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有名人吗

[复制链接]
查看: 857|回复: 24
发表于 2012-11-4 18: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沂水历史名人
  1、伏湛
  伏湛(?~37)字惠公,西汉琅琊东武(今沂水县)人。历任太傅、太守、尚书、宰相、大司徒,封为阳都侯,不其县侯。伏湛在军事上反对长途用兵,主张先求内部安定,不宜舍近务远。治理国家,主张礼乐为首要措施。
  伏湛(生卒年不详),宁惠公,汉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人,西汉末,官居平原太守。王莽篡汉后,弃官隐居教书育人。东汉光武帝即位后,拜为大司徒。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在不其县建不其侯国,封伏湛为不其侯。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夏,应诏出仕。行前,诸亲友设宴饯行,不料不久中暑病故。光武帝派使臣送丧修冢,给予礼遇。伏湛死后,先后由伏翕等袭侯爵,共传八代,历时185年,伏氏成为不其城内的望族。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曹操杀汉献帝皇后、伏氏之女伏寿,不其城内伏氏受,传说百余人口仅有一人躲过。今青岛市城阳区、城阳镇、城阳村皆因位于古不其城之阳而得名。
  伏湛字惠公,琅邪东武人也。九世祖胜,字子贱,所谓济南伏生者也。湛高祖父孺,武帝时,客授东武,因家焉。父理,为名儒,以《诗》授成帝,为高密太傅,别自名学。湛性孝友,少传父业,教授数百人。成帝时,以父任为博士。五迁,至王莽时为绣衣执法,使督大奸,迁后队属正。更始立,以为平原太守。时仓卒兵起,天下惊扰,而湛独晏然,教授不废。谓妻子曰:“夫一谷不登,国君彻膳;今民皆饥,奈何独饱?”乃共食粗粝,悉分奉禄以赈乡里,来客者百余家。时门下督素有气力,谋欲为湛起兵,湛恶其惑众,即收斩之,徇首城郭,以示百姓,于是吏人信向,郡向以安。平原一境,湛所全也。光武即位,知湛名儒旧臣,欲信干任内职,征拜尚书,使典定旧制。时,大司徒邓禹西征关中,帝以湛才任宰相,拜为司直,行大司徒事。车驾每出征伐,常留镇守,总摄群司。建武三年,遂代邓禹为大司徒,封阳都侯。时,彭宠反于渔阳,帝欲自征之,湛上疏谏曰:“臣闻文王受命而征伐五国,必先询之同姓,然后谋于群臣,加占蓍龟,以定行事,故谋则成,卜则吉,战则胜。其《诗》曰:
  伏湛字惠公,琅邪东武人也。九世祖胜,字子贱,所谓济南伏生者也。湛高祖父孺,武帝时,客授东武,因家焉。父理,为名儒,以《诗》授成帝,为高密太傅,别自名学。
  湛性孝友,少传父业,教授数百人。成帝时,以父任为博士。五迁,至王莽时为绣衣执法,使督大奸,迁后队属正。
  更始立,以为平原太守。时仓卒兵起,天下惊扰,而湛独晏然,教授不废。谓妻子曰:“夫一谷不登,国君彻膳;今民皆饥,奈何独饱?”乃共食粗粝,悉分奉禄以赈乡里,来客者百余家。时门下督素有气力,谋欲为湛起兵,湛恶其惑众,即收斩之,徇首城郭,以示百姓,于是吏人信向,郡向以安。平原一境,湛所全也。
  光武即位,知湛名儒旧臣,欲信干任内职,征拜尚书,使典定旧制。时,大司徒邓禹西征关中,帝以湛才任宰相,拜为司直,行大司徒事。车驾每出征伐,常留镇守,总摄群司。建武三年,遂代邓禹为大司徒,封阳都侯。
