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让故事就是故事,即使是有疑问,也请让孩子来提,这不仅仅是角色转换,更重要的是心态的不同,证明孩子对故事有了自己的理解,希望透过故事了解更多的信息。
没有两个家庭的共读环境是一样的,感觉舒服是最重要的。此外,我们不一定每天呆在家里,会有外出旅行等机会,因此相对于家中的客观环境外,亲子共读的姿势环境更为重要,或抱、或靠、或搂、或并肩趴,这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习惯,慢慢地,孩子会有一种条件反射,拿到书,摆好姿势,在舒服的环境中,感受亲子阅读的快乐。
要想让一本精品图画书价值无限大,除了对绘本的结构要了如指掌,同时要对故事情节和细节大加挖掘,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希望父母在讲故事前要做好充分预习的原因。不要把图画书仅仅当成孩子的书,那是一本本世界级大师的心血之作,即便是成人,也会从中受益良多。
爱护书籍是亲子共读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步骤,爱书才会更加珍惜书。对于图画书来说,我一直都觉得那不仅仅是书,也是一种珍藏品,因此除了少量的借阅之外,更多的是购买回家,丰富孩子的书柜,让她成为小主人。
经常在妈妈群为大家推荐绘本,虽然看上去不过是一本书,但对于我来说,却深感责任重大,因为每一本绘本都可能对一个孩子,或者很多孩子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我希望自己所做的事情都充满正能量,直到有一件事情的发生,让我意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作者与父亲长达3218天的亲子共读“连胜”计划,是不是给了我们更多的鼓励与勇气?
如同睡觉一定会找床一样,做任何事都要有自己习惯的环境,亲子共读也是一样,在我们做的一些亲子阅读活动过程中,会发现一种现象,通过家长和孩子的表现,很大程度上能够了解各家亲子共读的习惯。
每次阅读完,我都会让女儿小心翼翼地将书放回原处,所以至今,我们家的图画书都还很新,而且摆放整齐,特别是套书,都会在一起,不分家。这样的习惯会让孩子学会珍惜所有有意义的事物,每当她到图书馆看到破破的图画书,都心存惋惜,这也是一种可贵的心态吧!
彭懿老师说过,封面是图画书的脸。好的封面,是一本图画书的灵魂,除了吸引我们的好奇心,帮助我们推测故事,封面还可以把这本书的创作者和出版者介绍给我们,一定要读给孩子听,让他们知道是怎样优秀的出版社和作者奉献了如此好的作品,这也是一种尊重。
“时间到了,要看书了!”这句话会给孩子什么感觉?如同“上课铃响了,快坐好!”一般,一旦多了规矩限制,就有了一种要完成任务的感觉。
然而,亲子共读并不是一种任务,而是自然而然的生活快乐,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本读书记录册,等待父母的引导阅读,去写就自己的感悟与记忆。
图画书不只是图画在讲故事,文字也讲故事,只有二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你不仅仅收获的是一个故事,甚至是两个、三个!
而且有些疑问并不是当下可以解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的成长,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女儿在时隔3年后再次看《蚯蚓的日记》时,惊喜地跑过来对我说:“妈妈你看,明明说蚯蚓不用看牙医,因为他没有牙齿,但它一笑明明有牙齿啊!是不是画错了?”
那么,如何引导孩子阅读,才能让亲子共读的过程更有意义呢?轻松的氛围中,一定会有一些隐藏的小步骤,带着些许“引诱”,引领孩子慢慢走进阅读的美好世界。
当然!我和女儿是这样做的,每天读3本绘本,时长约半小时,根据故事长短略有不同。每一天我都会根据孩子的成长特点选择一个新故事,而另外2本则由女儿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这样3年下来,每天都有新故事,不知不觉中,真的实现了,不妨试试看吧!
不要放弃图画书的每一页,特别是蝴蝶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前后环衬,我在给女儿讲《隧道》这本图画书的时候,她自己发现了前后环衬的小秘密,惊喜得不得了,于是,我又趁机和她一起回顾了一下兄妹俩从关系冷冰到融洽的过程,整个故事显得更加完整了。
很多妈妈问我:“为什么听你讲故事的时候感觉不单单是故事,还有一些‘套路’在里面?”其实所谓“套路”,其实很简单,我会将很多父母忽略的封面、封底、蝴蝶页,甚至是图画中的细微末节都给孩子挖出来,而这些“套路”往往是作者的点睛之笔,甚至比故事本身更会让孩子惊喜不已。
亲子共读的时候充满着自由、轻松、快乐和珍惜,这不仅仅是听一个故事那么简单,其中的幸福感和教育意义只有线步骤的家庭,才会深有体会。好习惯是一种财富,也是一种美德,每个孩子都值得拥有。
一位孤独但骄傲到极致的单身父亲,一向不善于表达——甚至不愿克服自己的羞涩和骄傲给出一个温暖的拥抱,却对9岁的女儿做出一个“每晚都为你朗读”的承诺,于是从女儿9岁至18岁的9年间,这位父亲与女儿一天都不曾间断地进行了一场马拉松式的亲子共读——由父亲为女儿朗读图书,他们坚持了整整3218天。朗读生活赋予女儿超越同龄人的生命的丰富,帮助她度过了没有母亲陪伴的青春期,让她成长为强大、自信和快乐的人,拥有丰厚而自足的精神世界。
这里,我主要提出的是每天阅读的小流程。2015年开始,我们提出了“千日千绘”的阅读理念,顾名思义,3年的时间接触千本绘本,这可能吗?
曾经有妈妈向我抱怨:“每次我讲完故事,问她问题,她都木木地看着我,难道没听懂吗?”我反问她:“如果你读完一本书,我让你讲讲中心思想,你愿意吗?”
比如有的孩子拿到书之后,拉着父母走到小角落里,靠坐在一起阅读;有的孩子会选择舒适的椅子,自然地坐在父母腿上阅读;有的孩子则直接和父母趴在地垫上,头挨头阅读起来……
以提问为目的的亲子共读,最终一定会变成鸡肋,因为这个过程不再单纯,每当阅读开始,孩子也许心里就在打鼓,不知道妈妈什么时候会提问,这种压力相信每个上过学的人都会有。
佩特•哈群斯的《母鸡萝丝去散步》就是其中的典范,对于只会讲文字故事的父母来说,这是一个极具挑战的故事,会让孩子感觉索然无味。但当你发挥出自己强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本经典作品将散发出远超过44个字的魅力。这本书我曾经给二年级的小朋友讲过,目的是什么呢?让他们充当小导演,续写母鸡和狐狸的故事,当你看到狐狸最后变成母鸡保镖的结局时,一定会大笑不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