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提笔忘字”如何传承中国书法艺术?

[复制链接]
查看: 155|回复: 1
发表于 2017-8-16 09:03: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曾经的一次习字经历,改变了李韬的人生观,改变了他为人处事的方法,也改变了他待人接物的态度。多年前,朋友让他写一幅陆游的《书巢记》。“说实话,我自认为算是读书比较多的人,但这是第一次听说这篇文章。”
  人民网郑州8月11日电(戚艺芳)初秋品读,与“风雅”有约。风雅是一种姿态,《风雅》也是一套评论集、书法集。作者李韬在自序《风雅赋》中自谦“附庸风雅”,其实是对传统文化的膜拜,对先贤高士的追慕。

  这样囫囵吞枣,难免夹生。直到2010年,得到老师指点,才开始系统临习李北海、《李思训碑》、《法华寺碑》、《李秀碑》等等,经过一段时日,渐渐腕底才有了会意。这时,李韬才顿悟:书山虽有路,学海也无崖,在书法的路上,自己还是一个小学生。
  黄永玉老先生曾为他题写“栏杆拍遍”四个字,罗哲文先生为其策划的《庚寅谈艺录》题签,丁聪、方成、林斤澜诸大家题写“开卷”,且题了好几个任选,直言“若不用、弃之可也!”
  此后,李韬做人做事格外谦逊,而书法如同敲门砖,也让他获得了更多名家指点。“我曾给他们去信都是上等信笺,小楷写就,一丝不苟,有的还奉上自己的‘墨宝’——即乞正腕。大家们纷纷‘就范’。”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别说书法,就是提笔,也是寥寥。身边常有感叹:如今也是提笔忘字了。恰恰如此,才觉得书法愈发珍贵。一朝“误”入,不能自拔。
  李韬,自谦是书法爱好者。他对书法这样理解:身处闹市,无边尘嚣,何方净土,寻遍不得。唯入书境,顿生欢喜。
  行色匆匆,人们愈发躁动。无论多么烦躁不安,李韬一旦铺纸、磨墨、挥毫,世界顿时就安静了。烦火即歇,周身巨爽,心手双畅。
  非说出书法的一二好处。就好比读书、听音乐、看电影,到底能给你带来多少实惠的东西?确实,他们都挡不了饥、换不成钱,甚至还要你花钱。但是与它们相处的过程中,不可否认会给你带来愉悦,不知不觉提升你的见识。
  初学书法,一定要打好基础。“楷书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至于学书的过程,《书法秘诀》开篇明义:“凡欲学书之人,工夫分作三段,初要专一,次要广大,三要脱化。”也是一个“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过程。
  人民网郑州8月11日电(戚艺芳)初秋品读,与“风雅”有约。风雅是一种姿态,《风雅》也是一套评论集、书法集。作者李韬在自序《风雅赋》中自谦“附庸风雅”,其实是对传统文化的膜拜,对先贤高士的追慕。
  翻来一读,果然是千古妙文。“《书巢记》是淳熙九年写的,到今天近1000年了,但这篇文章依然不过时,依然具有现实的批判意义。”
  后来,李韬写了一幅作品“以书自警”:“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吾侪未造夫道之堂奥,自藩篱之外而妄议之,可乎?”
  练习书法“亦复如是”。李韬说,自己只能算一个书法爱好者,把练习书法、研习书法,当作一个修身、修心的过程。恰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开了眼界、看了世界、提了境界。
  出此言,是因自己也曾“羞愧”过。习字之初,李韬并没有正规而系统的理论学习,更没有名师指点一二。学什么都是浅尝辄止:郑板桥写一段,改写金农漆书;赵之谦写烦了,又转向何绍基;《杨淮表记》刚刚有点感觉,又喜欢上《石门颂》。
  练习书法还有一个重要的,也是核心所在:临帖。书法书法,一定讲究法度,所以就一定要扎根传统,临习古代的经典名碑名帖。李韬建议先从临习碑开始,而且要临原始的碑帖,临从原石上拓下来的,这样出来的书法沉雄厚重而又有苍茫之气。
  另外,李韬建议先从唐楷开始临习,为什么呢?魏晋过分的讲究个人情调,心性的东西多一些,而唐代各方便都比较成熟,楷书也到到顶峰:初唐的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
  杜甫有诗句曰:“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说也是这个道理。通俗到现代,王家卫在《一代宗师》所体现的:练武之人就是一个“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过程。亦是如此。
  “我不是书法家,也不是书法理论家,给年轻人和小孩子提供不了成理论体系的书法建议。只能把自己的一些个人化的经验与大家分享。”

  “王老师上大学时书法就获过全国大奖,临习的《祭侄文稿》几可乱线岁时重新开始“四十描红”,从楷书开始,把历代经典临习一过,一笔一划写成几十册厚可盈尺的册页。这种毅力和对书法的敬畏与执着,值得我们这些爱好者学习、追慕。”
  写唐楷可以从颜真卿入手。因为他正好初唐和晚唐的桥梁,是大唐中兴时期书法代表人物。尤以楷书见长,《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颜氏家庙碑》等等,字体严肃端庄,笔划平稳凝重,结构严谨,法度森严,易上手,得自信。

  李韬经验,练习书法一定要从楷书练起。苏东坡曾说过:“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不能庄语而辄放言,无足取也。”所以,正楷还没有写好,就直奔草书,还写了装裱送人,不知其羞,此不足取。

  李韬说,以前经常对自己所知甚少的领域大放厥词,好像自己学识很渊博;甚至对自已不熟悉的人,只凭一些片面的道听途说,对人家评头论足,现在看来是多么的不成熟。
  互联网时代,我们该如何传承中国古老的书法文化?日前,《风雅》分享会暨李韬书法作品清赏在郑州举行,现场同“粉丝”分享自己为文从艺的心灵感悟,相见以欢。
  “说句实话,我现在也在临习颜体,从楷书开始。”去年,李韬专门到中国国家图书馆参观第六届书协副主席王家新的《向经典致敬》大展,深受启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0-13 21: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逐行逐句地看完此帖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压抑的喜悦,震动了整个生命!怎会有如此精妙绝伦的好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选推荐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