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岁习字,师从萧劳,欧阳中石,刘炳森,郑彦伟等先生。曾获1978年北京青少年书法比赛第一名等诸多奖项。1981年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大会。
书法,是个人的艺术。 纸、墨、笔、砚,清清朗朗地摆在案上,不消呼朋唤友,落笔就是一个大千世界。 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道: “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忘想,是谓求之不得,考之即彰。 ”
戏曲亦然。“包含此刻的戏校也一样,分工过细。好比说某天排练,弹月琴的没来,找个学生帮手给弹一下,学生却很安然地说不会。或者小锣手今天有事没来找人帮手给打一下,也没人会。学生认为,如果他是学京胡的,那么他只需要会京胡就行了。” 李纯博听老一辈人说,如果学生想学京胡,师傅必然会说那你先得把其他的都学会了。“学完了小锣学大锣,学完了大锣学铙钹。然后大阮、中阮、月琴等,等学生全都学会了师傅才会让他开始学二胡。二胡学完以至还要进修演唱才学京胡。这样的学生学出来的京胡有了前期的积淀和各类乐器的熏陶,跟此刻的学生是完全纷歧样的。所以如今我们过于将艺术分门别类,会导致每一类的含金量都大打折扣。”
李纯博说了工做中的一个故事。 有一回欧阳中石先生出镜,在剪辑完的片子里,工做人员给先生打的字幕是“书法家”,当时他看到后建议同事换个说法,由于在李纯博心目中,用“书法家”是远远无法归纳综合欧阳先生的广博学识的。 中国自古讲究书画同源,而如今的社会把“书”和“画”分得那么细,动辄把“书法家”这个称号当做一种名头、一种职业,不但描述今人,更以此定义古代文化大师。 在李纯博看来,这是形成当今社会国粹大师少之又少的底子缘由。
文化做为一个社会出产、糊口方式的写照,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汗青和精气神,是这个民族凝结力、缔造力和团结力的意味,是一个民族的思想归宿和价值依托。同时,一个民族的文化影响力也是这个民族最深远、最精髓的影响力。不一样的文明形态是区别不一样民族的最本质的工具,是民族性格最本质的表现。
“而如今,这门艺术似乎有一些变味了。它变成了一个名利场,变成了一个充满商业气味的‘市场’。这不只是对书法艺术的冲击,更摆荡了一些书法人的心性。”李纯博告诉记者,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只要一个书学研究会,不按期举办展览。展览做品的搜集并没有划定截止日期和做品要求,情愿写春联、横批、中堂都能够,什么时候做品齐了,展览就开始,一切随便而率性。最成心思的一次,大师都找不到邓散木先生的做品;后来一看,一个展柜、一个射灯、一张比手掌还小的纸,用放大镜才能看见一堆蝇头小楷,但这是精品。
李纯博回忆道,小时候大人给他讲神话故事时,说造字的仓颉有四只眼睛,能洞穿天地,造出惊天地、泣鬼神的文字来。又有故事说,蔡邕在嵩山学书时,夜晚于昏黄之中,有人教授给他一本《九势》,之后此人便在顷刻间消失无踪。凡此各种,都说明了在国人心目中,书法不但是艺术那么简单,其带有神奇主义色彩,内中藏有天地精神、宇宙奥妙。因而要想能看到寥寥几笔中的气象万千,胸中没有丘壑,定是无法参透的。
李纯博,字辰涛,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戏曲和音乐频道副总监、高級编纂。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五、六、七届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第七届理事,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第九、十届理事。
2004年起先后担任央视戏曲频道总监助理、戏曲和音乐频道节目部副主任、主任、戏曲和音乐频道副总监等职务。参取戏曲和音乐频道所有大型晚会和赛事的筹谋、监制等工做,如《春节戏曲晚会》、《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全国少儿京剧电视大赛》、《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钢琴小提琴电视大赛》、《民族器乐电视大赛》、《中国戏曲大会》、《梨园传奇》、《中国戏歌》、《上线吧 华彩少年》、《拿手好戏》、《典藏》、《首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大会》等。前往搜狐,查看更多
1987年起处置电视文艺宣传工做至今,曾担任1999、2001、2002年央视《春节戏曲晚会》总导演,1997、1998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导演,《全国第二届京剧戏迷票友电视大赛》总导演,2005-2008年怀仁堂《新年京剧晚会》电视总导演等。担任第六届《CCTV电视节目掌管人大赛》、《全国首届少儿京剧电视大赛》、《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等赛事评委。多次获得电视文艺“星光奖”出格奖等奖项。
从“二王”到颜、柳、欧、赵,从褚遂良到苏轼、黄庭坚,曲至现当代的林散之、启功、沙孟海,没有哪位大师是只研究书法、只精黄历艺的“偏才”,因而李纯博认为,要成为书法“家”,首先必需是文化“大师”。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回复,不只要沉现我们去世界政治、经济、科技舞台上的杰出贡献和主要地位,更深层次则是需要我们用‘民族文化’,向世界展现中国安然和有信心的文化气质,这是当代中国人责无旁贷的汗青义务。 李纯博认为,无论是书法、京剧,还是绘画、诗词,这些中国保守文化艺术都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最贵重的精神财富 、教人向善、启迪心智。 他主意书法家该当沉视基本功的操练和本身精神质量的锻造,须有高贵之道德、宏远之抱负、超越之见识、厚沉广博之学问,只要这样才能实现一名中国人的“文化梦”。
为1987版电视持续剧《红楼梦》在内的上百部电视片题写片名、字幕。1994年至今在中国美术馆、民族文化宫及各地举办个人书法展。出书《李纯博诗书-宁夏颂》等数十部书法字帖。做品多次被联合国及法、德、日等世界各国邮政制做邮票发行。入选《二十世纪名人书法大成》等百余部书法专集。做品为丹麦女王、多位日本前辅弼、联合国秘书长等政要及世界出名大学珍藏。
戏剧,是演员的哲学。“单就纯粹的‘戏剧’概念而论,形形色色的戏剧中最吸引人的不是情节,不是对白,不是现喻,不是社会批判力,而是表演。”李纯博尤为强调“勤奋”在艺术道路上所占领的地位。晚年戏班文武场里打鼓的先生,必要把场上的其他行当都学会了,方能打出一手好鼓,这在梨园叫“六场通透”。而工业文明开始后,一切以效率为先的“泰勒主义”大行其道,分工似乎就成为势不成挡的“滚滚车轮”,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而对于一部戏来说,剧本是无情节,有对白的,但表演只能是由当时在现场的演员用本人的身体、表情、言语来表现。同一个剧本,不一样的演员演来很可能是不一样的味道。“就这个意义上说,演员是戏剧的核心。”李纯博说。
李纯博,北京人,诗画印棋无一不通的他秉承家学,拉得一手行云流水的京胡。他出生于梨园世家,父亲7岁即入科于京剧大师尚小云创办的荣春社。那时候学戏去的地方不叫“戏校”,而是“科班”。他说,电影《霸王别姬》中的“不疯魔不成活”足以合用于当时每一个学戏的孩子身上。
李纯博的书法也可谓“精品”。1987年,一部古装剧《红楼梦》红透大江南北,在这部被反复播出千余次的剧中,那时的字幕皆为毛笔手书。其纯正娴熟的技法,雅静俊朗的风格,更为这部典范名著添加一抹艺术氛围。而如此功力深厚的楷书则出自时年23岁的李纯博之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