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并非所有投资人都看好他的项目,当时被反复问得最多的是,“能不能带领企业把产品研发出来”“能不能在中国再一次成功?”邹鸿志回忆道。
他带领团队开发了粪便核酸磁珠捕获技术和高灵敏度的qMSP技术,在粪便样本中敏锐捕捉到人类DNA的信号并进行放大。研发路上最难的“硬骨头”总算啃了下来。
如今,不用做肠镜,只需4.5克便便,就能检测肿瘤DNA查出肠癌。发明这项全球独创技术的,是中山六院胃肠病学研究所副所长、康立明生物董事长邹鸿志,深耕肠癌筛查16年,其研发产品的性能指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让他在业内一炮打响知名度的,是独门绝技的大肠癌无创筛查技术。在此之前,肠癌筛查方法只能“二选一”:要么是准确率高但体验不佳的肠镜检查,要么是虽方便但准确率低的粪便潜血方法。不尽完善的方法,使得人们很少会主动选择肠镜检查。邹鸿志多年的研究,走出了第三条路——通过检测粪便中脱落的肿瘤细胞成分,来判断受检者是否有可能患有大肠癌或者癌前腺瘤。这一方法被认为是分子诊断领域近10年来最大突破。
为此,邹鸿志和他的团队没少下功夫,没日没夜地琢磨设计方案,最后从实验室用的针管找到了灵感——通过大吸力可以一次性准确采集需要的4.5g粪便,放进容器封闭也十分方便。这种粪便样品收集装置最后还申请了专利。
同时,随着对国内市场了解的加深,眼前的数据令他惊讶不已。据2015年中国国家癌症中心的统计数据,我国每年有超过19 万人因大肠癌而死亡,且死亡人数逐年增加,邹鸿志决定带着技术回国开发针对中国人的结直肠筛查产品。
此外,要实现基于粪便DNA的筛查并不容易。要从粪便中寻找癌症的线索,就要从人肠道上皮脱落至粪便中的细胞找到是否出现基因改变。难点在于,粪便样本中99.99%的DNA来源于细菌和食物,只有0.01%来源于大肠上皮和肿瘤细胞。打个比方,提取人类靶基因DNA的难度跟大海捞针差不多。
2015年,已回到国内的邹鸿志选择在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为梦想起航。“当时区里给予了很多及时、高效的帮助。”在当年就拿到了区领军人才项目的支持以及三年免租金的6000平方米办公场地。
创业这条路,其实是很艰难的。外界有怀疑的时候,自己不能有疑虑,要更加坚定地走下去。不能因为觉得粪便恶心就不做了,科学研究就是科学研究。在医疗领域,容易的事情都被人做过了,既有价值又简单的事情是没有的,我们要另辟蹊径,把复杂的事情做出来,让使用者感受简单,这就够了。
当前,公司针对肺癌和膀胱癌的产品正在紧锣密鼓的开发之中。邹鸿志说,他希望能让更多的生命被新科技拯救,更希望能为中国大肠癌防治工作贡献力量。
粪便中的DNA携带了肠癌早期病变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由特殊的检测手段来解读,帮助医生发现患者的癌前病变和早期肠癌,将肠癌阻断在发生前或者早期阶段,最终达到预防和根治肠癌的目的。
2015年创办广州市康立明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开发了符合中国人遗传学特点和生活习惯的“长安心”肠癌无创筛查试剂盒。获“珠江人才计划”广东省领军人才、广州市创新领军人才、广州开发区创业领军人才等称号。
创业早期,邹鸿志团队多达6个人每天去在中山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和南方医院采集粪便,目前已经搜集了上万份粪便标本,在广州建成号称中国最大的“粪便博物馆”。海量的样本构成了丰富的数据库,为最终成功研发出适合中国人的早期大肠癌无创检测产品提供了坚实的研究基础。
“成功是成功了,但我没想着在国外继续干下去。我出国就是带着创业梦想。”很快,邹鸿志离开公司,成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同时,他也在中山大学的邀请下担任兼职教授,并担任广东省胃肠病学研究所副所长。彼时,国内日趋成熟的学术环境、科研能力和对创新创业的热情,都强烈吸引着他。
投资人的担心并非没有根据,信心满满的邹鸿志,也不敢打包票,以往的技术成功并不能简单的复制、粘贴。首先国内外人种不同,遗传学有差异。比如中国人的结直肠癌更多是左半结直肠癌,而美国人左右半肠各一半。这个奇特的现象,很可能与饮食结构有关系,那便意味着要开发中国版产品,必须重新选择标志物。
在市民高发的肿瘤中,发病率、死亡率都排在第二的大肠癌又名“二号杀手”。防治大肠癌需要“早发现、早治疗”,此前,肠癌筛查只能“二选一”:要么是准确率高但体验不佳的肠镜检查,要么是虽方便但准确率低的粪便潜血方法。不尽完善的方法让许多人不愿主动进行肠镜筛查,预防大肠癌也就无从说起。
一切准备就绪后,2016年邹鸿志终于研发成功第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肠癌早期基因检测产品“长安心”,简单、方便的方式,即可精准检测肠癌和癌前病变。甚至,市民在家里采样后,可以通过常温邮寄到检测所进行检测。产品对于早期大肠癌有高达91%的检出率,癌前病变(1厘米及以上的腺瘤)检出率也有64%,且特异性高达98%。性能指标超越他在国外发明的类似技术。
除了技术处理上的创新,如何尽可能提高产品使用的友好度,也让团队费尽脑筋。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用手“掏粪”,用勺子或剪刀都可能会沾到皮肤上,也不能掌握准确的重量。假如无法破除使用者的心理障碍,技术再好也难以快速推广。
2002年,邹鸿志取得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外科学博士学位后,远赴国外从事胃肠科方面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在海外,他已经在企业坐上了技术总监的位子,也在全球知名的医学中心获得了终身教职的身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