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享周国平:用恋爱的心情去读书

[复制链接]
查看: 219|回复: 2
发表于 2018-1-4 20:27: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课内阅读侧重智力教育,不仅仅是获取课本上的一些知识,主要的目标还是要让学生具备优秀的智力素质。课外阅读和功课没有直接关系,主要是侧重心灵的教育,但是他最后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就是成为有梦的人,有理想的人,有精神生活的人。
  那么,怎么读书?我做了一个总结,就是“三不”主义。三不,实际上关系到为什么要读?读什么?怎么读?
  课外阅读也包括智力教育,但我想侧重一下情感教育,道德教育,更加侧重于心灵教育,更加侧重于让你具有一个高品质的心灵。
  无论学习,还是考试,都是找准这两个方面。就是让他们提高母语的写作能力和水平,另外,可以理解人文内涵。这两方面很重要。
  课内的阅读和学习,要有好的智力水平,要培育好的智力水平。我特别强调一点,就是让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读书有三个目的,第一个实用目的,读一些和职业有关的,和自己的专业有关的。第二个就是为了消遣,休闲,打发一下时间。第三种,真正的可以称之为阅读的读书,阅读过程本身就是在生活,是内心的生活,读书是进入精神生活最重要的一个途径。
  学校是打基础的地方,一个人是要一辈子学习的。我自己有体会,我大量东西都是走出校门以后自己学的,不是在学校里面学的。我是北大毕业的,那些知识课程说实话很无聊,自己花一点时间就可以掌握。大量时间都是在自学,自己看书。所以,学校里面最大收获是什么?那就是我成了一个死不悔改的人,一辈子要学习。
  但是,作为人来说,对生命有意义的都是正业,为什么要受自己的专业限制?一个人从事什么专业可能偶然,但作为一个人来说,应该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应该享受人为之为所有的精神的快乐。
  另外一点,就是保证学生有可以自己支配的自由时间,可以让他们有自学时间,可以让他们自己钻研自己喜欢的课程,还有进行课外阅读。
  一个人将来如果开始从事研究,有没有研究能力,有没有创新的能力?其实这个取决与自己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我读书的时候会在感兴趣的地方进行圈点,以后再重新读一遍,不懂的地方也不会花很多时间去想到底什么意思,也许这些晦涩的地方连作者自己都没有弄明白。
  3年前那一次,上海获得第一。这个测试有三个项目:数学、科学和阅读。三个项目,2012年上海的学生获得了每一个单项第一,还有总分的第一,成绩非常的好。当时有50万学生参加这次考试,他们来自四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而来自上海的学生出类拔萃。
  英国哲学家说过:教育,就是当你课堂上面学的东西都忘记了,把为考试而准备的东西忘记了,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如果什么也没有剩下就是白受了教育。剩下的东西是什么?就是一种融入你的血液智力活动的习惯。
  我女儿在上小学以前会提很多的问题,她会问她妈妈,云上面是什么?妈妈说,云上面就是星星,她又会问星星上面是什么?问题很多,但上学后就很少提了。所以,好奇心很容易被扼杀掉。
  第一是母语能力。让孩子们热爱母语,然后,可以真正地学会用母语来读、思考和写作。母语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文化环境,一个人以后不管干什么,他最基本的能力就是用母语读、想、写。语文教学就是母语教学。
  当代的作品,以后就成为经典著作。我曾经说,我不读活人的书,这个是有一点偏见。当代的著作中好书我也读一些。
  读书过程中,最快乐的感受是什么?是你会欣喜发现,书中的故事和观点自己也曾经历过和思考过,作者把读者的想法在书中非常清楚地表达出来了。
  课内阅读里面很重要的一块儿就是语文,语文教学是阅读很重要的一个形式,而且是很正规的形式。但是,我觉得我们现在语文教学有一个问题,我们过于把语文学习看成是知识接受,第一能力培养。
  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我国基础教育在考试上面表现这样的好?但是,到了大学,到了研究机构,研究能力都没有了?中间发生了断裂,发生这个断裂的原因在哪里?这个特别值得反思,这个实际上说明我们的基础教育是有毛病的。我们对于基础教育的内涵,理解太窄了,仅仅把它看成基础知识的掌握。基础知识掌握也是很重要的,但是,它有更加重要的一个内涵被我们忽略了。
  当然,也许重新读的时候之前不懂得地方也就明白了。所以读书的时候不要很较真,不是每一句话都必须得弄清楚。读书的过程就是在理解伟大作品资源,需要慢慢积累,读书的过程是受熏陶的过程,不一定是要在读书后非要记住什么内容。
  中学的时候,孩子们的天性开始显现了,这个时候天赋的可靠的特征就是兴趣,孩子们开始有自己的兴趣。学校应该为孩子们的发展,为他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创造条件。
