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②徽剧、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个新剧种京剧。
②文人画的特点: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1.郑板桥在画作《墨竹图》上题诗一首:“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该作品( )。
②代表:东晋画家顾恺之留下了《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传世佳作,提出“以形写神”,画人物要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
3.“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三五步遍行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这里描述的是( )。
②代表:展子虔的《游春图》、阎立本的《步辇图》、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等;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更是盛极一时。
3.【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文信息“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三五步遍行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描述的就是戏剧艺术的象征虚拟效果。B、C、D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A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
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文字统一的作用。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以来,国家采取了统一文字的措施,从而使通晓文字的读书人突破了不同地区方言的限制,能够阅读同样的书籍,可见统一文字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故选D。A、C两项说法明显错误,B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
①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道光年间,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的演出,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
(3)发展: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
(4)明朝:戏曲演出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生活内容;江苏昆山一带形成的昆曲,流传甚广。
古代中国文化是历史学科教师资格笔试考试的重要专题,而古代中国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是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中国的书画和戏曲艺术这一考点的内容较为丰富,主要包含汉字与书法艺术、中国画、京剧等内容。在教师资格考试中多以单项选择题的考查形式出现。
③代表作:元代王冕的《墨梅图》、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1)原因: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戏曲舞台非常活跃。
②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
3.地方戏曲:除京剧外,清朝各地还出现了名目繁多的戏曲剧种,如秦腔、越剧、川剧、粤剧和黄梅戏等。
(4)传播:由北京走向各地,成为全国广为流行的剧种;民国以来,逐步走向世界。
①成就: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风俗画是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
2.“大凡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尽管可能听不懂彼此的方言,却能阅读同样的书籍”这表明( )。
1.【答案】C。解析:郑板桥的画作《墨竹图》属于文人画,注重事情达意,不是民间画,排除A,选C;中国画诗画结合早就存在,故“开端”不当,故排除B;《墨竹图》作为文人画,并非追求自然风景的写实描述,故排除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