  时,彭宠反于渔阳,帝欲自征之,湛上疏谏曰:“臣闻文王受命而征伐五国,必先询之同姓,然后谋于群臣,加占蓍龟,以定行事,故谋则成,卜则吉,战则胜。其《诗》曰:%26#039;帝谓文王,询尔仇方,同尔弟兄,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庸。%26#039;崇国城守,先退后伐,所以重人命,俟时而动,故参分天下而有其二。陛下承大乱之极,受命而帝,兴明祖,出入四年,而灭檀乡,制五校,降铜马,破赤眉,诛邓奉之属,不为无功。今京师空匮,资用不足,未能服近而先事边外;且渔阳之地,逼接北狄,黠虏困迫,必求其助。又今所过县邑,尤为困乏。种麦之家,多在城郭,闻官兵将至,当已收之矣。大军远涉二千余里,士马罢劳,转粮限阻,今兖、豫、青、翼,中国之都,而寇贼从横,未及从化。渔阳以东,本备边塞,地接外虏,贡税微薄。安平之时,尚资内郡,况今荒耗,岂足先图?而陛下舍近务远,弃易求难,四方疑怪,百姓,诚臣之所惑也。复愿远览文王重兵博谋,近思征伐前后之宜,顾问有司,使极愚诚,采其所长,择之圣虑,以中土为忧念。”帝览其奏,竟不亲征。
  时,贼徐异卿等万余人据富平,连攻之不下,唯云:“愿降司徒伏公。”帝知湛为青、徐所信向,遣到平原,异卿等即日归降,护送洛阳。
  湛虽在仓卒,造次必于文德,以为礼乐政化之首,颠沛犹不可违。是岁奏行乡饮酒礼,遂施行之。
  其冬,车驾征张步,留湛居守。时,蒸祭高庙,而河南尹、司隶校尉于庙中争论,湛不举奏,坐策免。六年,徙封不其侯,邑三千六百户,遣就国。后南阳太守杜诗上疏荐湛曰:“臣闻唐、虞以股肱康,文王以多士宁,是故《诗》称%26#039;济济%26#039;,《书》曰%26#039;良哉%26#039;。臣诗窃见故大司徒阳都侯伏湛,自行束修,讫无毁玷,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经为人师,行为仪表。前在河内朝歌及居平原,吏人畏爱,则而象之。遭时反复,不离兵凶,秉节持重,有不可夺之志。陛下深知其能,显以宰相之重,众贤百姓,仰望德义。微过斥退,久不复用,有识所惜,儒士,臣窃伤之。湛容貌,国之;智略谋虑,朝之渊薮。髫发厉志,白首不衰。实足以先后王室,名足以光示远人。古者选擢诸侯以为公卿,是故四方回首,仰望京师。柱石之臣,宜居辅弼,出入禁门,补缺拾遗。臣诗愚戆,不足以知宰相之才,窃怀区区,敢不自竭。臣前为侍御史,上封事,言湛公廉爱下,分明,累世儒学,素持名信,经明行修,通达国政,尤宜近侍,纳言左右,旧制九州五尚书,令一郡二人,可以湛代。颇为执事所非。但臣诗蒙恩深渥,所言诚有益于国,虽死无恨,故复越职触冒以闻。”
  十三年夏,征,敕尚书择拜吏日,未及就位,因宴见中暑,病卒。赐秘器,帝亲吊祠,遣使者送丧修冢。
  二子:隆、翕。
  伏湛(生卒年不详),宁惠公,汉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人,西汉末,官居平原太守。王莽篡汉后,弃官隐居教书育人。东汉光武帝即位后,拜为大司徒。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在不其县建不其侯国,封伏湛为不其侯。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夏,应诏出仕。行前,诸亲友设宴饯行,不料不久中暑病故。光武帝派使臣送丧修冢,给予礼遇。伏湛死后,先后由伏翕等袭侯爵,共传八代,历时185年,伏氏成为不其城内的望族。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曹操杀汉献帝皇后、伏氏之女伏寿,不其城内伏氏受,传说百余人口仅有一人躲过灾难。
  伏湛(?~37),字惠公,汉琅琊郡东武(今诸城县)人。
  伏湛官至大司徒。建武六年(公元30年),封不其侯,自洛阳徙居不其城(今城阳区城阳村北),食邑3600户。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夏,应诏出仕,未及赴任,中暑病故。
