。

YTRYTYi 发表于 2024-6-19 22:43:47

好啊,谢楼主!!!

euiuxsw 发表于 2024-6-23 17:55:24

帖就是要顶 在遇到你之前,我对人世间是否有真正的圣人是怀疑的;而现在,我终于相信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沈鹏书法回归“心画”本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