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马俊潼的隶书中,观者能体会到那种笔笔劲挺、字字古朴的金石意韵。他的作品多用圆笔涩行,增加了线条的质感,厚重而不张扬,古拙朴茂中有生机。而其书之妙境,尤乃在刚与柔、疏与密、曲与直、清与浊、夷与险、动与静、奇与朴等两端变化之中,求得和谐统一,令人赏心悦目。马俊潼的隶书主要取法《华山庙碑》《乙瑛碑》。《华山庙碑》点画宽扁,波画明晰,结构紧凑,字字匀称,章法布黑也极为停匀,无疑是彻底摆脱篆书的标准隶书。
马俊潼曾多次参加国内外书展、艺博会及慈善公益活动,作品先后被国内外知名人士和博物馆收藏,其艺术造诣在国内外享有很好的声誉,李铎、刘炳森、徐之谦等书法大家曾给予高度评价,称赞其书法、篆刻作品功底深厚、有传统、有继承、有创新,又具有鲜明的个性,得此风貌是天资加上修为的结果。
马俊潼隶书的面目,始终离《华山庙碑》不远。在用笔上,他讲究匀净,在他的隶书中很难看到飞白笔法,似乎在极力回避这种笔法,而对线条的滋润、光洁有着骨子里的偏好。在用笔的力量分配方面,他也处理得非常得当,横画一律较粗,竖画一律较细。他将聚毫用在竖画上,铺毫用在横画上。聚毫所写出的线条表现出一定的立体感,铺毫则使线条呈扁平状,表现出一定的宽度。给人以破空杀纸、力透纸背的审美效果。
马俊潼:书法家、篆刻家、红学家。现为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大观园管理委员会主任、红楼文化艺术博物馆馆长、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
马俊潼钟爱的另一个汉碑《乙瑛碑》与《华山庙碑》情趣相近,正是他风格的补充。虽然马俊潼也学过《张迁碑》《石门颂》等其他风格的汉碑,但他的吸收是非常谨慎的,学习《张迁碑》只是为了克服《华山庙碑》的飘浮,而对《石门颂》的学习,则又是为了克服《张迁碑》的拘谨。
马俊潼的楷书作品点画丰厚饱满,结构阔大端正,整体大气磅礴,庄严肃穆。马俊潼的作品给人印象最深刻的首先是整齐,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等距,给人一稳定、庄重的视觉效果;结字的宽窄、长短不同的造型产生局部参差变化,使其楷书整齐一律而不呆板拘谨。其二,观他的作品可知其行笔雄健有力,笔力内含,落笔多藏锋,收笔多回锋,尤其起笔处圆笔远多于方笔。其三,他的楷书字体多样统一,笔法多变,因字赋形,不刻意布置,在多样性、变化性中有着十分和谐统一的关系。给人的感受是静中有动,字中融情。
在结字上,马俊潼的隶书呈现出“满”的特征。无论是多笔画字,还是少笔画字,他都将每个字处理得四角填满。对于笔画多的字来说,这么做要容易一些,对笔画少的字,就需要将笔画加粗加厚。章法上,他的隶书更是突出了这个“满”字。他的书作,不仅每个单字四角布满,整个作品的四角依然填得很实,每字每行端正笔直,壁垒森严,仿佛一个无比严肃的仪仗队。都说隶书是一种最好写的书体,同时也是一种最难写好的书体。说它最好写,因为它的笔画最简单;说它最难写好,因为它的笔画过于简单。所以,有人一天就学会了写隶书,但一辈子也未能把隶书写好。
在北京的书法篆刻艺术圈里,马俊潼的知名度很高,不仅因为他擅长写楷、行、隶、篆、草多种字体,更因为他对临习历代名家碑帖颇有心得,对当前弘扬书法篆刻等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马俊潼认为,书法贵得古人结构,近观学书者,重力效时流;古难今易,古深奥奇变,今嫩弱俗稚,易学故也。也就是说学书必先继承传统,只有在对前人作品精细研究以后,才有可能萌生创作的意念。马俊潼善于学古,但更善于变古而出新,不被古法所拘束,他认为,继承是创新的重要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必要发展。从“走进去”再“走出来”,从形似到神似,马俊潼已经形成鲜明的个人风貌,他的书法作品功底深厚,用笔朴素丰茂,结字自然,气势恢宏。笔墨苍劲不失隽秀,浑厚不失俊逸,彰显出其独到的艺术魅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