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7日,第十三届全运会的圣火在天津奥林匹克体育馆点燃,全国的目光聚焦天津。这不仅是天津举办的最大体育赛事,也是一次体育改革的探索。
“要把群众体育摆到整个体育事业重中之重的位置。”4月,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苟仲文在全国群众体育工作电视电话会上强调。他指出,加强群众体育工作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全民健康的迫切需要,是发展体育产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举措,是提高竞技体育水平的基础工程。
建设绿色场馆,注重赛后利用,是本次全运会硬件设施建设的一大亮点。早在新建场馆设计、老旧场馆改造阶段,后续利用问题就已充分考虑。天津奥林匹克中心体育场(“水滴”)将作为全运会开幕式场馆使用,在提升改造中,进一步细化了功能分区,增加了贵宾接待区、赛事组委会用房等,增加总面积4000平方米,赛后这些都可以作为群众健身用房。团泊体育中心自行车馆为解决赛后利用问题,在场馆一层专门规划了8块壁球场地,这些场地未来将向社会开放。
本届全运会共有19个大项设立了群众体育比赛项目,分别是:攀岩、轮滑、羽毛球、乒乓球、龙舟、马拉松、气排球、围棋、象棋、国际象棋、桥牌、国际跳棋、舞龙、柔力球、太极拳、健身气功、笼式足球、航空模型、航海模型,共计126个小项。其中,既有马拉松、轮滑等时尚流行项目,又有乒羽等拥有深厚群众基础的传统项目,还有龙舟等民族体育项目,以及棋牌类智力体育项目和航空模型、航海模型等科技体育项目,尽可能覆盖各年龄阶段、各类人群的喜好。
本届全运会的亮点是增设了群众比赛项目。“全运会进行的第一个项目马拉松比赛,6000名工作人员是老百姓,这充分显示了 全民全运 深入人心。”天津市体育局局长李克敏介绍,群众项目观赛都不需要买票,鼓励更多的人到场馆观看比赛。过去群众体育活动更多地关注普通的健身,而且活动较为传统、单一,往往绕开运动项目走,没有把奥林匹克发展起来的、世界各地都喜欢的运动项目做起来,使很多运动项目缺乏真正的群众基础。
火炬传递是全运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节俭办全运”的原则下,第十三届全运会缩小了火炬传递的规模和范围,一改往届全运圣火在全国传递的传统,本届全运会实体火炬仅在天津市内传递,而600名火炬手的数量也仅有上届全运会的1/3。
此项改革措施最大限度鼓励全民参与。除马拉松项目外,其余项目均举行预赛和决赛,普通百姓可参加预赛,全部利用群众身边的“接地气”场所。同时,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让其作为赛事志愿者服务于群众。
“在全运村建设中,注重商赛结合,实现运动员村、技术官员村、媒体村三村合一,既节约建设费用,又提高综合服务效率。”天津市委常委、市委教育工委书记、第十三届全运会组委会副主任陈浙闽介绍,“第十三届全运会将切实做到廉洁节俭绿色办赛。认真贯彻执行中央有关办赛办会规定,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对大额资金使用、市场开发、赞助捐赠物资管理等重点部位、关键环节的跟踪审计和全过程监督。严格控制经费支出,对重大项目、器材装备、配套设施,实行严格的招投标和政府采购制度,注重生态环保,资源高效利用,避免铺张浪费。”
2017年3月,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全运会组委会副主任李颖川在全运会改革创新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本届全运会以“全运惠民,健康中国”为办赛理念,在群众性、普及性上力求创新,推出了七大改革措施:鼓励各省、区、市在部分4人以下(含4人)项目上跨单位组队参赛;实施少数民族自治区交流引进少数民族运动员政策;实施军队和地方共同培养运动员政策;建立游泳项目业余运动员参加全运会比赛机制;增设男子足球城市组比赛;增加群众体育比赛项目,让更多的“草根”选手和民间高手在全运会赛场上展现风采;线上线下齐动员,广泛开展“我要上全运”活动。
“我为全运添光彩,全运因我更精彩”,全市上下各出一道菜,各尽一份心,招待八方客,当好东道主;“以人民为中心”,让群众变身参与者,让全运走进生活。
全运会赛事涉及场馆47个,其中新建场馆21个,改造15个。在新建场馆中有10个布局在高校中,为赛后直接利用创造了较好条件。位于静海区团泊湖的天津体育学院,新建了体育场、体育馆,将承办全运会足球、击剑等赛事。该校基建工作人员介绍,场馆在建设上既具备全运会的比赛条件,也符合学校教学以及向社会开放的标准。在规划上,这些场馆都是沿街布局,便于向社会开放。同时,采用地源热泵、水源热泵、太阳能,以及燃气调风等环保设施,将为大众健身提供舒适环境。为全运会篮球比赛而设计的天津中医药大学体育馆,赛后除了用作学生们的健身场地外,还会兼作学校礼堂、剧场,作为开学典礼、文艺演出的活动场地。
由于本届全运会规模达到史上最大,仅靠酒店无法承接大量参会人员。本着节俭办会的原则,天津开创了国内首次在直辖市建立全运村的先河,全运会结束后,大部分场馆将用于服务大众健身,全运村运动员住宿用房将作为商品房移交业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