  伏湛死后,次子伏翕继承侯爵,依次为伏光、伏晨、伏无忌、伏质、伏完、伏典袭爵,共8代。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十一月丁卯,曹操命尚书令华歆带兵入洛阳,抄弑皇后伏寿(伏完之女)及其二子,又杀伏氏家族百余口,不其侯国遂除。
  伏湛,字惠公,琅邪东武人,济南伏胜九世孙。成帝时为博士,五迁,至莽时为绣衣执法,迁后队属正。更始即位,以为平原太守。建武初,征拜尚书,迁司直,行大司徒事,寻找邓禹为大司徒。封阳都侯。坐事免,徙封不其侯,遣就国。
  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伏湛
  向来父学显,别自以家名。
  不是能传业,如何著孝声。
  伏湛
  祖先均硕儒,累世皆明经。
  才俊集门下,君王是学生。
  伏生承祖训,术业有专攻。
  孝信敬尊长,敦亲接弟兄。
  既罹王莽乱,复被刘玄惊。
  推饭救饥馁,分粮赈困穷。
  平原免祸患,百姓获安平。
  光武征耆旧,硕彦列上公。
  2、诸葛亮
  字孔明,三国蜀汉琅琊郡阳都人(今沂水县)。少年时父母双亡,逐随叔父避乱荆州,隐居于南阳隆中,常自比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结交庞德公、庞统、司马徽、黄承彦、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谋为大家所,人称「卧龙」。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刘备屯兵新野时,徐庶为幕僚,向刘推荐诸葛亮。刘备三访其庐,诸葛亮才与其相见,并立刻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即占据荆、益二州,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天下的。深得刘备的赞赏,自此成了刘备主要辅佐。后助刘备败曹操于赤壁,佐定益州,使蜀与魏﹑吴成鼎足之势。曹丕代汉为帝后,刘备也称帝,诸葛亮出任丞相,总理,关羽镇守荆州。
  由于阳都县在历史上的省、并原因,其地曾为沂水、沂南和临沂所共有,所以,一些史料不但称诸葛亮为沂水县人或沂南县人,而且在临沂曾有“诸葛祖墓”、“诸葛城”、“武侯祠”、“五贤柄”(祀诸葛孔明和晋代的王祥、王览;唐代的颜真卿、颜杲卿。主祀诸葛亮。此5人皆沂水之滨的历史名人)、“诸葛堤”等历史纪念建筑和遗迹,今早已。但是。据史料记载,诸葛氏在其家乡是世家望门大族,虽然诸葛亮与其兄弟姊妹5人出走一直未归故里,但其家族中仍有不少人留在故土。就其祖籍诸城县西南30里的枳沟乡而言,至今仍有“葛坡”、“孔明里”的称谓,周围数十里内,“诸”姓人家居多,他们都自称是诸葛亮的“同族”。时过境迁,代远年湮,阳都故城虽早巳没了当年的繁盛而成了怀古钦英的旧址,但沂河水与阳都故土孕育了诸葛亮这位名垂青史的家与军事家,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楷模象征和神灵的,千百年来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尊仰而有口皆碑,实为中华民族的荣耀。因此,“琅玡阳都”与诸葛亮的名字同辉,诸葛亮的卓著声誉与阳都故里共存。
  3、国渊
