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登平:寻求文学的厚重和优美

[复制链接]
查看: 260|回复: 11
发表于 2016-12-9 11:58: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标题:刘登平:寻求文学的厚重和优美-互联网
  寻求文学的厚重和优美
  读彭晓东文集《抚摩那条船》
  文/刘登平
  我和晓东是十多年的朋友,相识相知都是文学。
  晓东要出版他的第一部散文集《抚摩那条船》,筹备很久了。那天,我去他家借阅书籍,无意间发现他案头这部集子的清样,我像捧着一团似乎就要融化了的冰雪,用感觉和心智将这些作品抚摸了一遍,使我立即产生了一种文爱的冲动,一种潮涌的激情盈满胸怀,迫使我写下了这篇散漫而真切的文字。
  一
  文集《抚摩那条船》,算得上开县迄今为止收入作品最多的个人文集,因为我最先拜读过、感动过,所以有了发言权。读晓东的散文,有一种惊讶、欣喜,乃至爱不忍释的感觉。说晓东的散文出色,是有一定道理的。首先是他的内容(或云审美取向)和独特的格调,是一种“拔出萝卜带出泥”、近乎原生态的写法。民风旧俗,山野故事,乡间趣事,婚姻爱情,家长里短,乃至《乡下挑子》的颤悠,乃至《爱与婚姻的长度》,乃至农村的性事,都写得“土”香“土”色,流光溢彩,情思绵长。我甚至断言:不是耿直豪爽的开县人,写不出这样回肠荡气的美文!
  晓东散文的艺术特点,集中表现在他独特的语言技巧和营造的优美语境,并以其快节奏、粗线条、多方位的手法,反映了纷繁的现实生活,留给读者相当多的信息量。比如《看江水上涨》,比如《抚摸那条船》等等,都是以粗线条、素描式的方式勾勒生活,看似跳跃式的语言,但逻辑性很强,象讲故事,象抒情歌手,娓娓而叙,侃侃而谈,真情而歌。读《88斤重的爱情》、《母爱的跑道》等,就如同听作者在讲生动的故事,是那样真实可人,又是那样流畅自如。
  刘勰认为:“并思合而自逢,非研虑之所求也。或有晦塞为深,虽奥非隐;雕削取巧,虽美非秀矣。”说得至情至理,好语言来自生活体验,来自情感。晓东的语言大多流畅明丽,还有文化散文的叙述方式,通过句式的重复、排比,历史与现实的交迭,抒情和议论的并用,一咏三叹,娓娓道来,妙语横生,“一个小学生,踮着脚撕下他挂在墙上的奖状,奖状的一角,仍留在墙上;一个中学生千里之遥,都一直守护着她的一盆映山红,她不知道,那盆映山红,移栽活的可能性很小,那艳艳的色彩只能活在她心中。一个老农迁进城里带上他所有的农具,他知道那些农具除了在民俗博物馆里有用,那将成为新家的碍眼之物。一个边听惯了涛声方入睡的汉子录了一盘江水声长伴身边,他知道高峡平湖只有静静的帆影,从此没有惊涛骇浪。一个临走前将他的船洗得象新船一样的船工,一群连家中破烂都舍不得丢弃的老人;一群到祖坟前集体拜祭的家庭;一个请人到老屋前摄影留恋的家庭;一对在外迁路上举行婚礼的恋人;一个将老母背着上船的汉子”(《看江水上涨》)这些清新、质朴、丰沛和生动的语言,读者自然喜欢。
  二
  有天,晓东应重庆日报编辑之约写一篇“直辖7年看重庆”的文章,他伏案疾书,我在一边小憩,待我醒来,初稿早已落笔。他担心不能发表,登不了大雅之堂,一直在电脑前删删改改,不敢E-mail出去。我忙睁开睡眼,前后一瞄,拍案叫绝:“好文章!好文章!”那晚,我兴奋得一直没有睡意。后来,这篇文章发在了重庆日报副刊头条。我说那是好文章,是因为晓东深厚的文字功底,特别是他先锋味极浓的语言技巧和抒情的平淡手法给了我信心。平淡自然是一种很高的美学境界,古今散文大家追求这种美的不乏其人,但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并不很多。也许,这与晓东是学美术有关。“回家”这一主题,不知多少人写过,但晓东没有步人后辙,写出了新意,这新就在于他的语言技巧。苏试说过:“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与侄书》)平淡的语言技巧,是在绚烂的基础上产生的飞跃。说具体点,这是和思想感情的丰厚联系在一起的,看似冲淡平和,实乃凝重厚实,不只是取材平常、用语平易、节凑平缓、来得自然而已。象《回家》这样的文章,该书中还有很多,这些取材于平常生活,却写出了生活的绚烂多姿,给了我们以美的享受。
  对一个企望从阅读中获取文学和情绪双重美感的读者来讲,这本书显然让我们得到了满足。在纯文学渐被网络文学、身体文学、市井文化蚕食的今天,捧在手中的竟是这样一份自我、传统、善存着知识分子道义的人生记录与思索。充溢全书的是作者飞扬的文思、激越的情感、美好的亲情和对历史深沉的拷问,但最鲜明的、也最为触动读者的还是作者那浓郁的诗意。这诗意,是书中那轻荡儿时梦乡的摇篮,是山水间情侣生离的断肠笛声;这诗意,弥漫在蓝色月光神思荡漾的初恋情怀中,披洒在闹市佳期如泣如诉的幽幽琴弦上。故土亲情、生死离别、岁月遗痕、人世百态,无不被诗意所笼罩、所渲染,人生的感怀,就这样毫无防备的向我们袭来。