  我想从今年的一个新闻说起,大家知道有一个PISA考试,这是国际经合组织开发的一个学生能力测试。这个测试3年一次,2015年举办了最近一次,不久前出结果,这一次是新加坡第一,而我们中国没有获得很高的名次。
  各行各业有成就的人,一定都是好奇心幸存者,还保留着旺盛的好奇心,求知欲,还有就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兴趣领域方面,要有自己的头脑思考,去追根究底。两者综合起来,就是一种智力活动的习惯。
  什么书是适合自己的?没有定论,要自己去寻找,在读书的过程当中,慢慢有了自己的感觉,了解自己喜欢的是什么。我经常遇到让我给开书单的朋友,其实没有一个适合所有人的书单,但是会有一个范围,从好书里面选择。
  我从上学到工作,周围人对我有一个评论,就是不务正业。大学上哲学系,我看文学书。我到了中科院研究所研究德国哲学,但是我还是做了很多别的事情,周围的朋友都说我脚踩两只船,不务正业。
  我相信人和人之间是有灵魂层面上的亲缘关系,这种亲缘关系可以超越时空。读书的过程就是在寻找那些和你灵魂有亲缘关系的人。不管是什么时代,什么国家的作者,他们都会是灵魂的亲人,阅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和灵魂的亲人相遇的一个过程。
  我上大学时的年龄比较小,年级里大部分女同学都是比我大两岁,他们眼中不会有我的,那个时候我也不懂谈恋爱。一旦哪一个女孩子看我一眼,我就会心跳半天,就通过写诗让心情平静下来。虽然上大学那会儿没有女同学看上我,但我却写了100来首爱情诗,那是我诗歌创作的一个高潮时期,我保存了自己青春期的很多心跳。我用恋爱的心情去看待一切,我就是在和整个世界谈恋爱,和整个人生谈恋爱。
  这里面有天赋的问题,但是,我们应该为所有的学生多创造条件,在他的基础上,在这样一个前提下,让他可以自主学习,为他创造条件。
  我从小就喜欢读书,但是真正找到喜欢读的书就是到大学一年级的时候。17岁那年我刚进入北京大学,发现世界上竟有这么多漂亮的姑娘,当时感到快乐极了,幸福极了,我回想起上大学的日子,幸福感最强烈的时光就是那一段,非常美好。
  我们还需要另外一个朋友,这些朋友就是好书,就是活在好书当中伟大的灵魂,经常和他们来往,可以让你变得强大,变得更丰满。
  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自己给自己来制订课程的菜单,我上什么课?我自己来选择。所以,走班制,这些课里面数理化,有分等级的。
  所以,下面要从两方面说一下阅读,首先谈一下课内读书,然后谈一下课外读书。
  第一点,在课程设置上,要为多样化的选择提供空间,就是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根据自己的能力做不同的选择。
  我写日记非常认真,尤其是在中学,我一天花时间最多的就是写日记,会写好几页,到大学我也都这样坚持。写日记的时候,就好像是在跟一个超脱本身的自己,理性的自我、灵魂的自我进行交流。
  另外,要让不同的个性和天赋发展,给他创造一个广阔的空间。好的教育,就是让他如何发现和成为更好的自己。
  你看一下欧洲和美国,他们的中学,他们一般的课程都是分成必修课和选修课。选修课提供丰富的选择,有很多选修课可以选择。必修课,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比较高程度的,比较高等级的,也可以选择比较低的等级。
  爱因斯坦说过,好奇心是神奇的嫩苗,这个嫩苗没有被教育完全扼杀掉就是奇迹。
  课程把他们全部时间占满了,他怎么读?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在这一点上,我们中国的学校普遍是有问题的。一方面课程是统一的,没有选择的自由。另外,自由时间很少。基本上从小学开始,全部的时间都是用来对付功课。所以,这样的情况下,怎么样去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受教育以后,你进行智力活动,尝到了智力活动的快乐,从此养成智力习惯,从此不学习就难受,成了第二个本能,你就是被教育好了,这是最重要的。
  经常有人问我,周老师从时候开始写作?1986年我41岁,那年我出版了第一本书。但是我从5岁上小学一年级就开始自发写日记了。那会经常去叔叔阿姨家串门,他们都会拿一点糕点给我吃,我就想,过几天我就会忘记糕点的滋味,那岂不是白吃了?于是我就把每次吃糕点的感受写在一个小本子上,记录几月几号吃了什么,那种感觉非常满足。
  黑格尔说过,如果喜欢哲学,一定要到原著的神殿去寻找那些人。还有一位古希腊哲学家克里斯迪普说:有一些人很奇怪,虽然喜欢哲学,但是去读二手三手的鉴赏型书,这个就像一个人爱上女主人,但是害怕麻烦就去向女仆求爱。
  实际上大多数的人所学习的数理化以后是用不上的,基本上他花大量的时间,我觉得都是浪费掉的。可以让他少学一点,了解一些皮毛就可以了。同时,可以让对数理化真正有兴趣的学生学的深入一点。分等级是很有必要的,这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我主张读经典著作,还是因为这个是最划的来。一辈子可以读的书是有限的,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读二流三流的书?
