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在80年代初,陈振濂在学习书法时,就痴迷于简牍书法那种肆意飞扬无所顾忌的风姿。然而,当时书法界虽然也有学习汉简的书家,并有作品展出与书册问世,却与陈振濂心目中的“简牍书法”相去甚远。对应于厚重庄严的汉碑,世俗的理解仿佛必然是走向它的反面——轻盈佻达,任性挥洒;用笔一滑而过,轻薄草率而无任何讲究的技法动作,如顿挫绞衄疾迟轻重伸屈的种种艺术表达,荡然无存,只是一味划过去而已。而字形结构亦是抓住一两个简便的造型,作粗率的概念化的变形和伸延扩张,语汇格调十分贫乏。“这样的简牍书法,实在是既缺乏魅力也毫无想象空间,如果它也能构成一个类型的经典样式,那绝对是令人万分失望、甚至是绝望的。对简牍书法现状的不满和失望,构成了我最初步的记忆。”
从今年春夏开始,对“简牍书法”的关注又让陈振濂燃烧起一种创意的激情。他在书店看到有二玄社精印的《简牍名迹选》12册,便一口气买下两套;朝夕翻阅,相伴为乐。9月,陈振濂又去了长沙简牍博物馆和湖南文物考古研究所,看到长沙所出土的简牍原物藏品数十件。陈振濂表示,这种面对实物、直接上手仔细品味的体验,是过去在参观甘肃的博物馆时看简牍展示橱窗和平时翻阅精美印刷品时从未有过的。“我原先所关注的走马楼吴简倒并没有让我激动不已;但长沙各处出土的汉简原物之精美,尤其是里耶秦简,真是让我惊讶万分。记得当天晚上在酒店,我沉湎在白天手持竹简木牍细致观察讨论笔画姿态的情境中不能自拔,还曾写了一首七律以抒心怀。”
后来,陈振濂曾在一次电视教学实况录像中,用他自己理解的、对真正的简牍书法用笔和笔法体系,进行了具有个人性格的特定解读;并通过实际的书写行为过程,大致展示了它的基本形态。
返回杭州之后,陈振濂下决心趁热打铁,以一种新鲜的精神状态,再投入到“简牍书法”的研究中去。他把原有的“简牍艺术形态”的表现,转换成对“简牍知识系统”的表述,完成了此次展览的50件专题创作。
12月25日至27日,“盛世国学——陈振濂简牍书法研究展”在杭州恒庐美术馆举行。展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以“简牍书法研究”为主题的50件书法作品。
2009年12月,陈振濂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了《意义追寻》大展,其中特别设置了一个子展览,叫《简牍百态》。那是经过了几个月的琢磨斟酌后,才呈现出来的探索性成果。30多件简牍书法,陈振濂认为,当时的尝试:“从章法、字法、笔法三者所做的探索,在简牍一系中还是富于开拓性的。尤其是在通过对简牍的研究思考从而对整个书法的创作形式、笔法、字形诸项进行重新检验反思方面,在我自己的研究生涯中,论收获也是可圈可点的。”
除了书法与学术上的探索之外,本次展览也与书法传播公益事业息息相关。这些年来,陈振濂一直坚持将主题拍卖所得投入到书法蒲公英计划当中,用在基层、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免费书法培训方面。现已免费培训了近千位多名中小学教师,使几万名基层农村中小学生间接受益。如果说免费培训是在做功德,那么像公益拍卖就是义举。在开幕式上,陈振濂也呼吁更多的艺术家加入到这样的公益活动中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