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村“隐”着一位大师级国画画家

[复制链接]
查看: 130|回复: 2
发表于 2018-10-7 15: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采访期间,朱珠拿出两封钱绍武先生寄来的厚厚的手写信,其中称赞:朱枫先生的画作精品,和世界级的艺术大师比毫不逊色!这位世界闻名的雕刻家、书法家何以如此高度评价一位默默无闻的本土画家?说起来,这当中有一段“高山流水”般的情谊。
  2015年,张孝林曾给朱老编纂过一本画集,里面收集着150多幅画作。这本画集也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从2006年开始,张孝林前后跟老师讲了十多次,要帮他出画集,以对他一生努力做一总结,但朱枫始终不同意,不想去做这些画画以外的事情。后来经过努力,画集始成。

  在梅村梅荆花苑52号一间不大的屋子里,住着朱枫夫妇,两人均年事已高,平时的生活由大女儿朱珠照顾。一百岁的朱枫老人如今头发全白,背略佝偻,靠拄着拐杖慢慢移动。说话也已吃力,见到来访者只能略微点头示意。屋子里最显眼的就是一张简朴的书画案台,台面一侧摆着文房四宝。
  虽同为无锡人,但钱绍武在2006年之前都不认识朱枫。2006年6月6号,在无锡办完展览的北京书法家李燕生带回一些朱枫国画的照片介绍给钱绍武,钱老看过以后十分惊讶:原来无锡老家隐藏着这样一位国画大师!细细过目之后,他挥笔写下一篇《朱枫先生绘画读后感》,里面提到:“我以为,在目前的国画界能达到这样水平的画家是极少的了。”
  今年,梅村画家朱枫老人迎来百岁寿诞。提起这个名字,也许大多数人都不知晓,但他的作品却被钱绍武、冯其庸、吴为山等多位艺术界大师推崇备至。钱绍武在偶然的机会看到画作后,甚至特意从北京赶到无锡拜会。
  冯其庸:平生参透笔头禅,墨阵纵横已忘签。悟到狂花本禅意,出门一笑大河前。
  “老朱,你要把身体养好,我在北京市中心购了650平方米的土地,造艺术馆,明年6月启动,届时我请你来北京,我要在新建成的艺术馆第一个展出你的作品,让人们看看,什么是第一流的艺术。”一个多小时很快过去,临别时,钱绍武邀请朱老第二天到他的住处赴宴再叙。17日上午七点半,钱绍武派人接朱枫一行来到家中,两人又聊了很久,钱老当场书写“相见亦无事,不来忽忆君”的对联赠出,看见朱枫作画的宣纸不够好,还送了一箱宣纸。