  三国志·魏书·国渊传:国渊字子尼,乐安盖人也。师事郑玄。后与邴原、管宁等避乱辽东。既还旧土,太祖辟为司空掾属,每于公朝论议,常直言正色,退焉。太祖欲广置屯田,使渊典其事。渊屡陈损益,相土处民,计民置吏,明功课之法,五年中仓廪丰实,百姓竞劝乐业。太祖征关中,以渊为居府长史,统留事。田银、苏伯反河间,银等既破,后有余党,皆应。渊以为非,请不。太祖从之,赖渊得生者千余人。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及渊上首级,如其实数。太祖问其故,渊曰:“夫征讨外寇,多其斩获之数者,欲以大武功,且示民听也。河间在封域之内,银等叛逆,虽克捷有功,渊窃耻之。”太祖大悦,迁魏郡太守。
  时有投书者,太祖疾之,欲必知其主。渊请留其本书,而不宣露。其书多引《二京赋》,渊敕功曹曰:“此郡既大,今在都辇,而少学问者。其简开解年少,欲遣就师。”功曹差三人,临遣引见,训以“所学未及,《二京赋》,博物之书也,忽略,少有其师,可求能读者从受之。”又密喻旨。旬日得能读者,遂往受业。吏因请使作笺,比方其书,与投书人同手。摄案问,具得情理。迁太仆。居列卿位,布衣蔬食,禄赐散之旧故族,以恭俭自守,卒官。(选自《三国志·魏书·国渊传》)
  :国渊字子尼,乐安国盖县人。曾事奉郑玄。后来与邴原、管宁等人到辽东郡兵乱。返回故乡以后,受太祖征召任司空掾属;每每在曹公府上议论政事,常常正色直言,退朝后再议。太祖想要广泛地兴办屯田,让国渊主管这项事务。国渊屡次陈述应当减损增益的项目,考察土地,安置,计算百姓数量,设置,明确考核的办法,五年的时间里,就使粮仓丰实,百姓竟相勉励,乐于从事这项事业。太祖征讨关中,让国渊任居府长史,总管留守事宜。田银、苏伯在河间谋反,田银等人被打败,余党人数不少,接律都当,国渊认为这些人不是,请求不对他们执行死刑。太祖了他的意见,依赖国渊这个得到活命的有一千多人。写战胜贼兵的文书,旧例往往夸大,以一为十,到了国渊斩杀首级数量的时候,实有多少就报多少。太祖询问原因,国渊说:“征讨境外敌寇时,多报斩首捕获士兵数量,是想要夸大战绩,用意在于显示给百姓去看、去听。而河间在我国境之内,田银等人叛逆,虽然制胜有功,但我私下里仍为这事感到耻辱。”太祖很高兴,提升国渊为魏郡太守。
  当时有人写匿名信朝政,太祖痛恨这种举动,很想知道写信人是谁。国渊请示把原信留下,而不把它宣传泄露出去。那封信很多地方引用了《二京赋》的内容,国渊功曹说:“这个郡本来很大,现在虽是首都,却少有喜好学问的人。你选择聪明有知识的年轻人,我想派他们去学习。”功曹选派了三个人,国渊在派遣前先召见了他们,教训说:“你们学习的东西还不广泛,《二京赋》是博学多识的书,人忽略了它,很少有能它的老师,你们可以去找寻能读懂它的人,向他请教。”又秘密地告诉他们自己的真实意图。花了十来天时间就找到了能读《二京赋》的人,三人就去。趁机请那
  个人写了一纸笺书,与那封信一比较,看出与写信人是同一笔迹。随即把那人审问,得到了全部事实。升为太仆。国渊虽然位居列卿,但是仍穿布衣吃素食,把俸禄赏赐都分给亲朋故旧,自己保持着谦恭节俭,最后死在官任上。
  4、徐广
  [公元三五二年至四二五年]字野民,东莞姑幕人,徐邈之弟。生于晋穆帝永和八年,卒于宋文帝元嘉二年,年七十四岁。家世好学,至广尤精。百家、数术,无不研览。谢玄为兖州,辟从事。孝武帝时,除秘书郎,典校秘书。后为散骑常侍,领著作。初,桓玄,帝出宫,广陪列,悲动左右。及刘裕受禅,恭帝逊位,广哀感涕泗谢晦谓道:“徐公将毋小过?”广道:“君为宋朝佐臣,身乃晋室遗老,忧喜之事,固不同时。”因更欷觑。遂乞归。广尝撰车服仪注及晋纪凡四十六卷,答礼问百余条。有文集十五卷,(《隋书志》及《两唐书志》)行于世。
  博览百家,学问精深。谢玄为兖州刺史,辟为从事。谯王司马恬为镇北将军,补其为参军。孝武帝时,任其为秘书郎、典校秘书省。后转员外散骑侍郎,仍领校书。尚书令王殉对其甚器重,荐为祠部郎。后被司马元显荐引为中军参军,迁领军长史。桓玄辅政,任其为大将军文学祭酒。义熙初年,奉诏撰写车服仪注,任镇军谘议,领记室,封乐成侯。后转员外散骑常侍,领著作。奉朝廷之命撰写国史。又迁为骁骑将军,领徐州大,转正员常侍、大司农,仍领著作。416年(义熙十二年)写成《晋记》,共46卷。不久,迁为秘书监。420年(元熙二年)6月,晋恭帝司马德文禅位于刘裕,东晋。他悲伤不已,失声痛苦。以年老,求归桑梓。虽至年迈,仍手不释卷,咏读不辍。年74岁,卒于家。还著有《答礼问》等。
