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程:育儿观背后的文化密码(2018年深圳一模作文

[复制链接]
查看: 159|回复: 2
发表于 2018-3-7 16:47: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因此,材料的事例可以作为整体特性的某种写照,但未必能代表各个具体的家庭。对于父母来说,与其围观议论中外育儿观大不同,不如从孩子的自身特性出发,选择最适合孩子的育儿之法。胆小脆弱的,及时抱起安慰;活泼独立的,笑着看他爬起。
  而西方在文化上重个人主义,即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他们将个人的自由和权利看得极其重要,主张自我独立的美德。这种文化中,一个人先是独立的个体,然后才是某个集体的一分子,家庭也不例外。纪伯伦在《论孩子》中写到,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材料中外国父母的做法就很好理解了:哪怕是一个幼儿,跌倒了爬起来,是个人的能力范畴,自然无需别人插手。
  我认为,两种育儿观都教育出无数优秀的人才,都有属于自己忧与爱,不宜简单地肯定一个否定另一个。西方父母因孩子更独立而负担减轻,但关系稍显疏离;中国父母虽操心多,但能享受到脉脉的亲情。况且,育儿观从来都不是固化不变的非黑即白。相信不少中国家庭也都如材料中外国父母一样,鼓励孩子独立;也有很多外国家庭,远比材料中的中国父母更保护孩子。
  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孕育出重血缘重集体的文化传统。就如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到的,团体是超于个体的存在。家庭是社会团体最基础的单位,血脉相连的亲人属于人际关系中最亲密的圈子,父慈子孝的相互扶持,是最重要的伦理道德。这样的家庭观念绵延几千年,早已成为中国人重要的文化基因。且看当今的中国,孩子上学工作、结婚生子,哪一个都少不了父母的身影?更何况年幼时摔倒哭泣。同样,孩子对父母的养老也是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家人始终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是国人无须思考的集体无意识。
  如果找一个事例来论证中国父母和外国父母的最大不同,材料中的事例无疑是最好的注解。相较于中国父母育儿时的处处呵护,外国父母则是大胆放手。育儿观,从来就不是一个单独存在的观念,而是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中外迥异的育儿观背后,文化是最大的推手。
  在某景点,一对外国夫妇和一对中国夫妇在长椅上坐着休息,他们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在一边玩耍,一不小心两个小孩都摔倒哭了起来。外国父母仍然在一旁聊天,好像没有听到看到;中国父母忙上前把两个孩子都扶起来并轻言安慰。这对外国父母对中国父母很不满地说:就应该让孩子自己爬起来。你们把他扶起来,只会造成孩子对周围人的依赖!中国父母也非常生气,回答说:你们这样的父母太冷漠,孩子心里会很受伤,他会怎么看这个世界!他们的争执引来很多人围观,大家议论纷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3-24 04: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看到楼主的气势,我就觉得楼主同在社区里灌水的那帮小混蛋有着本质的差别,那忧郁的语调,那熟悉的签名,还有字里行间高屋建瓴的辞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4-15 03: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非常好 说的好啊!我在xx社区打滚这么多年,所谓阅人无数,就算没有见过猪走路,也总明白猪肉是啥味道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选推荐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