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说,怎么说很容易,仅仅是改变一个顺序就可以了,“固然,老师肯定正义是对的,你强调即便出于正义也讲究方式,也不能过分,也是对的。”
她说,是,只有他才会这样,别的孩子都不这样,这是他们班主任很头疼的。为什么?你说为什么?
我说,这是劝说,不是认同。所有含有“但是”的话,人们的注意力都会在“但是”后面,所以,你这句话传达的重点在于“你应该理解老师,她也是对的”。
我说,为什么这个故事能够流传下来?流传了几千年?跨国界、跨文化的流传到你们家?
我问这位妈妈,你在这个过程中看到积极的东西了吗?她说没有,她对这个故事感到愤怒,感到不公。我说如果你看不到,你就不能给孩子积极的思路了。实际上里面有积极的东西,很大的积极东西。她说,是什么?我真的一点也想不出。
我说,你的儿子渴望认同。他得到的认同太少了,他得到的,尤其是从你这里得到的都是“应该”,都是“开导”,太少得到认同了,所以他会看起来有点偏执的去发表有道理但不必要强调的声音,来寻觅和试探他是否被认同。
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你不能真心的称赞孩子,你一定能真心的挑剔孩子。父母都知道给予孩子认同是多么重要,但是首先,父母必须要有正向看待事物的能力,有认同的能力。如果你不能够认同自己、认同这个世界,你也无法给到孩子认同的滋养。
我说,儿子这样想的好处是不抱过高的期望。如果儿子是那个猎人或者猎人的妻子,他会因此而不太愤怒和失落,他更容易接受现实。如果别人心怀感恩对她们母子照顾有加,你的儿子会开心会感激;但如果别人淡忘,你的儿子会平静地接受现实,自力更生,而不是活在抱怨和愤怒里面。这不是很好吗?
开班会的时候,班主任在班上就说这件事,表扬了那个胖男生,说他主持正义,儿子就说,他主持正义也不能不讲就方式,不能过分,不能骂人,他骂人也是不对的。班主任就很不高兴,就批评了他,好像还撵他出教室。
我接着说,说本身很容易,我们的表达能力完全足够,问题在于,你想这么说么?你不担心这样说会助长了孩子吗?你不担心这样说会让孩子更加不接受老师吗?
我说,难道你儿子不应该被理解吗?理解是非常宝贵的东西,大人和孩子都需要,为什么我们会把好吃的留给孩子而把更为宝贵的理解优先给大人呢?孩子比大人更需要呀,他像长身体一样在发育自己的心理呀!
我又问,你知道儿子为什么给老师提那个问题吗?你有没有觉得那不是一个必要的问题或者说不是任何孩子都会提的问题。
结果怎样呢?结果是孩子慢慢变得平和些了,更为通融了一些。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够如此,我已很满意。事态的发展取决于妈妈自身的改变,取决于她认同的能力提升进程,如果一个妈妈有认同孩子的能力,她一定不缺乏认同的机会,关键在于她认同的能力如何。当然,若要真的认同孩子,父母必须先能够认同自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如果我是你,我会对儿子说这个故事的流传本身就体现了人类对于公平和正义的渴望,而你能够如此淡定接受人性的不完美,也是非常好的。
儿子的班上发生了一件事。有一个男生欺负一个女生,另一个有点胖的男生看不过去,就来制止了,然后大家就回到座位上。可是,胖男生还在生气,就骂了那个男生。
有一位妈妈来找我咨询,她担心自己的孩子太消极了。有一天她和孩子一起读一个古老的西方故事,故事说的是在原始部落时期,有一位英勇的猎人为了保护大家而牺牲了,大家除了当时对他特别感恩,很快就淡忘了,这位猎人的妻子儿女并没有得到大家太多的照顾,生活很艰难。
她说,我不是认同他了吗,我说:“固然,你强调即便出于正义也讲究方式,也不能过分,是对的,但老师也是对的。”妈妈疑惑地问我,这不是认同吗?
我说,所以,不是你不懂孩子需要什么,而是你担心,所以不是你不懂怎么说,是你不想。
我说,这正说明人类渴望公平,人类渴望对牺牲的猎人怀有敬意和同情。这个力量足够大,才能流传到今天,在你和儿子之间还能引发触动。
儿子晚上回家之后义愤填膺,有很大的情绪。妈妈就“开导”儿子说,固然,你强调即便出于正义也讲究方式,也不能过分,是对的,但老师也是对的。
实际上,这位妈妈不是不够聪明,也不单单是没有思路,而是没有正向看问题的能力。她的思维在她过往的经历和教育中过分局限于“应该”“必须”了,她感受到太多的来自于父母、师长的批判和担心,她和这个世界的关系,不是认同和欣赏的关系,而是被苛刻要求、生怕自己出错的关系。所以尽管她的智力很好,但是她没有正向理解的能力和思路。
她说,结果我说完以后,他更生气了,他扭头就进了他自己的房间,“砰”的一声关上门,晚饭也没吃。我当时又委屈又担心,真不知道孩子发展下去会怎样。
我说,如果是理解,那么他已经有他的理解了,一个事情会有无数种理解,你不能说哪个理解一定对,哪个一定错。你所谓的理解是限定的理解,是所谓“好的理解”“恰当的理解”,以便于他能接受老师,不对老师生气,和老师的关系不因此变糟。
我说,我的了解是,一个人对自己接纳、认同度越高,就越能够认同和接纳别人,但是小孩子要想认同自己依赖于父母对他的认同,如果你能够给予这些认同,情况就会改变,孩子将不再这么偏执的认死理,不再这么不合群。
儿子读完后说:这很正常,人类就是很容易遗忘恩情的。妈妈就觉得儿子的想法太消极了,她想引导孩子正面的思考却想不出该怎么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