  朱枫的学生张孝林当时陪同在一旁,见证了那个“历史性的会面”。盛夏的傍晚高温依旧不退,长途跋涉、七十八岁的钱绍武,汗涔涔地从越野车上走下来,八十八岁的朱枫立即迎上前,两人长时间的握着手。钱老说,总算找到你了、见到你了。朱枫说,千里迢迢,暑热炎蒸,不值得不值得。钱老又说,不热不热,我的心比天热。两位老人乍见面,却犹如久别的故知。
  “尽管钱教授盛情邀请朱先生去北京,然而朱先生却并不想麻烦钱老,婉言拒绝了。”张孝林说,钱夫人何玲叫钱老出5万元购买30幅朱老精品画作,等2007年“大笑堂”开馆,便展览朱老作品。“朱先生考虑自己已经88岁了,不宜远行,也不愿攀附名家、为名利奔走,所以北上计划未能成行。”
  进屋后稍事坐定,钱老便急切的要看朱枫的画作,一边翻看,一边赞不绝口:世界级的艺术大师作品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抒发作者自己的真实感情,朱先生对艺术有极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所以他的画,都是自己真情实感的流露,达到了苏东坡所说顺乎自然的意境。
  在朱珠眼里,父亲画画不为名利,而是出于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她回忆,下放时父亲夜里会在一张很小的桌子上偷着画油画,画好之后又把成品用来搭兔子窝、糊窗户。“他在意的永远是创作的过程,永远对画好的作品不满意。”朱珠说,父亲留下的作品不多,都是她从父亲手中“抢救”出来的,“一幅画,只要他觉得有一点不好,就立即撕掉,一辈子一直在画画,被他撕掉的数也数不清了。”“他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够,画得不好”,朱珠说,钱绍武了解到父亲的这种心态后,曾在来信中告诉父亲,“你对自己的评价太不公平,其实已经好得不得了了。”
  “尽管他画不不动了,但是案台仍照原样放着,他每天都要看到这些。”朱珠介绍,父亲作画都是站姿,从来不会坐下来,为的是以饱满的力、气、势投入进去,才能在纸面上呈现出遒劲的笔锋。“90岁以后就已经站不动了,没法画画,心里着急得很,经常为此发脾气。”
  由于身体的缘故,有关朱老的故事,都由他的女儿代述,他在一旁的沙发上眯着眼睛,耳朵却并没有歇着,他能听到大家在谈论他的事情,尤其谈到那段苦难的日子时,会时不时地发出几声长叹,朱珠说,父亲不愿意谈论过去。父亲是个“画痴”,能因为梦见自己画了一幅好作品,一觉醒来高兴得不得了。除了画画,什么都不会,别人的父亲会修个电灯什么的,他们家里都靠母亲。父亲平时虽然话不多,但一旦谈起艺术,就变成了“话痨”,不再创作以后,依然没有放弃对传统书法、绘画的追求和研究,“看到报纸上、电视上好的作品,就开心得不得了,看见差的就叹气。”
  翻开朱枫画集,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强烈的个人风格运笔狂放、桀骜不驯的大写意作品,仿佛书法的“狂草”一般。他的徒弟张孝林解释,“以书法入画”是国画的最高境界,“画画到最后,技巧已经很成熟了,会到达一个瓶颈。”朱老晚年,为了突破瓶颈,一直潜心研究历代书法大家的作品。“他让我把能找到的大家作品都找来给他,张旭、怀素的狂草他都要看。”他的风格也是在一辈子的追求中逐渐形成的,他曾说,如果大写意艺术在他身上能够进步一小步,他就很满足了。
  钱绍武:我以为在目前的国画界能达到这样水平的画家是极少的了。令我心折的是朱先生的画完全出于灵性,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
  此后几天,钱绍武想见作者的愿望越来越强烈,16日凌晨三点,钱老“想得睡不着觉了”,连夜从北京驱车开往无锡,下午四五点钟到达后,联系老朋友找到向导,随后直奔朱枫所在的梅村梅荆花苑52号,在傍晚6点多钟,终于见到了“朝思暮想”的朱枫老人。
  吴为山:我观看朱枫先生之画作,一股清雅之气铺面而生,古意盎然中多见创新之境与灵性,足见先生之散淡之中蓄聚深厚功力。先生用笔漫兴,点画间入骨入魂,先生用墨灵明剔透,若文心清澈而通达,绝尘脱俗,逮物象之妙造化神工,为一谦谦君子也。
  朱枫,原名朱建昌,字秋鸿,号野禅、草野画家、双珠草堂主者、关河赤子、赤石等。1919年生,无锡人,自幼喜欢画画,上世纪三十年代曾就读于上海美专学西画,后在上海华顿洋行锦华服饰公司学图案设计和西画,四十年代初在无锡江南画院专修国画,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数十年来潜心研究中国画,晚年着重研究大写意。
  昨天,在新吴区政府办公楼前的广场上,由新吴区委宣传部布置的“枫叶流丹朱枫先生百岁绘画艺术展”画廊正式开放,接受市民参观。今年10月17日,新吴区委宣传部和梅村街道还将为朱枫在无锡博物院开办画展。“筹备的事我们一直没有告诉他,如果告诉他,就办不成了,他肯定不同意。”张孝林说,等万事俱备以后,他才跟老师提了一句,“他知道大家已经付出很多,实在不好意思再拒绝。”(晚报记者王晶)(图片由被采访者提供)
  朱枫并非出生世家,父辈都是普通的农民,但从小时候,他就对文艺、画画有着谜一般的喜爱,经常代表学校出去参加各种画画比赛。年轻时,去往上海学习西画,后又回到无锡专修国画。毕业后,在学校当了一名美术老师,还出了解放后第一本剪纸专辑。他白天上课,晚上回来自己搞创作,日子过得平淡而又充实。然而反右运动以及十年浩劫打乱了这种平静。他被错划为右派,之前所有的创作毁于一旦,家人也跟着遭受了巨大的身心创伤。
  今年,梅村画家朱枫老人迎来百岁寿诞。提起这个名字,也许大多数人都不知晓,但他的作品却被钱绍武、冯其庸、吴为山等多位艺术界大师推崇备至。钱绍武在偶然的机会看到画作后,甚至特意从北京赶到无锡拜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7 16:3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author}是超人 看完楼主的这个帖子之后,我竟感发生出一种无以名之的悲痛感——啊,这么好的帖子,如果将来我再也看不到了,那我该怎么办?那我该怎么办?直到我毫不犹豫的把楼主的这个帖子收藏了。 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22 04: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完楼主的帖子,我的心情竟是久久不能平复,正如老子所云:大音希声,大象希形。我现在终于明白我缺乏的是什么了,正是楼主那种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和楼主那种对理想的艰苦实践所产生的厚重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选推荐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