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书法册》中的艺术志趣与家国情怀

[复制链接]
查看: 181|回复: 2
发表于 2019-3-2 10:4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笔法以行书为主,自然地杂以些许草字和许多符号性的草书省略笔法,使全篇流畅而丰美,字的大小、长短、走向、避让均会令人如欣赏旋律婉转的音乐一般,可以细品其中的铿锵之声。
  整幅作品将字分布在四行之中,突出“战”与“邦”两字,构图十分丰富且具匠心。第一行为三字,第二行、第三行各为两字,但聚散有所区别;最后以“邦”字粗重拉长的竖画占据一整行。
  “庄敬日强”语出《淮南子》,取碑体楷书,运用方笔,传达出刚正不阿、自强不息的意志。
  左下角的悲鸿签名和朱文印章“鸿爪”实现了构图布局的平衡,酣畅淋漓,气势逼人。
  20世纪90年代,徐悲鸿纪念馆得到了北京市给予的少额收藏费,在拍卖场上收购了一册徐悲鸿的书法作品,共计10幅。这套难得一见的书法册,为我们了解徐悲鸿的书法面貌,以及书法在他生活中的地位及重要作品,提供了一条清晰且不失趣味的线索。

  除了对国家命运的忧思,这套书法册中还收录了一些古哲名言,徐悲鸿以古典端庄的字体书写。
  “明耻教战,多难兴邦”一幅用笔粗重,雄浑之极,字与字的间距很小,可谓激情振荡、一气呵成,给人以奔放饱满之感。


  “鸣鸾紫闼,濯缨沧浪”,以古朴雄强之书体传达雷霆万钧之力。这其实也是徐悲鸿公对艺术境界、艺术理想的概括与总结。

  “微言既畅,万累都亡”,运用的正是他所喜好的《姚伯多造像碑》字形、笔画走向的细致变化特点。
  “只因耽水似浮鸥,未与寒梅共一邱。直拟冰清清到骨,清心清韵益清愁。”这是徐悲鸿在新加坡所作的赞美水仙的诗。他运用强烈的比兴、自况,抒发对于高尚品德的赞赏。与一般常见歌颂寒梅之诗不同,他用“直拟冰清清到骨”之句,以清心、清韵、清愁抒发此时的心境,达到情感表达的最高点。
  字与字之间的空白,右上角和右下角的空白以及第二段文字上下的空白组合成富于变化而又巧妙和谐的疏密关系,观者可以从中细细体会“计白当黑”的美学追求。


  当然,从作者对艺术创作的认真态度、对尽善尽美的渴求和对朋友所托之事不遗余力、成人之美的真诚中,我们还可以在更高的精神层面去进行思考并得到启迪。
  如“微”字的偏旁写法,“畅”“累”“都”的结构安排,均达到了独出心裁、相得益彰的效果,令观者感到赏心悦目,韵味无穷。
  此册中,还可以看到徐悲鸿在作画之余,以观赏临摹自己喜爱的碑帖为最大的乐趣。如以《怀仁圣教序》和《十七帖》的片断或字体来展现出对“二王”帖学的喜爱和多年反复的研习。

  提起徐悲鸿,人们的第一印象是他在绘画和美术教育等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殊不知他一生酷爱书法,从少时随父学习《四书》《五经》以及诗书画印,对书法的研习、欣赏、创作、收藏更是持续终身。



  从这套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徐悲鸿的多种书体面貌,他根据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时间、空间、氛围,来决定使用何种书体以达到适合的视觉效果,从而使书法的表现力达到极致。
  从内容上看,这套书法册里的内容十分丰富,国破家亡之时的忧心愤慨见诸笔端。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稳重端庄。每行四字,通过字的大小,笔画的粗细,打破布局的严谨平淡。作者以一半的篇幅用于题款,长短高低不同的三段式的安排,令人想到在中国绘画中间巧妙的留白。
  他有每晚入睡之前躺在床上观赏碑帖的习惯,及至一九五三年九月二十六日去世之时,床头桌上还放着他十分珍爱的《爨宝子碑》。

  徐悲鸿曾用“拔山盖世之气”一句评价《张猛龙碑集联》,在此用它来形容这充满希望的四个字,也是十分贴切的。
  他对帖学的收藏、欣赏、喜爱远胜于一般书家,在对“二王”研习上所下的功夫和对摩崖刻石相比,并无区别。
  这套书法册是写在一个白报纸本子上的,是徐悲鸿在新加坡举行画展时依友人所托为抗战筹款而作。当时书画材料极其短缺,徐悲鸿舍不得丢掉画画裁下的纸条、纸边,半个巴掌大的纸片,甚至更小的纸边他都用来写写画画。这些“小作品”也成为他的好友们收藏的对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lzt
发表于 2019-3-2 10:4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就好比社区的明灯,楼主就好比社区的方向,楼主就好比社区的栋梁。有楼主在,社区的明天必将更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4-30 23:43:5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帖子构思新颖,题材独具匠心,段落清晰,情节诡异,跌宕起伏,主线分明,引人入胜,平淡中显示出不凡的文学功底,可谓是字字珠玑,句句经典,是我辈应当学习之典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选推荐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