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家乡,就会谈到母亲。“父亲去世早,母亲靠她的勤劳辛苦把我们抚养成人,每天辛苦地挣工分,供我和二哥、三哥读完高中。”
作品入展:全国五、六、七届书法展。全国三、四、六、七、八届中青展。首届新人新作展。首届、二届正书大展。首届扇面展。首届二届楹聊展。
职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院长,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团成员兼书画委员会主任,中国书协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余秋雨大师工作室特聘研究员。中华文化十大年度人物,中国书法十大年度人物,管峻楷体入选北大方正字库。
作为一名抗战时期的老革命、老党员,管峻的母亲张咏兰有一个坚定又开放的信念:一定要让孩子多读书。自己并不识多少字,母亲给管峻他们的影响,更多是精神上的一种示范:以“女汉子”的勇气,跟男人一样艰苦地劳作,挣跟男人一样多的工分……这种咬牙拼搏的精神,也深深地渗透到了管峻的血液里。后来无论是去苏州当兵,还是转到南京工作,管峻都会时时去看望母亲,“忙的时候,每年都回去看她;后来条件好了,就每个月都回去。”
这次管峻在“声音图书馆”录制的,是鲁敏的《思无邪》:“在我们东坝,有一个狭长的水塘……鱼,田螺,泥鳅,鸭子,芦苇和竹,洗澡的水牛,小孩子扔下去的石子……”这段描述也勾起了他童年的记忆,心里觉得十分亲切,“是的,家乡就是这样的,”他悠然回味。
作品获奖:四届中青展、七届全国展、首届行草书展、二届楹聊展、全军书法展、江苏省书法展金奖、江苏省青年书法展、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提名奖。作品被编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书法卷》、《当代书法名家作品集》。出版有《管峻书画作品集》。
管峻,中国书法院院长,江苏滨海人。他很忙很忙。不过听闻扬子晚报围绕江苏发展大会策划了“一生一世江苏人——声音图书馆”活动,要录乡音谈乡情,家乡情结特别重的他一口答应了。上周末,趁他回宁之际,记者赶紧抓住他录制了一段视频《寻常茶话》(汪曾祺)、一段录音《思无邪》(鲁敏),以为顺利交差了。岂知前日,他突然来电说上次录音有个字念错了,想重录一下。于是,记者又奔过去,重录了三遍,直到他最后满意——这样认真的劲儿,难怪他小楷写得好。录完后的第二天,他又动身去了北京。 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冯秋红
谈家乡,也不能不谈到“变化”。“家乡的变化太大了,原来完全没有工业文明的痕迹,交通不便,到处是茅草屋。而现在,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草滩荒坡变成了良田,交通很方便,高速公路通了,高铁马上也通了,机场离得也很近,农村,越来越城镇化了。”他也遗憾地感受到,很多东西在消失,炊烟袅袅、白帆点点再也看不到了;小时候一起玩的伙伴变得隔膜疏远,乡亲的感情也不再像以前那么浓烈……
本着精益求精的精神,他力求传递出“最土”的方言感觉。当发现“小孩子”三个字念成“滨普”话时,他立即要求重录一遍,一定要把最地道的乡音传递给大家,“乡音土话里,连接着我们最本能的情感和内心深处的文化记忆。”他说,“这次我录制的,可是标准的滨海话。”
10年前,管峻给母亲过80大寿。母亲从未过过生日,在她80岁那年,管峻想一定要好好给她过一次。但太忙了,一拖再拖,等到终于有空时已经到了11月,那天,其实是父亲的生日。也恰逢父亲逝世30周年,而母亲的生日在5月。很多朋友、乡亲、县里领导都自发赶来参加寿宴。老太太非常高兴,生日宴会行将结束时,她突然要求在台上唱歌……
一谈到家乡,脑海中会浮现怎样的画面?“广袤的大地、荒凉的沙滩、一望无际的芦苇,缕缕炊烟,遍地梨花……”管峻陷入悠然的回味。小时候,什么农活都干,田头草间,什么植物都认识。上次回乡,就有人指着一些野草让他认,他就笑“这些草,以前牛、猪都不吃的,”盐蒿菜,长在盐碱地上;还有蛇草,是降血脂的好东西,这些现在都成了宝物,“家乡曾经是贫瘠的,但也是一块宝地。不管是谁,只要离开家乡,就对家乡有了魂牵梦萦的思念。故乡,就是在你看见和看不见中,永远萦绕着你。也许没有什么具体的事,但一直牵引着你,在熟悉的田埂上、小河边、树林里,走一走,都会有无比的亲切感。”
不管离家多远,家乡仍在时时召唤着管峻。乡音无改,近乡情怯,心心念念,家乡,始终是管峻心底最温暖的精神殿堂。
但也因为从小接受的是乡村教师乡音浓浓的教导,管峻的普通话一直停留在“滨普”水准。“都说动手能力强,动嘴能力就差,所以我的普通话一直学不好。”他笑言,因为一口“滨海普通话”,还闹过一些误会。比如他告诉人家,我是“专程”过来的,结果人家就说“哦,你是坐船过来的。”这类的笑话还不少,管峻也总是一笑了之不以为意。
即便已经名动书坛、声震京华,管峻仍然控制不住回乡的脚步。以往忙于拼搏的时候,一年一回;近年北京南京“两京走动”,却回家更勤了,几乎一月一回。滨海县界牌公社三坝大队——管峻的这个出生地,位居黄河古道边。在记忆的最深处,这个地方永远用遍地白色梨花、遍野金黄油菜花的美景召唤着他。
谈家乡,也不免谈到自己的艺术之路。从开始认字起,幼小的管峻就用破毛笔蘸清水,在一块村上私塾先生留下的古砖上反复写字,每天要写上一个小时。还经常把锅底的黑灰刮下来,用水调好了在土墙上写,墙面上写得到处都是……早晨一睁眼,四壁满满的字,满满的“毛泽东诗词”……管峻特别感恩自己的启蒙老师、书法家李敦甫,他从管峻14岁时就悉心指点他临习各种书法字帖,对一个乡下的小毛孩倾注了无比的热心,让他从此走上纯粹中国传统文化的正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