  5、竺法汰
  竺法汰(320年—387年),东莞人,少与道安、竺法雅等师事佛图澄。佛图澄圆寂后,法汰以师礼事道安。道安避难至新野,即命法汰下京。法汰与昙一、昙二等二十四人,沿长江东下。途中因疾停阳口,道安遣慧远前来问疾。
  法汰至都,止住瓦官寺。晋简文帝深相,请讲《放光般若经》。开题大会,帝亲临,王侯公卿无不毕集。开讲日,僧俗观听,士女成群。法汰形解过人,风姿可观,含吐蕴借,词若兰芳,名士王洽、王珣、谢安等皆表钦敬。
  法汰于京,仍与道安维持密切往来,如法汰曾书问道安有关“三乘”、“六通”与“神”等问题,道安也于寻获《光赞般若经》后,立即手抄一本遣徒往送法汰。法汰晚年所收,以提倡“一阐提皆有佛性”的道生最为有名。法汰以晋太元十二年卒,春秋六十有八。
  【竺法汰(晋京师瓦官寺)《高僧传》卷五】
  竺法汰。东莞人。少与道安同学。虽才辩不逮而姿貌过之。与道安避难行至新野。安分张徒众命汰下京临别谓安曰。仪轨西北下座弘教东南。江湖道术此焉相望矣。至于高会净因。当期之岁寒耳。于是分手泣涕而别。乃与昙一昙二等四十余人。沿江东下。遇疾停阳口。时桓温镇荆州。遣使要过供事汤药。安公又遣慧远。下荆问疾。汰病小愈诣温。温欲共汰久语。先对诸宾未及前汰。汰既疾势未歇不堪久坐。乃乘舆历厢回出。相闻与温曰。风痰忽发不堪久语。比当更造。温匆匆起出接与归焉。汰形长八尺风姿可观。含吐蕴借词若兰芳。时沙门道恒颇有才力。常执心无义大行荆土。汰曰。此是应须破之。乃大集名僧令昙一难之。据经引理析驳纷纭。恒仗其口辩不肯。日色既暮。明旦更集慧远就席。设难数番关责锋起。恒自觉义途差异。神色微动。麈尾扣案未即有答。远曰。不疾而速。杼轴何为。座者皆笑矣。心无之义于此而息。汰下都止瓦官寺。晋太简文深相敬。重请讲放光经。开题大会。帝亲临幸。王侯公卿莫不毕集。汰形解过人流名四远。开讲之日黑白观听士女成群。及咨禀以次骈席。三吴负帙至者千数。瓦官寺本是河内山玩公。墓为陶处。晋兴宁中沙门慧力启乞为寺止有堂塔而已。及汰居之更拓房宇修立众业。又起重门以可地势。汝南世子司马综第去寺近。遂侵掘寺侧重门沦陷。汰不介怀。综乃躬往悔谢。汰卧与相见。傍若无人。领军王洽东亭王珣太傅谢安并钦敬无极。临亡数日忽觉不悆。乃语。吾将去矣。以晋太元十二年卒。春秋六十有八。烈孝武诏曰。汰道播八方泽流。奄尔丧逝痛贯于怀可赙钱十万丧事所须随由备办。孙绰为之赞曰。凄风拂林。鸣弦映壑。爽爽法汰。校德无怍。汰昙一昙二。并博练经义。又善老易。风流趣好与慧远齐名。昙二少卒。汰哭之恸曰。天丧回也。汰所著义疏。并与郄超书论本无义。皆行于世。或有言曰。汰是安公者非也。
  竺法汰(320—387年),东莞(今山东沂水)人。东晋高僧,般若学派“六家七”的“本无异”的代表人物之一。
  竺法汰聪敏好学,不耻下问。据《高僧传》载,他与当时的高僧道安为同学,同师承于当时的名僧人佛图澄。战乱之时,他与道安一同避难,行至新野(今属河南),二人分手后,他便率昙壹、昙二等40余人,到了江南,住建康(今江苏南京)亘官寺。当时,晋简文帝请他讲《放光般若经》,他颇得要领,听众踊跃,简文帝亲自参加,一时王侯公卿,莫不毕集,学众达千余人,为一时之盛。
  《放光般若经》,属于心经,讲究心领神会,妙言悟道,当时分为“六家七”,竺法汰便属于“六家七”之中的“本无异”的代表人物,体现了这一派的“心学”特点。