  要抓到智力教育的根本,培育培养真正的素质,以及喜欢主动学习的习惯,给每一个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天赋,都创造足够的空间。做到这些,我相信一定会大量地涌现出优秀的人才。
  青春期的这种热情,很大部分我都投入在写诗和读书上。那时候我是哲学系学生,我读文学,尤其热衷读托尔斯泰,契诃夫等俄罗斯作家的作品。晚上宿舍灯关掉后,我就拿着书到厕所里读,到走廊里读,我真是放不下书。
  一个好的中学生,是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的,这个表现在一个方面,他可以用最少的时间来掌握主要的原理。另外一个方面,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可以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还有用来阅读书本。
  我是主张读经过了时间检验的书,经典名著。为什么?首先是因为现在可选择的书太多了,一年出版的新书几十万本,怎么选择?有一个权威帮我们选了,这个权威就是时间,时间是最公正的。
  阅读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一个人陷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面,很可悲,没有实现人的价值。
  有一种阅读叫做青春期的阅读,其实就是从中学开始的,青春期的阅读和谈恋爱非常的像。恋爱最重要特点就是什么?第一个就是单纯,另外一个就是刺激。青春期的阅读就是这样两个特点,单纯,就是喜欢就是去读。
  要培养智力素质,最重要的是有好奇心,对世界对事物对知识充满兴趣,有研究的冲动,有探索未知的冲动,这是智力品质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最基础的东西。
  这件事情引起了很大的议论,很多人说,这说明中国的基础教育非常的棒,是全球最优秀的。但是,也有人提出质疑。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的基础教育,中学生考试非常的强势,但是,到了大学,到了研究机构,中国学生的研究能力就很弱势。拿数学来说,中国在PISA考试的数学项目上,我们很会考试。但是,数学研究能力第一是英国的剑桥。然后,牛津是第四,中国最靠前的是北京大学,第30。
  我觉得我们学校就是要培养这样的人,有自己学习的兴趣,他一辈子都会学习,学校就是给他打基础。
  回想起来,我就是通过写日记拥有了很多对事物的宝贵思考。对于一个人来说,最宝贵的财富就是经历,在这些经历当中的感受和思考,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应该珍惜它,应该留住它,留住经历和思考的一个方式就是写日记。
  爱因斯坦说专家就是一条训练有素的狗,在一个狭窄的领域里面训练有素,可以做出准确的、敏捷的反应。爱因斯坦并不是要否定专家,他的意思是说不可以仅是一位专家,如果仅仅是某一个领域的专家,人只实现了工具价值,却没有实现作为人的目的价值。
  文史哲这些学科的区分都是社会的需要,但精神生活的内在层面都是不分的。我在即将出版的一本书中,主要研究两个人,严复和王国维。这两个人是最早把西方哲学引到中国来,王国维把德国哲学引进到中国,年轻的时候研究哲学,康德、尼采的思想他研究的非常的深。后来,他又搞文学,而且研究中国的戏剧史、国学,同时他还是中国新史学的开山人。
  我的很多作品都是这样来的,在读书的过程中开始不断思考一些问题,慢慢地就是变得丰满起来了。当然内在必须有一个积累,这样思想的种子才可以被唤醒。
  当时,英国的排名是第26,美国排名是第36,英国受了很大的刺激,他们的教育部在上海签订了一项预协定进行合作,派老师和校长到上海去。同时,让上海派教师到英国去进行示范教学。这样持续了两年以后,今年他们做出了一个决定,要在英格兰二分之一的小学里面,在他们的数学课堂引进上海模式。包括教材,培训老师,还为此拨了4000万英镑,下了很大的力气。
  谁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就是你自己。自己是不会背叛自己的,就是更理性的一个自我,更好的一个自我,就是让他觉醒,让他去感受,让他去思考,这样你就变得丰富和高贵。
  阅读就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是把自己曾经有的东西唤醒的一个过程,就好像一个种子就开始生根发芽了,就开始开花结果了。如果读书就是单纯的去接受一些知识是挺苦的。
  我觉得通过写日记,我活的更认真了,在生活过程当中,我会仔细地去观察什么东西是有意义的,那么我就会更认真,更多去投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5 21: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现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金钱社会里,竟然还能见到楼主这样的性情中人,无疑是我这辈子最大的幸运。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人性的伟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24 10: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曾经忘情于汉廷的歌赋,我曾经惊讶于李杜的诗才,我曾经流连于宋元的词曲;但现在,我才知道我有多么浅薄 顶顶多好 楼主你的高尚情怀太让人感动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选推荐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