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将“农家书屋”真正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新农民培养的知识库,目前成为各地党政领导关注的问题。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说:“如何做到‘书屋’不倒、不散更加重要,关键是要有长效机制。”
2005年7月,甘肃省新闻出版局筹集20多万元资金,组织实施了“农家书屋”工程,如今,省文明办、省民政厅等多家单位出资援建,建起了近1000家“农家书屋”。书屋全部建立在村民家中或村委会的空闲房屋内,由热心的村民自己管理。
农民看书难,一直是困扰我国农村的“老大难”问题:书贵,农民买不起;借书,身边又没有图书馆。来自甘肃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全省600余个农村读物发行网点全部在乡镇一级,平均每3个乡镇才有1个,村级完全是空白。
为破解农民看书难,2006年年底,新闻出版总署制定完成了“农家书屋”工程的实施方案,提出以建设“农家书屋”为重点,大力推进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按照“政府主导、社会捐助、村民管理、公共服务、创新机制、持续发展”的要求建设和运行,到2010年在全国建成20万家“农家书屋”,逐步解决农民看书难、买书难的“老大难”问题。
史正常是位退休教师,听说要建书屋,他主动腾出两间房子让书屋设在他家,并要求无偿管理书屋。打这儿以后,他的生活节奏就快了起来。不到一年时间,来他家借书的农民已经超过5000人次。
2005年底,北京市新闻出版局“读书益民”工程在五棵松体育文化中心奥运篮球馆建设工地启动,现已建成面向农村和来京务工人员的“益民书屋”211个,配送图书30余万册,音像制品3000套,每个书屋还配备了一台电视机、DVD播放机,免费对服务对象开放。
一字一句读完林业法的相关章节后,老范终于明白自己错在了哪里。指着书屋,老范不好意思地说:“要没它,我肯定会一错再错。”
甘肃省利用农闲时间,尝试开展“书香农家”等农民读书活动,通过知识竞赛、有奖征文、编辑与农民见面会等形式带动、引导农民走进书屋读书,让“读书·育人·创业”成为新农村新农民的新风尚。
北京市通州区高辛村党支部书记张国顺说,书屋为村民学习科技文化提供了便利,比如2月是果树剪枝季节,村里许多果农纷纷借阅相关图书,自觉充电;原先养鸡养兔的养殖龙头大户邓继荣正考虑养宠物狗但又感到陌生和没底时,书屋正好送来了这方面的科技书籍。
为使书屋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河南出版集团正探索建立与宣传、文化、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协同规范的管理服务机制,并要求各村书屋的图书品种年更新率在10%以上,定期充实新书,还计划定期开展读书竞赛、科技讲座、技能培训等各类活动激发农民读书、用书的积极性。2006年,河南出版集团捐资700多万元用于“新农村书屋”的建设,集团管理委员会主任邓本章说:“先进文化正通过书屋的建设占领农村市场。在这一过程中,出版集团承担了相应的社会责任,而农民读书和阅读习惯的培养,不仅提高了农民素质,也为出版业培育了一个潜在的大市场,这将是一个双赢的过程。”
这是发生在河南“新农村书屋”中的一个小故事。在河南、北京、甘肃等10多个开展“农家书屋”工程试点的省市,目前已建成3000余家“农家书屋”,它们已成为农民获取知识的乐园,推动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在此之前,“农家书屋”工程已经在河南、甘肃、北京等省市试点,并取得了良好成效。在农民最多的省份河南,河南出版集团确立了“建设新农村,出版作贡献”的工作思路,不仅推出了1666种农民“看得懂、买得起、用得上”的系列“口袋书”,还建成了314家“新农村书屋”,书目涉及农业科技与经济、农民综合教育、法律知识与维权、农民转型培训等7大类32分类45细类。
“现在忙,忙得很。学生都放假了,一天能借出七八十本书,可叫人不消停。”记者寒假在甘肃省定西市李家堡村采访,“农家书屋”的管理员史正常用类似牢骚的话表达着心里的兴奋情绪。
河南省武陟县大司马村是个有着近万人的大村庄,书屋刚建成时,借阅时间是每天晚7时到晚10时,每次都被村民们围得水泄不通。为方便村民看书,现在书屋节假日、星期天全天开放,图书借阅率达到9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