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10月5日半月谈李威拜访中国著名书法、刻字家张小民老师,张小民、师从李文宝先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师。作品获、入展:全国第七届书法新人新作展、全国第三届草书展、全国铁书画精品展、全国希望圆梦书法作品展、全国正山堂杯楹联书法作品展,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优秀作品展(优秀),全国第八届刻字艺术展、全国第十届刻字艺术展、第一届国际刻字艺术展(秀作)、第二届国际刻字艺术展、)上海世博会"刻古铭今"当代书刻造型艺术作品展等!静物无声而审美自足------读张小民艺术点击图片,在新窗口显示原始尺寸现代刻字艺术,源于中国的传统刻字。它是以汉字的篆书或隶书为载体,溶书法、雕刻、绘画、设计等多元审美语言于一炉。在特制材料上做变形、夸张,以体现作者思想情感和审美语言的综合视觉艺术。
而书法家张小民先生的刻字作品,以象征的手法来表现、生命、生态等方面的观念,其作品自然,艺术气氛浓郁,给观者带来审美愉悦的同时,又引发人更深邃的联想!一直以来,艺术家们都在追求一种自然美,而“残缺”美就是自然美中的一种。这种“残缺”美,就如历代碑碣刻石经过长时间的风雨腐蚀。出现自然的残蚀或剥落,残蚀部分线条如果不伤及主要部分,使作品出现的斑驳之痕,就是残缺美。张小民先生书刻中的残缺美来自材料的来源,他大多选用老木陈木并尽可能的保持这些原材的原有特点和风貌,就是这些原有的特点和风貌,巧妙的使书法的神采情态,虚实,疏密,轻重,粗细,厚薄,方圆造型等发生赋予情趣的变化。光洁直露的书法线条可以变的含糊,似段意连,若隐若现,这种美,使细巧工整圆转流动的点画,显的含蓄、苍朴、朴拙和自然。而就是这种自然而成的“残”进一步丰富了作品的感染力。也就是说,因为这种残缺,使张先生精雕细刻的笔画少了人工雕琢之势,多了自然的成份,笔画更富有活力。
而“残”不但不会影响欣赏情趣,适当的残缺,造成了含糊的悬念,又给观者以丰富的想象。天地有大美,中国文字是大美,而篆书是文字美之巅。篆书的美,美在它是书法和绘画的统一。因篆书是由连绵的曲线和弧度构成的笔画,视觉上就给人以画的感觉。在篆刻之时,刻字的木板原材厚度又大多在5到6公分之间,而刻字的深度最深处可深达4公分的左右,就是在这样的深度之间,俊利圭角,斧凿之痕,字体笔画的穿插重叠以及字体偏旁借用等在遣词造句之间,以及版子上作为背景的小型字体书刻的变化等都表现的自然而然,随行而赋,化偶然为必然,赋予作品字外有字的艺术效果,又因字体“刀功笔画”的深浅、粗细,等不同,赋予作品新的生机和美感。这种美感,是将原作意象变成立体的实象,也就是将原有的平面创作方式创新为二维三维的艺术效果。试想一下,古朴典雅的国学篆书和木刻艺术相结合,同时张先生又巧妙的赋予抽象的美术成份在其中。美好的想象,是产生美好的源泉,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感叹,多年来,张小民先生以刀,赋予作品“画”面感,甚至通过刀法见笔法,耐人寻味。他这样呈现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给人以的震撼力,极具装饰效果。而在书刻的过程中,既是一个人书写功底的同时也要一个人的耐力,粗犷、俊朗、率性的刀痕,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达到的,同时要求线要准确,更要防止创作过程中线条边缘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崩裂。这就要求创作者运刀灵活流畅,以及各刀之间的切痕等都要注意到。能将传统书法与现代刻字融为一体的书刻艺术做的如此至臻至美,可见张小民书艺之。
在书法方面,先生诸体皆能,但他最爱行草,他说,“行草是中国书法艺术宝库中最富变化之美,最富韵律之美也最能表达书家情的书体,书法是自然之美和生命力的最好表达”,我想这是他追求境界的目标,更是他蕴藏心底的一种情怀与抱负!当一件件,带着大自然醇香的书刻艺术摆在我们的面前的时候,我们在欣赏的过程中不但拉近了书法艺术的距离,更多的是他的刻字,带给我们的是具有回归生活本源和艺术创作寻根的意向,也是追索生活的最初的印迹。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张小民老师的作品能以本色质朴的形式呈现,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让人们在欣赏优美古文字书法的同时,感受传统国学经典的精深,同时作品中所表达和所的,则是对生命对自然的尊重、珍惜与,也是最淳朴而真挚的人文情怀。同时我们也可以把这种以暗示和象征手法创作的作品,引申为强化生态、绿色与家园和谐等主题。我想用“静物无声,胜有声”来形容张小民老师的书刻艺术再恰当不过了。因为张小民老师不是那种为“书法而书法”的艺术家,而是将书法艺术建立在全面关照和深入挖掘的基础上。这既是他的睿智之处,也是他的与众不同之处。因为他作品中的审美表达,早已超出书法艺术!如果说张小民老师的作品是让自然纯美的追求出没在每一件作品的刀笔游走之间,还不如说是,这是张小民老师对自然的一种守望!最后祝张小民老师的自己的“梦”早日成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