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濂丨书法最高境界应该是“反惯性书写

[复制链接]
查看: 98|回复: 2
发表于 2018-1-30 12:55: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我自己的创作实践来看,在书法上我也不得不采取两面作战的姿态。一方面,大量的惯性书写仍然是日常书法行为中最常见的现象,只要是置身当代书法,我再有新想法也不能免俗。另方面,我们总想有些新鲜的努力。比如在写超大件作品时对自我固定风格的极限挑战;比如在同一种书体(如隶书)中的技法跨度——擘窠大字的碑版刻凿气与竹木简牍的翰墨书卷清雅,应该集于一身,再比如在书体跨度上,希望能像我们在大学里训练学生一样,应该是相对意义上的五体书俱全——不一定五体书皆为第一,但应该都在及格线以上,至于出色,则应有两项以上。


  这样的立论与在书法上以此立身,风险极大,甚至会有许多朋友不赞成。但我以为值得一试。我们这多年发展的书法,已经有太多头顶光环的成功者,但却缺少卧薪尝胆、呕心沥血的书法殉道者,向未来挑战、向未知探究,是书法界应该大力倡扬的目标。甚至我以为,只要是认真严肃理性的探索,一次即使被实践证明是失败的探索努力,也会比一百次平淡无奇、每天都在发生的“成功”要有价值得多。此无它前者是面向浩瀚的历史发问,而后者却是面对当下自我的精神抚慰,两者之间,相差不可以道里计也。
  书法创作始终处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文字书写的约束迫使它必须在“创”的方面有所节制,不能毫无顾忌地去“创”;另一方面,长久的惯性书写又使书法很难成为真正的艺术创作品,即使仅仅为书法的艺术品格“正名”,我们也要反复强调“创”对于书法艺术有着比其他绘画雕塑戏剧舞蹈音乐影视更重要的意义。就目前而言书法家中的大多数,还是棘手于“创”的不够,而不是过分。

  在我们看来,陈振濂便是这样一位标志性的人物。在书坛,他集创作、研究、教育于一身。他是当代书法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同时又是一位深沉的思考者。“陈振濂旋风”“书法学”“蒲公英计划”“民生书法”“社会记史”等这些穿缀起来的关键词也正是他几十年勤勉劳作的结晶与缩影。
  陈振濂,号颐斋,原籍浙江鄞县,一九五六年二月生于上海。一九八一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一九九三年年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二〇〇〇年调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兼艺术学系主任、艺术学院院长、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书画艺术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现任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文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副院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换言之,极少数离经叛道者还不足以撼动书法在写字方面与生俱来的惯性书写的观念“大厦”。早在年前我们曾经试图用“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中主题”的引进来制衡习以为常的惯性书写,但是很明显,这还不是一个马上能奏效的期许目标。
  若写一部当代中国书法史的线年成立的中国书法家协会。它的出现标志着书法身份的现代转型。具体说来就是由旧时代的文人书斋走进了新生活的大众视野。毫无疑问,书法作为一门新的艺术形式正在拓展它审美理想的无限疆域。如果说当代书法近四十年波澜壮阔的发展是一条起伏的线的话,那么,这条线上会有许多确切的坐标。沿着它,你会找到其中内在的发展线索与逻辑。
  从风格技法方面去寻找对“惯性书写”的制约,使书法更接近真正的艺术,一直是我近年来努力的学术方向。无论是“学院派创作”,还是“魏碑艺术化运动”再或是“草圣追踪”,其实都是试图能探寻出一条新路。
  像这样的目标明确,自然而然就不会以“惯性书写”自限了一或许准确地说,“惯性书写”还是有是书法基本功展示的平台,但它显然不是最高境界与目标。说得极端些,最高境界其实应该是“反惯性书写”。它的含义是:一个有希望的艺家,应该不断地挑战古人,挑战时贤,更挑战自我;但只有先能够超越自我,才有资格谈超越古人与时贤,自己都战胜不了,还奢谈什么古人与时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30 12:55: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帖子构思新颖,题材独具匠心,段落清晰,情节诡异,跌宕起伏,主线分明,引人入胜,平淡中显示出不凡的文学功底,可谓是字字珠玑,句句经典,是我辈应当学习之典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2-8 12:3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author}表述之事与本人无关,只是本着“看贴回贴,繁荣网络、利人利己”的原则,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民生”作出贡献,顺便赚3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选推荐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