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鹏ucas发布于2016年2月13日 00:32
引力波背后的故事:爱因斯坦也曾犯错
文梁鹏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时间月日,美国科学家成功探测到引力波的论文《从两个黑洞对撞观测到的引力波》,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引起世界科学界轰动。铺天盖地的网络新闻一片赞誉。其中缘由并非我等普通人了解此事的科学重要性,而是搬出了家喻户晓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正如原文中所说:
“In1916, the year after the final formulation of thefield equations of general relativety,Albert Einstein predicted the existenceof gravitational waves…”
所以这一科学新闻成为公共关注事件的重要原因是这项研究了爱因斯坦所预言的引力波的存在。
好玩儿的事情在于很少有人知道爱因斯坦论证引力波存在背后的故事。借此机会,我把我常常和身边人聊起来的关于同行评审重要性的一个科学史公案写在这里,让我们回顾科学大师发表文章经历的坎坷。
年,爱因斯坦的狭义已经使得他获得了科学界的地位的时候,他的一篇文章《引力波存在吗?》投向了《》,文章的结论是:引力波不存在!按照科学团体形成的惯例,他的这篇文章被《物理评论快报》的主编送给了两位专家进行同行评审,而这项同行评审制度一直延续到现今科学界。不久后,爱因斯坦收到该期刊主编的回信并附上了审稿专家的评审意见,其中一位审稿人写了整整十页的评审意见,认为这位科学泰斗的文章推论有漏洞。主编根据审稿人意见按照惯例让文章作者爱因斯坦进行修改或者回复。但是已经享誉科学界的爱因斯坦先生表现出了泰斗的自信和固执:
“我把文章寄给你们不是让你们讨论是否发表,也并未授权你们拿给所谓的专家进行指手画脚,何况他们绝对是错误的。既然这样,我还是另投其它期刊为宜。”
爱因斯坦的修改或者回复审稿意见,《物理评论快报》的主编只能无奈的对大师的文章拒稿。大师也被拒稿过!
事情并为如此结束。半年后,爱因斯坦的这篇文章在《法兰克林研究院期刊》发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结论已经变成了引力波存在!原来这篇文章的被送到了和之前同一位审稿人手中,这位年轻的审稿人设法结交了爱因斯坦的新助理应菲尔德,并有机会和应菲尔德讨论爱因斯坦的文章,他们一起发现了爱因斯坦推论中的错误。应菲尔德将这些讨论告诉了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因此对文章做了重大修改,其结论变成:引力波存在!
我并不懂得物理学,只是关注科学史。有人说引力波的存在是广义成立的前提,虽然爱因斯坦年预言了间应该存在引力波,并被当时科学界认同,但他在年给波恩的信中写道:
“与一位年轻学者(按:应该指的是罗森)合作,我们得到了一个有趣的结论,那就是引力波并不存在!虽然最初的概算认为他确实存在。”
这就是科学大师爱因斯坦论证引力波是否存在的波折过程,这其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同行评审过程。科学的本质是追求真理,没有人是天生不犯错误的,所以同行评审成为论证研究可靠性的重要过程。
在一片赞誉声中,希望这一点背后的故事激起一点涟漪,引起我们对科学对权威新的思考。中国是一个盛行权威的国度,而科学或许只有打破权威,持有“Scepticism”才能获得一点点进步。
注:文中故事大意应该没有问题,但是细节或许不对,我不懂物理学,希望方家包涵。在家过年手头缺乏资料无法一一校正,读者原谅。感谢陕西师范大学@于赓哲老师的鼓励,若非他在微博中让我把这个故事写成短文“比现在一片赞美更启迪人”,也不会有这篇短文了。
//@战争史研究WHS:“师傅,这草莓是山东的还是小汤山的?”“像草莓这么少见的、不是由子房而是由花托发育成的假果,你竟然分不清它的亚种,你放着一百四十卷本的植物学图鉴不看非要走捷径,是没有对植物学的基本尊重,不是热爱这门学科,而是为了知道而知道……”“有病吧”
喷了 人问个什么是引力波 看个科普文就能被冷嘲热讽是装逼跟风没资格 因为你放着“专业书籍”不看 却“走捷径”看科普 于是你这就是没有“对科学基本的尊重”不是热爱这门学科 而是“为了知道而知道” 我说这害妄想症是不是到晚期了啊?什么了对一个新事物提个问就成了“热爱”?不把这事划进真爱粉伪粉逼格高低的范围就没法好好说话了吗?况且普通人“为了知道而知道”有什么不对吗?不然呢?要扭送到物理学专业接受过教育才能张口提问?(因为受到AT围观某评论里撕逼有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