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15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着手建立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到2016年11月联盟正式成立,学校派出了许多代表团、专家教授前往高校、科研单位调研,并就共建联盟的具体事项进行具体讨论,提出意见。最终才取得突破,收获友谊。回忆联盟的建立筹备工作时,罗军感慨:“万事开头难,联盟前期的成功应归功于我们细致的准备。我们要让他们知道成立联盟的目的是什么,成立联盟后能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在本校学生的国际化培养方面,据罗军介绍,学校主要采取了以下三种方式。一是利用校际关系。“现在建立校际关系的学校大概有150多所。学校鼓励学生去申请交流,特别是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的研究生公派项目。”二是学校自己主导的大学生国际视野拓展计划。每年大概派出200到300名同学,并且不断增多。2017年已经派出400名学生。学生们利用暑假一个月或五周的时间到国外大学游学,拓展国际视野。三是借助联盟的人才培养功能,“通过合作将学生们送出去,学习一些知识,掌握一些语言,然后可以进一步加强双方合作。”(北京大学 张守玉 华北电力大学 谢浩铠 )
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成立时有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科技推广、人文交流、政策研究等五个目标。关于推动目标的实现,罗军认为应该在科技推广方面着重体现西农力量,“我们希望能在联盟中依托科技推广方面的优势,在哈萨克斯坦等其他的‘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建立一些小规模的示范园。通过示范园的建设把我们的一些技术推广体系和方法推广出去”。
据罗军介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中亚国家进行科技合作具有悠久的历史。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和地区科教合作如火如荼,积极推进同匈牙利、以色列有关大学及研究所的合作,承担了科技部“中国-联合国非洲水行动”非洲地区旱地农业技术合作、开发和示范项目,中国科协“中俄农业科技发展政策研究”等项目,与哈萨克斯坦国立农业大学、赛富林农业技术大学,约旦扎尔卡大学等高校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但以前我们是单方面或者是双边合作,涉及领域比较窄。现在联盟的成立是在原有合作的基础上延续和发展”。
2017年7月2至5日,第二届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理事会暨合作论坛在哈萨克斯坦举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罗军作为会议主办方代表出席了会议,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到访哈萨克斯坦。10余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积极活跃于国际交流与合作舞台,向世界各国分享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成功经验。近日,首都高校大学生记者团一行来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采访了学校分管国际交流合作的副校长罗军。
在西农深造后的留学生们毕业后大部分还是回到了原来的学校或者科研单位工作。其中不乏优秀的学子。“有一个来自埃及的留学生,毕业了之后回到埃及工作出色。现在又来到了新疆做博士后,产出了科研成果。还有来自巴基斯坦的一个学生在博士期间发表了高水平论文。”谈及培养出的优秀学子,罗军面露自豪。
编者按:7月24日,来自北大、清华、北航等高校的首都大学生采访团,赴西安—杨凌—兰州—敦煌—张掖进行“穿越千年丝路,寻找中国印记”集体采访活动,探寻千年丝路中的往事,触摸丝路的传承和发展,于探寻中学习,于采访中传承。本次采访活动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人民网联合主办。
从成立至今近9个月间,联盟成果在各地落地开花,仅在哈萨克斯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就有两处示范园。其中在阿拉木图的哈中现代农业示范园试验种植的冬小麦喜获丰收,比当地传统小麦增产80%。
2016年11月,作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的重大举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联合丝路沿线所大学,在丝绸之路的起点陕西、农神后稷的故里杨凌,共同发起组建了“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有别于传统的大学联盟,“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还包括了研究院所和一些企业。
据介绍,2007年至今,学校先后招收了53个国家千余名各类外国留学生,其中“一带一路”国家生源占60%以上。目前在校外国留学生中,有“一带一路”沿线%。农学院及植保学院招收的国外留学生较多,同是优势学科的经济管理、畜牧育种专业也受到外国留学生的欢迎。“联盟成员都踊跃报名,并希望我们能够成立些专项奖学金。”自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成立之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有计划地将政府奖学金的名额向一带一路参与国家的留学生倾斜,特别是联盟内的17所大学。今年在校方的努力下,专设了20个面向留学生的奖学金名额。
在国际化的舞台上,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西农的国际化教育可以追溯到1941年,“现今的人才培养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留学生的培养,二是国内学生的国际化视野的拓展”。罗军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