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廖雯颖
2012年初,自中央部署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以来,已选派2.6万名“第一”帮包1.8万个村、社区等基层单位。“第一”队伍里有一对特别的“父子兵”,53岁的父亲赵月连和26岁的儿子赵东方。他俩如今已经在各自包扶的村庄当了半年的“第一”。这对“父子兵”面对抓党建促脱贫的相同任务,“50后”和“80后”的工作思时不时碰撞出火花。
53岁老爸和26岁儿子都成“第一”
今年53岁的赵月连是沂水县大队宣传科科长,今年3月作为县里选派的机关干部,成为沂水县院东头镇珠子沟村驻村“第一”。1986年底出生的赵东方于2010年考入省纪委,担任室副科级检察员。2012年4月,作为省纪委选派的三名“第一”之一,赵东方到临沂莒南县相沟乡东结庄村开始自己为期一年的“第一”生活。
为了拉近与村民的距离,赵东方一进村就改了口音,说起了临沂话。村民高兴地说;“没想到省里来的干部也是从咱这出去的,听着口音就亲切!”村支书69岁了,赵东方就称呼他为“大爷”。从聊家常到谈工作,两人越来越熟悉,“现在村支书在外头叫我,家里就叫我爷们儿(本地话对祖孙辈的统称)。”
半年的驻村生活过去,赵东方说自己的想法变了。“刚去心气高,想干点大事,下去一年时间,怎么样也要做出点成绩,真的当了半年第一,才知道农村的事情不是我想的那么简单,多做力所能及的事,做实事,才对得起村民的期望,对得起组织的托付。”
电话聊工作,父子俩一拉就半小时
赵东方帮扶的临沂莒南县相沟乡东结庄村,与父亲帮扶的沂水县院东头镇珠子沟村相隔一百多公里,父子俩半年来通常一个多月才能见一次面。父子俩更多的是电话交流,两位“第一”常常在电话里长篇大论地讨论工作上的事情,一打就半个多小时。
赵月连说,儿子经常在电话里劝自己不能老在村里转悠,有机会要带村民出去见见世面,要学会“拿来主义”,“养猪养羊,变废为宝,找到致富的门,看到别人好的经验借鉴过来就是。”
为了建农家书屋,赵东方跟捐书的书店反复沟通,多一些种植养殖的书。赵月连笑着说,为这事儿子跟自己讲大道理,得让老百姓确实学到科学种植养殖的技术,村里才可能真的脱贫致富。不要小看书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选书就要选真正对农民有用的。
面对村里的贫困学生,赵月连的做法是逢年过节给孩子们家里送去面粉、花生油和学习用具。赵东方却不满足照搬父亲的做法,除通过争取到的企业出资,在“六一”给村里70余名儿童购买7000多元的书包文具,赵东方还同年考入省直机关的3名年轻同事,为村里三名贫困学生每月提供至少200元生活补助,直至其考入大学。
“达维”来袭,父子俩都在抗灾一线
赵东方至今难忘,八月“达维”台风来的时候,他跟父亲分处两地,同在抗台风现场,彼此有许多牵挂关心的话想说,得知对方安全后,再嘱咐一声“注意安全”便不得不挂断电话,继续投入村里的抢险工作。
当时暴雨袭来,赵东方和村干部到村民家救灾。有一户老太太独居在家,孩子都在外地打工,因为地势低,屋里的水已经淹到脚踝,锅碗瓢盆都漂了起来。先转移屋子里值钱的东西,再把老太太安置到自己在村里的宿舍,赵东方一天都没歇息。
赵月连也在村里排查大风是否导致树木、电线、房屋坍毁。他匆匆拨通儿子电话,却听到那头传来呼呼的风雨声,儿子的声音遥远而模糊,告诉他要去村里抗灾。“说实话,我心里希望他能到安全的地方去,但是他到前方。最后他也顾不得,我也顾不得,没时间再说,他喊了一句爸,你放心我没事,你也注意安全就挂断了电话。”
台风过去,东结庄村被冲毁农田200余亩,桥也毁了一座,赵东方又马不停蹄向省民政厅申请了3万元救灾资金。 (来源:齐鲁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