  所有这些成功,全得益于作者成功的语言。《抚摩那条船》是一部既见才情又见功底的散文集,文章多情节描写,有工笔亦有写意,笔随情动,收放有节;理在情中,默然心领;风格多变,或庄或谐;文思所向,古今天地。我尤为叹服作者对生活细节的真切描写和哲理思索,在那些远去的故事中我找到了尘封在心底的相似的童年回忆;我又欣赏作者挥之不去的男人情怀,愿意随着作者深邃的目光,穿梭时空,透视沧桑,触摸感情的伤痕。看看吧,作者从容的叙述,情感的自然流露以及构架的新颖精巧:在《纸婚》、《布婚》等系列文章中,作者的记忆和感情恍如一卷被时光熏黄的画卷缓缓展现眼前,如同亲见,淡淡的描写下,分明流淌着奔涌的爱情和岁月的无情。在《秋先生》中,作者更是放驰想象的奔马,神游阴阳,对话故人,用诡异慑人的笔触,用灼热刺痛的悲号,向苍茫众生发出生命的诘问。超出想象的是,作者竟用散文这种散淡的文字去承担如此悲凉的命题.....读着这样的散文,既使人身心愉悦,又益见识,不被吸引恐怕很难。
  三
  晓东的散文还有一大特点,那就是飘散出的浓浓乡情。诗是歌吟,小说是述说,散文是倾诉。晓东对土地、父母、乡亲是别有一腔情愫,魂牵梦绕。写作就是精神还乡,寻找原初的栖息地。写出乡村的风景美、风俗美、风情美,不难;写出泥土味、庄稼味、血汗味,也不太难,写出传统农民的生存状态和与生俱来的悲剧命运,也就是说,写出历史造成的农民的难堪、尴尬,和延续几千年的精神和物质的负担,最需要功力。这就使得他的倾诉,不可能轻松。从晓东那平和的语句里,已隐隐约约地透露出伤心动情的痛楚、苍凉和沉重,往深处想想,那种乡土的凄怆和无奈总在记忆中挥之不去。
  在他的笔下,在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热土上,所有的喜怒哀乐都与家园,这座盛满乡亲们的热望、带着父母姐妹的体温和他童年憧憬的家园连在一起。《抚摩那条船》中的文字,不乏真情实感、人文关怀,人物有血有肉,或如生活中的细节,或如自描,看起来挺随意,却让人回味,尽管是普普通通的一把锄头、一张草席、一个稻草垛、一座小石桥、一簇松明火,只要和家乡的人物风情联系起来,就变得灵动了,诗意盎然。当然,诗意来自生活,在《九月的婚礼》里,村民们对鲁老师的特殊厚爱,大山的高远、贫瘠和美丽,憨厚中透着温情,朴素的乡风使然。《串串香》中的那位清纯、富而不娇的莲,还一直在我脑子里晃荡。他在《巴山酒鬼》中这样描述:“酒是个好东西,这是父亲的口头禅一次,一干部模样的人打酒,玻璃瓶不小心碰到玻璃柜上的台秤,哐当一声,瓶破酒溢香乱飞。父亲三步并做两步,来到柜前,低头伸嘴便饮,毕,用舌头搅嘴一转,大笑三声,在众人瞠目结舌中幸福而去。”他在《弓背》中这样倾诉:“母亲的背一高一低。但我觉得那是世界上最美的背。母亲的背是一张弓,张扬着母爱,饱和着力量。是我向世界最初阐明我的存在,在母亲背上撒尿,是我在世界最初证明我的活力”作者笔下的浓浓乡情和亲切人物,已描抹得活灵活现,如己亲临。这些富有乡土气息的文章,带给我们的是一股清新的风,同时也带给我们孕育自己生活的思路。
  四
  晓东还是一位抒情歌手,他笔下的爱情和亲情故事,总让人读后感动不已,激情盈怀。《抚摩那条船》是一部内心感情非常丰富的书。由于晓东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气质,所以,他描写的人和事充满了幽静、甜美、飘渺、感伤、忧郁和神秘,情感丰沛。读他的作品,仿佛进入一种如幻如梦、似有若无、又远又近的境界,仿佛沉入到他耐人寻味的、娓娓动听的心灵诉说之中,耳畔仿佛听到了一首首悠悠曲韵,就像夏日里潺潺流淌的小河水,有一股淡淡的、飘逸的感觉。此刻,当你端坐在写字台前,读着书中的每一篇文章,眼前闪现出晓东走过的一个个鲜活的脚印,牵动着他人生的风风雨雨,又让他用生动的文字把这些风雨打扮得如此美丽,缕缕风雨中都散发着他走过的辛酸、都散发着辛酸中的美丽与清香。狂风暴雨的激越,如烟往事的纯净,狂舞的向日葵展示出辽阔的精神世界,人情冷暖在超然物外的注视中有了平和的心境和人生的思考,使我们呼吸到了一位抒情歌手的颤动的声音,又看到了作者在真诚的感觉之中所幻化出的无比美妙的景象。
  晓东的散文每一篇都不长。在这部集子里几乎看不到一篇长散文,每一篇都像夏日里绵绵的小夜曲一样让人陶醉,作品中散发出的甜蜜让读者深深地吸吮和品味,那是一种深切的、甜甜中有些苦涩的纯美。晓东的这本书很好读,读起来很轻松。这本书里的每一篇文章在选材上都很随意,都有感而发,看来作者在写这些散文时并不在乎别人是否写过这种题材,只要有感而发,作者都会用他手中的笔种下意蕴的种子,然后用激情的思绪培育出丰富的果实,在蓝天白云、云卷云舒、辽阔无垠的广袤大地上摇曳着,令人振奋,令人佩叹。
  读晓东的散文,备感亲切。而唯其亲切,才能不隔,才能与读者从心灵深处产生共鸣。这是当下某些散文作家不易达到的,恰是晓东散文的成功之处。当然,亲切是以真实为基础的。晓东的散文真实、自然,故尔必然是亲切的。这也是散文的本质非虚构性决定的。晓东的散文,不仅内容真实,而且感情真挚,态度真诚,语言风格质朴自然,思想格调高尚;绝无时下那种浮华、矫饰、虚夸、伪情,甚或卖弄饶舌的流弊。这些都是构成晓东散文高雅不俗,能与读者心心相通的原因。
  五