  在般若说方面,竺法汰的“本无异”的突出特点是主张“心学”,即“心会”之学。当时,著名僧人法琛的竺法温(即“温”),却主张“同心无议”。他认为,“心无者,无心于,未尝无”(吉藏《中观论书》),这多少讲了些主观之外客观事物的存在,与“本无异”的“心会”心学有些相抵牾。竺法温的老深著有《心无论》,否定了心以外客观事物的存在。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在动荡不安的年代,当时“沙门道恒,颇有才力”,是佛中的重要人物,他常执竺法温的“心无义”论,“大行荆土”,布道,影响颇大。对此,竺法汰认为这些言论都不符合佛教义理,于是,他便进行了辩驳,说道恒的“无心义”是“,应须破之。”(赞宁《高僧传》,下引同)于是,便引起了般若心学派的辩论。竺法汰广集各处名僧,“令昙壹难之”,并且,旁证博引,“据经引理,析驳纷纭”,搞得非常热闹,双方论战也相当激烈。当时的道恒也不甘落后,竭力辨解,“不肯,日色既暮,明旦更集”,来了个日以继夜,轮番参战。当时,名僧慧远“就席,难攻数番,关责锋起”。道恒“自觉义途差异,神色微动”,以“尖尾扣案”,想参与论辩,但还没来得及答话,慧远便接上了话茬说:“不疾而速,抒柚何为?”运用经典《易经》上的话加以回答,颇有点扬儒讥佛的味道,使“坐者皆笑”,由此,“心无之义,于此而息。”这场辩论,便以竺法汰的胜利而告终。
  竺法汰广收,并不惮其力地向他们传授心学,而且,他的理论主要在论辩中形成并完整起来的。他能言善辩,自成一派,表现了他的佛教心学的某些特点,对后世发展起来的禅的影响也很大。
  竺法汰在理论方面,著有《无本论》、《中论疏记》等。
  6、徐之才(505-572年)
  南北朝时北齐医学家。字士茂。祖籍东莞姑幕(今山东诸城),寄籍丹阳(今江苏南京)。祖父徐文伯、父徐雄均为当时名医。士才秉承家学,精通医道。且博学多才。初仕南齐,后被俘于魏,因其学才而被魏帝征召,武平二年(571年)封西阳君王,故又称徐王。撰有《徐王八代家传效验方》(或作《徐王效验方》十卷)、《徐氏家秘方》两卷、《徐王方》五卷,为总结家传医疗经验之书。另有《药对》(或作《雷公药对》)两卷。该书总结古代药剂学的精华,对多种药物炮炙处理,均有详细记载。其佚文见于《证类本草》中。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沂南县)人。三国蜀汉家、军事家。以“隆中对”辅佐刘备建立蜀汉,出任丞相。六出祁山攻魏未果,病逝于军中。被后代推为智慧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典型。传曾革新连弩,制造木牛流马。著有《诸葛亮集》。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琊临沂人,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习称王右军。精通书法,备精诸体,尤善楷行,博采众长,自成一家。书风劲健遒美,为历代所崇尚,世称“书圣”。所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书。
  颜真卿(708-784),字清臣,祖籍琅琊临沂(今费县)人。唐代大臣,书法家。为官耿正,不畏。安史之乱中,起兵抗敌,被推为盟主。后为叛军李希烈所害。楷书端庄雄浑,世称“颜体”;行草书纵横跌宕中具凝炼厚之势。《祭侄季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王祥(185-269),字休徵,西晋琅琊临沂人。历汉、魏、晋三代,先后任县令、大司农、司空、太尉、太保等职。事后母孝,民间流传“二十四孝”有王祥卧冰求鲤故事。今故里孝友村有“王祥卧冰处”。
