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16-10-4 18:18:08

30个公益慈善故事记录一位职场年轻人的快速成长

  什么最能让年轻人快速成长?在北大才女张智澜笔下,那就是公益慈善。
  由作家出版社最新出版的畅销书《心会痛,才算长大》,讲述了毕业于大学中文系、曾是2006年市高考文科探花的张智澜,在中国儿童保险专项基金的工作和成长经历,记录了她初入职场时感受到的成长之痛、以及救助孤儿时心灵的震撼之痛。张智澜通过亲身经历告诉同龄人,通过参与公益慈善,在真实社会中历练,并将其内化为心灵层面的收获,就能快速成长为一个成熟、自立、负责、愿意为他人着想的人。
  该书文笔优美,叙述平实,向我们展现了一位高智商职场菜鸟的成长之,通过智澜独特的青春经历,也从另一个侧面了中国慈业从业者的艰辛、奋斗与收获。
  三年的光阴,身处中国公益慈善的第一线;30个成长故事,历经悲欢起伏,体会到的种种心痛诠释了智澜的成长历程。
  从一开始的各种小聪明、小抱怨和小挫折,到经历打击之后的不知所措和重振旗鼓,我们能够通过作者身上看到曾经的自己。初入职场,步履维艰,我们也曾面对那些琐碎如订餐、打电话、访问客户的难题,当时仿佛都是不可逾越的高山,现在回首想来,就会像作者一样为自己的成长报以会心一笑。
  在张智澜的描述中,一个个形象生动而鲜活的慈善从业者和志愿者形象跃然纸上,让我们看到这个领域内,那些真正想做事、能做事的人,用自己的努力,默默地为慈善付出,静静地为公益奉献。
  用心痛换取成长,能悲悯才有收获。在这本书中,每个故事都落在公益慈善,每次成长都为了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与此同时,公益慈善也助力年轻人,让他们在工作中收获个人价值和心灵的双重成长。
  北师大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从这本书中,看到了中国年轻一代的希望,他认为智澜书中所描述的,正是他们社会舞台的真实写照。王振耀表示,对于公益慈善事业的投入,往往能够促们对于生活与生命价值更深刻的体会,加速年轻人的成长。比如智澜书中写到的:“‘养德’恰恰是‘养生’的起点,其次才是锻炼身体、调理饮食,不能舍本逐末。中医认为宽仁厚德者五脏淳厚、气血匀和、阴平阳秘,所以能健康长寿。《论语》中就有‘仁者寿’的说法,孔子还说过‘必得其寿’。之人通常拥有、宽厚、敦睦、奉献,这样的态、平衡,与长寿之道更为相通。”这样的生活真谛和生命,不是出自饱经沧桑的中年或老年人,而是出自20多岁的年轻人,实在令人感叹!正是因为参与公益慈善事业,才让风华正茂的青年人得以站到人生智慧的高峰,生命的。这或许是由于在救助弱者的过程中感同的“心痛”,让人有了悲悯,而正如智澜书中所说,正因为这颗“会”痛的心,才让人真正“长大”。
  张智澜说,她在慈善工作中接触到的那些大病的孤儿和他们的监护人、志同道合的人、倾情奉献的捐赠者,还有温暖友爱的同事们,共同鼓励她以一颗会痛的心去体味作为人的艰辛和伟大。这是慈善最为深刻的视角,也敦促她时刻秉承施受平等的出发点,为需要帮助的人送上有的、持久的关爱。慈善,正是最为珍贵的支点,擦亮了智澜的心目,引导她跨出的苑囿,加速了她的成长。
  著名作家卢新华认为,在今天这样的社会中,独生子女这一特殊群体容易恃宠而骄,变得、、甚至自负,不会“心痛”,甚至“痛感”。然而,正是痛感孕育了生命,而心痛乃至悲悯,恰恰是完善一个灵魂的必经之。卢新华向家长们呼吁:让你的孩子做慈善去吧!他们在这过程中一定会像智澜那样逐步抛除自己的,走入他人的内心,感受他人的痛苦,体会他人的情怀,发现人性中最深切的善意,从而放下,快速成长。

dsfgsqu 发表于 2016-10-4 19:30:31

看完楼主的帖子,我的心情竟是久久不能平复,正如老子所云:大音希声,大象希形。我现在终于明白我缺乏的是什么了,正是楼主那种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和楼主那种对理想的艰苦实践所产生的厚重感。

翔哥 发表于 2017-1-6 10:02:48

{author}阁下莫非就是当年华山论剑武功独步天下罕有其匹号称一朵梨花压海棠的少林寺智障大师收养的小沙弥低能的爱犬旺财踩扁的蟑螂小强曾滚过的一个粪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30个公益慈善故事记录一位职场年轻人的快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