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次完全没有手机干扰的对话、和孩子一起疯狂傻笑、一次身体接触(拥抱、亲吻等)、放下‘教’孩子的念头跟随孩子玩、看着孩子的眼睛说‘我爱你,我喜欢和你在一起’”,这是美国心理学家建议家长要做到的5个“每天至少一次”。家庭教育就发生在父母与孩子的互动中,高质量的亲子沟通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载体。本次调查暴露出来的亲子沟通状况、亲子互动中父母尊重孩子的情况、家庭日常交流涉及的话题等家庭教育问题,值得警惕与反思。
亲子沟通要从与孩子讨论身边的事开始,要花时间与孩子一起开展多种形式的家庭活动,还需要身体前倾、眉头舒展、目光接触、点头赞许、抚摸拥抱等积极的情感投入。但现在很多家庭只有心不在焉的沟通,家长的心思在电视、手机或工作上,这样的亲子沟通是不合格的,有时甚至起负面作用。
这样的亲子沟通状况显然不能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和发展需要。孩子的成长需求是多方面的,绝不是吃饱饭学习、学习完再吃饭、读书累了睡觉。心理学研究表明,高质量的亲子沟通有利于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提高孩子对家庭生活的满意度,提高孩子的幸福感;可以让孩子获得有效的社会支持,减少负面情绪,增强积极的情绪体验;可以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评价,提高自信,也有利于孩子适应各方面的情况,满足孩子的成长需要。
水源地环境整治 部分省份进度滞后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对尚未完成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的,生态环境部将紧盯不放,督促落实地方党委政府水源地保护主体责任,加强跟踪调度,持续推动问题整改…【详细】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融合在每天的家庭互动中,亲子沟通状况决定家庭教育的效果与质量。报告显示,两成以上家长“从不”花时间与孩子谈心,“从不”问孩子学校或班级发生的事情,“从不”和孩子讨论身边发生的事情,“从不”和孩子讨论电影或电视节目。且与四年级相比,八年级亲子沟通频率下降。这样的结果令人心惊。
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意味着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先评判孩子想法的对错好坏;意味着不随意打断或制止孩子,不简单否定孩子的不同意见或消极情绪;意味着和孩子交流时有尊重的姿态,有温暖支持的视线接触,认真地倾听和回复;意味着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以及对朋友的选择,不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
亲子互动还是家长教育孩子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报告显示,日常交流中,9.2%的四年级家长和5.7%的八年级家长“从不”教孩子做人的道理,一成左右家长“从不”教孩子安全知识,三成左右家长“从不”给孩子讲法律常识、传统文化知识。家庭日常交流中是否渗透“有用”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是否借助亲子互动达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效果?每位家长都能在报告中读出自己的影子。
很多青春期孩子的家长抱怨孩子叛逆,不愿和自己沟通,想和孩子聊天却总被关在门外。这些家长要反思,是否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错失了本来可以走进孩子内心、与孩子建立良好亲子关系和沟通的机会?也许,在每天晚饭的沉默中,在每天睡前各自的低头玩手机中,就埋下了亲子隔阂的种子,埋下了青春期逆反和亲子冲突的种子。
今年初,80后北大留美学生写给父母一封万字绝交信,血泪控诉父母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种种控制与不尊重。虽然像他这样12年不回家、6年不和父母联系绝对是个例,但生活中也常听到许多父母发出这样的感慨:自己费尽心力照料孩子长大,却发现孩子和自己渐行渐远。在我看来,父母做不到尊重孩子应该是重要原因。
尊重是亲子互动的前提,视孩子为独立的个体才能做到尊重孩子。报告显示,部分家长在亲子互动中不能做到尊重孩子,“从不”认真听孩子把话说完,“从不”允许孩子表达与家长不同的观点。
部分景区门票降价为何这么难?近日,多地物价主管部门宣布降低部分国有重点景区门票价格。截至目前,已有314个景区降价或拟降价,其中免费开放景区30个,降价幅度30%以上的29个。此外,记者调查发现,还有部分景区降幅不到5%,个别景区通过各种手段明降实不降…【详细】
就像纪伯伦的诗中所说,孩子“借你而来却不因你而来”“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所以,尊重是人与人平等相处的基本礼仪,家长能真正视孩子为独立的生命个体时,才能学会如何尊重孩子。
尊重是建立任何关系的前提,尊重孩子是家长儿童观的自然反映。只有将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孩子。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是你爸,你得听我的”“我是为了你好,你应该按照我说的去做”是很多家长的口头语。把孩子当作私有财产,让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样的儿童观对孩子的发展非常不利。众多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不被允许表达自己想法的“专制”型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往往缺乏沟通技巧,在人际交往中比较被动,容易盲从于权威,不太自信,幸福感也较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