  刘洪(140-206),字元卓,蒙阴人,东汉天文学家,曾任郎中、上计掾、太守。编制了我国第一部引进月球运动不均匀性的《乾象历》。与文学家蔡邕续补《汉书·律历志》。首创珠算。著有《七曜术》。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战国思想家、教育家。赵国人,游学于齐,三为稷下学宫祭酒(学长)。继赴楚国,为兰陵(今苍山兰陵镇)令。著书终老其地。著有《荀子》。
  左宝贵(1837-1894),字冠廷,平邑人。回族。清末将领,官至总兵、提督。甲午战争中,率部东援朝鲜,守平壤玄武门,登城督战,虽受枪伤,犹裹创指挥,中炮阵亡。与丁汝昌、邓世昌并称甲午三英。
  曾子(前505-前436),名参,字子舆。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今平邑)人。孔子学生。以孝著称。奉行忠恕。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相传《大学》为其所著。后被尊为“圣”。
  蒙恬(?-前210),蒙阴人。秦朝名将。世代为秦重臣。初任狱官,后为将。秦统一六国后,率兵北击匈奴,并筑长城,修直道。传其曾以兔毛改良过毛笔。
  匡衡(生卒年不祥),字稚圭,东海丞(今苍山县)人。西汉大臣,官至丞相。家贫,当过雇工。少年勤学,“凿壁偷光”的故事,成为家贫而苦读的典故。能文学,善说《诗》。终成为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4 18: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好啊 估计有马甲 超牛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4 19:3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帮你项项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4 19:3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福如东海,万寿无疆!超牛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4 19:3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等着就等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4 20: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妈呀,爱死你了 超牛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4 20: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好像在哪里看过了,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2-11-4 20:49:32
楼主福如东海,万寿无疆!超牛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匿名  发表于 2012-11-4 20:49:32
看或者不看,贴子就在这里,不急不忙 超牛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匿名  发表于 2012-11-4 20:49:32
任何的限制,都是从自己的内心开始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选推荐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