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塌包子还有一个传说,民国年间,爱国将领范筑先来沂水任县长,一次去乡间私访,中午饿极,来到一老农家中,老农无以招待,就让老伴摘来嫩角瓜为县长烙了塌包子,将军欣然食之,竟连吃十余个而不觉饱,大为赞叹。此后,凡有贵宾来县内,将军必以塌包子相待。
再说包子皮。用擀面杖擀一个巴掌大的圆形面皮,取适量馅料,集中放于面皮的一半边,摊匀,然后将面皮对折成半圆形,拿一只碗沿着半圆面皮的外缘均匀切割一圈,一个形似豆荚的塌包子就成型了。
直到今天,沂水还有用塌包子招待客人的习惯,没吃过塌包子的人第一次吃的时候都会被这种“奇怪”的包子吸引,记住它的味道。
如果到沂水做客,常常会吃到一种美食,名叫塌包子,名字是不是有点别扭?这是沂蒙人爱吃的塌食的一种,名字别扭味道可以点都不差。
接下来,在备好的食材中加入油、盐、酱油、花椒粉搅匀调成馅,将馅料均匀地摊在面皮一侧,然后把另一侧面皮对折过来,形成一个漂亮的半圆形,再将边缘捏紧,就可以放在平底锅上烙了。
塌食,是流行于沂蒙山区的特色小吃,以沂水塌包子最为有名。塌,原意是倒下或者下陷。而塌食中的“塌”作为烹制美食的一种方法,可以解释为用平底锅或者鏊子以文火煎烙,慢慢吸收包子里的水分,使之变熟。
塌包子的做法相对简单。先说包子馅,多以未成熟的角瓜、韭菜、荠菜为宜,当然,可以根据自己口味适当调节。
沂蒙山区的人们喜欢吃塌食,主要有塌包和塌煎饼两种。塌食中的“塌”字可以理解为通过加热适当收干包子或煎饼内菜馅水分的一种烹调方法。
预先准备了各种新鲜的食材,有角瓜丝、韭菜末、肉丝,还有几片用来提味的薄荷叶。准备好材料后,将面粉和清水和匀,揉成细长条,然后切成小块,擀成手掌般大小的面皮。
角瓜不剁,切成细丝,丝细如发,放盐水中沥其水、攥干;韭菜,切碎即可;荠菜需要放入开水中烫一遍,剁细。蔬菜备齐,放入器皿中,加入油、盐、薄荷叶以及鲜嫩的花椒叶,搅拌均匀即可。
最后的环节是“塌”。把平底锅或者鏊子烧热,将完整的塌包子放到上面以文火加热,在一面烙熟之后,反过来,烙另一面,来回翻两三次,待塌包子的肚子渐渐鼓起,油从边隙处微渗,听见吱吱作响,香味扑鼻而来,黄灿灿的塌包子就可以出锅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