  文学是人学,是艺术地体现人的生命活动的现象学。没有内在生命力的作品,只是或高明或笨拙的文字游戏,它没资格进入文学殿堂。历史名作之所以超越时空、流芳百代,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创造出的特定的、与民族、人类精神相通的意象,传达出与人的文化心理同构的生命力,使读者“得意忘象”,体会到某种人生的哲理或生命的意义。因此,散文的生命力,实质上是人的生命的转移和延伸,是生命力的运动、碰撞、抑制、发挥、高扬等多种形态的再现、升华或超越。如果,按照这种理论来衡量《抚摩那条船》,我认为,晓东已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在彰显生命的广度和深度上,以其张扬的个性语言为我们的文学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读着晓东的作品,你无法否认这就是美:艺术的美,一种现代的美。
  谢谢《抚摩那条船》(中国三峡出版社出版)带给我的启迪。
  (作者系开州区作家协会副主任,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开州区政协文史科教委主任)
thumb_110_80_1480490864656.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9 12: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看到楼主的气势,我就觉得楼主同在社区里灌水的那帮小混蛋有着本质的差别,那忧郁的语调,那熟悉的签名,还有字里行间高屋建瓴的辞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9 12: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author}是超人 看完楼主的这个帖子之后,我竟感发生出一种无以名之的悲痛感——啊,这么好的帖子,如果将来我再也看不到了,那我该怎么办?那我该怎么办?直到我毫不犹豫的把楼主的这个帖子收藏了。 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10 11: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请原谅我的自私!我知道无论用多么华丽的辞藻来形容楼主您帖子的精彩程度都是不够的,都是虚伪的,所以我只想说一句:您的帖子太好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18 04:04:3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看完这帖子以后,我没有立即回复,因为我生怕我庸俗不堪的回复会玷污了这网上少有的帖子。但是我还是回复了,因为觉得如果不能在如此精彩的帖子后面留下自己的网名,那我死也不会瞑目的! 能够在如此精彩的帖子后面留下自己的网名是多么骄傲的一件事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3 10:31:44 | 显示全部楼层
自从社区改版之后,我就已经心灰意冷,对社区也没抱什么希望了,传说已经幻灭,神话已经终结,留在社区还有什么意思。没想到,没想到,今天可以再睹楼主的风范,我激动得忍不住就在屏幕前流下了眼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5 22:49:45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心顶 大师的话真如“大音希声扫阴翳”,犹如”拨开云雾见青天”,使我等网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 难得一见的好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26 15: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author},你写得实在是太好了。我唯一能做的,就只有把这个帖子顶上去这件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2-7 20:57:0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帖子构思新颖,题材独具匠心,段落清晰,情节诡异,跌宕起伏,主线分明,引人入胜,平淡中显示出不凡的文学功底,可谓是字字珠玑,句句经典,是我辈应当学习之典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3-14 01:52:41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非常好 说的好啊!我在xx社区打滚这么多年,所谓阅人无数,就算没有见过猪走路,也总明白猪肉是啥味道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选推荐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