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的父母很情绪化。心情好时,孩子做什么都可以,我的东西你随便拿;心情差时,孩子做什么都不行,原来看电视没事,现在看电视就要挨骂。
那么,被打上“溺爱”标签的孩子,为什么会表现得自私任性,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呢?李雪说,这是因为妈妈不懂得如何清晰地表达,即让孩子明确了解自己的感受。
真相是,这样的父母严重匮乏真爱的能力,在婴儿期和孩子之间很匮乏情感呼应。
但现实中的妈妈经常会说:“我不吃,苹果都给你吃吧!”这样的事情反复发生50次,孩子就会觉得:“哦,妈妈没有需要。”
这个妈妈小时候家里很穷,总是穿姐姐剩下来的衣服,所以等她有钱后,就拼命给自己孩子买衣服。
虽然不是所有全能自恋感遭到破坏的孩子都会有严重的精神问题,但是一个人的心理问题,发生在越早期,后果就会越严重。
李雪遇到过一个妈妈,她非常喜欢给孩子买衣服,几千元一件的童装塞满一大衣柜。别人都说这个妈妈太“溺爱”孩子,其实,妈妈想满足的是她自己。
于是,孩子变得很“任性”,和其他小朋友相处时经常有矛盾,却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这里,除了有精彩的文章,还开设了公益微课堂,为大家邀请教育大咖、心理专家分享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实用的家庭教育方法,让您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帮助孩子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就让我们一起互相陪伴,育儿先育己。喜欢就关注它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孩子哭时,妈妈不要管;孩子不哭,才会抱他。它的实质是曾经在欧美出现、现在早已摒弃的行为主义育儿“哭声免疫法”。
李雪:心理学专家。因为看到网络上广泛流传严重坑害孩子心理健康的哭声免疫法、戒夜奶方法深感痛心,于是从专业心理学角度解读婴幼儿心理以及亲子关系如何影响孩子一生的命运。其新浪微博@李雪爱与自由,以颠覆性的育儿观大受新妈妈们欢迎。
有个妈妈在微博上跟李雪倾诉:“我必须限制孩子买玩具和零食,否则他就会恨不得把整个商场都搬回来!”
李雪看了后,感到非常痛心!因为自闭症、精神分裂症、反社会人格、变态杀人狂,都存在这样的心理基础:1岁前母婴依恋严重断裂,婴儿长期情感上得不到回应。
三四岁的孩子吃苹果时,会很自然地说:“妈妈,你也吃!”如果妈妈懂得清晰地表达,就会说“谢谢宝宝,妈妈很喜欢吃苹果”或者“不用了,妈妈不喜欢吃苹果”,这样孩子会明白妈妈的需要。
李雪告诉这个妈妈:“恨不得把整个商场都搬回来的其实是你内心匮乏爱的小孩,不是真实的孩子。不信你放开限制试一试!”
规则和界限都是在人和人之间产生的,在人和桌子之间是产生不了的。如果妈妈是这种阉割自己感受的人,那么孩子怎么能形成界限感,又怎么懂得尊重别人呢?
每当李雪提出要给孩子充分的爱时,家长们总会表现得很担忧:“我们不是不爱孩子,就怕溺爱孩子,他们会变得自私任性,无法无天!”
在孩子心里,妈妈一会儿是桌子,一会儿是刺猬,他不知道正常的情感在哪里,不知道看见别人伤心要安慰一下,不知道动了别人的东西,要跟别人先说一声……
“溺爱”,不是因为父母爱得太多,而是因为爱得不够。“溺爱”孩子的父母不是在爱眼前的孩子,而是爱自己内在投射的小孩。
李雪说,她想告诉天下的父母:孩子,无需教育,教育的本质是父母的自我修行。父母是孩子所有问题的根源,而爱和自由是唯一的答案。
李雪之所以一再强调父母要给孩子充分的爱,要从一件事情说起。大概是2011年,《美国妈妈带孩子的17个绝招》在网上疯狂流传,被很多“80后”妈妈奉为育儿圣经。
推广开来,他就会觉得,别人都是没有需要的,只有自己有需要。因为妈妈不会清晰地表达,很多孩子没有物权的观念,甚至认为别人没有感受。
久而久之,在孩子心里,妈妈不是一个有欲望、感受、需要、喜好的“人”,而是一个物体,就像一张桌子。
当全能自恋感遭到严重毁坏时,孩子的心理发育水平会卡在这个时期。比如有的孩子看见什么东西必须马上买,一点不如意就歇斯底里甚至殴打父母,这样的孩子通常被我们解释成父母太溺爱孩子,把孩子宠成这样。
其实,孩子只需要几毛钱一张的贴纸,但妈妈就是不给他买,因为妈妈认为他不“需要”贴纸。所以,这个看上去拥有很多爱的孩子,实际上非常缺乏爱。
以上这篇文章来自“好妈好爸好孩子”公众号,关注后可阅读更多精彩内容。此公号由全国妇联家庭和儿童工作部主办,婚姻与家庭杂志社协办。
这个妈妈半信半疑地照着做了。最开始,孩子一进入商场,不知道选哪个。可是后来,她只选了一两样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和零食就出来了。孩子其实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更极端的是母婴依恋极度破裂,甚至建立的是施受虐的母婴关系,这就是变态杀人狂、精神分裂症、反社会人格的温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