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福平老师的艺术之路充满了艰辛与努力,挑战与执著。他1980年毕业于莱阳师范学校,任海阳一中的教师,他教学认真负责,在当地是教学骨干,有口皆碑,体现了人民教师的崇高事业感。完全是在教学之余进行艺术的探索与研习。
看了于福平兄发来的近作图片几幅,让我端详许久,他还发来一段文字:“我已审报美协,二次获奖五次入选,不出问题今年春有望公布为中国美协会员。”
老兄天生有能工巧匠的异赋禀常,将这样的精神、专注、异质倾注在绘画上几十年,年近花甲,就成了这样形式语言的豪迈恢弘之作,从现实主义题材出发,画的是很接地气。
在习总书记倡导“中国梦”“中国创造”文化自信的这个新时代,作为艺术家我们又处在了一个微妙的时间节点,作为以中国水墨画为自己的表现方式、语言的同道中人,我们如何担负起创新当代水墨本土文化的重要课题,结合个体的人生体验与精神追求,东学西渐,谱写中国当代水墨画的历史篇章,对于我们这是宏伟的计划也是每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作生活。
他于2009年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高研班学习,现为中国画艺术研究院画家,中国当代美术创作院画家,文化部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导师。
油然想起一个词“工匠精神”,又忽然跳跃出两个字“刻瓷”,据说他曾经硬生生和一位业界的工艺美术大师过招,刻的大师惴惴不安也自惭不如,他就拂袖扬长而去。
上世纪80年代,八五思潮的动荡,“中国画陷入穷途末路”,西方艺术的价值体系影响了中国当代艺术,我们经历了徬惶、焦虑与无助。怎样从理念的淆乱中厘清、沉淀。如何创新发展中国画?于兄用他三十年“天问”式的探索,践行出一条闪烁出人性之光与智慧之光的艺术道路,在当代艺术的本土性、时代性与艺术家的个性相结合作出了一份非常有益的答卷。
三十年磨一剑,即将“功成名就”。这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作为艺术家我们还面临着诸多人生的命题,我相信如此诚笃如此好学如此执著于艺术追求的于兄一定有自己的见解与看法。作为同道兄弟我一直以打量、学习、观望的心态来远远端详着这位艺术的“愚夫”。
我估摸着一是他对基层生活的耳濡目染,深切关怀,眼追目颂,注入了深厚的感情色彩,能调动他那种朴实的感觉去“刻瓷”般如影随形的描绘,其描绘手法的细腻、准确、生动令人惊叹,并呈现出生活中陈年老酿式的“味道”,这是具有劳动人民情感深厚生活底蕴的人才能具有的“捕风捉影”的眼力与表现力。
同作为60年后一代艺术家,是在中国特殊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波文化群体,我们经历了动荡的精神岁月,“文革”时期封闭与高压的政治氛围,那种对自由的向往与冲破传统束缚的“躁动”,孕育在艺术的梦想中,历千劫而不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