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筹各类社会资源,优化社会实践平台。着眼利用社会资源拓展青少年课外活动空间,把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市、县两级建设9处总面积达1550亩、设施齐全、特色鲜明的创新实践基地。组建了潍坊市诺贝尔少年科学院,开展5大类、210多种综合实践活动,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成长需求。现在每年有10万学生在基地接受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全国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先后两次推介潍坊实践基地工作经验。依托农村中小学,建成 “乡村学校少年宫”1001所,实现对农村学校全面覆盖。先后命名挂牌“亲子共成长”教育实践基地、青少年课外素质教育基地340余处,全部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文明办、教育、旅游等部门联合部署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活动,组织青少年走出校园、走入社会。实施“千名名家进校园工程”,把民间知名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潍坊百名文化名人、道德模范、劳模、企业家等请进校园,通过专题讲座、社团指导、技艺传授等多种形式,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教育引导学生。大力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加强面向未成年人的公益广告刊播,营造全社会关心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浓厚氛围。
开展系列活动,丰富实现形式。近年来,市文明办、市教育局等部门相继联合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我说我的家风家训故事”“爱家”等系列主题教育实践,和“新时代好少年”“践行家风家训好少年”“中小学生书香之家”等评选学习活动,发动广大青少年广泛参与,通过案例宣讲、故事展播、媒体报道等方式广泛宣传,让广大青少年在活动受到激励、陶冶和锻炼,引导他们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市妇联组织开展“全市最美家庭好家风家训故事巡讲暨母亲素质提升工程家庭教育大讲堂”系列活动,邀请知名家庭教育专家、齐鲁最美家庭、潍坊市最美家庭代表深入潍坊市17个县市区、市属开发区讲述最美家庭故事,将先进思想和科学理论送教到家,线万人次。
发挥家长作用。在全市所有中小学全部建立班级、年级和校级三级家长委员会,注册成立潍坊市中小学家长联合会,积极引导家长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参与者、支持者、监督者和评价者,共同营造良好的家校育人环境,形成了助推孩子健康成长的合力。组建了15万名社会各界关心家庭教育的人士组成的家庭教育社工志愿者队伍,鼓励和支持他们参与到“亲子共成长”工程中来。广大学生家长的积极参与,为深入实施“亲子共成长”工程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搭建网络服务平台。着眼满足群众教育需求、传播现代教育理念,依托山东省泰山教育创新研究院,自主研发了全国首个家庭教育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幸福路——中国家长移动学校”。该平台荣获世界移动互联网大会“2018年度最佳教育类APP”,主创人员荣膺中国首届5G+大数据峰会创新中国榜样人物奖。通过建立“幸福路——中国家长移动学校”,盘活了各类宣传阵地和资源平台,利用“两微一端”创新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利用大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深入开展数据调研与分析工作,开展家庭教育需求调研、教育满意度测评、综合素质评价调研以及家庭文明建设各类具体问题调研等,收集学生家长最精确的意见表达,听取群众最迫切的实际需求。将群众需求可视化呈现,以家庭、学生、学校班级的精准匹配确保调研数据精确和需求真实准确,并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开展内容创作与理论传播、实践引领工作。通过网络平台积极传播优秀教育资源,实现线上线下互通互动。目前,平台已上传音视频课程近2000节,课程评分平均超过98分。日访问量达400万次,日活跃用户超过30万人;已开展线余次,单次测评参与人数最高达30万人。
建立专业队伍。专业队伍是开展工作的主要依托。注重专兼结合、梯次组合,重点建立健全了七支队伍:一是建立了由16名家庭教育专职和兼职教研员组成的教研团队,负责全市家庭教育教研工作;二是组建了26名家庭教育骨干教师组成的“亲子共成长”专家团,全程参与本地家长课程的研发;三是建立了110名中小学优秀教师组成的“亲子共成长”讲师团,负责专题讲座、教师培训等任务;四是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队伍;五是全市各中小学各设一名的家庭教育工作总协调员队伍;六是遍布各级各类学校的4287名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的教师组成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七是建立了由2.5万名学校班主任为主体的家长学校教师队伍,作为家长课程实施的主力军。
从机制融合、资源整合入手,着力提高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水平,有效发挥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主体作用。
开展家长全员培训,完善家长提升平台。着眼提高家长家庭教育水平,制定《潍坊市家长课程标准》,研发建立普及性、针对性、社会化三大类课程体系,开展家长全员培训,充分发挥课堂普及家庭教育知识阵地作用。普及性课程以家庭教育基础知识为重点,以“百万父母进学堂,重新学习做家长”为目标,在全市各中小学开设普及性家长课程,让每名家长每年接受不少4次8课时的家庭教育基本知识学习。针对性课程关注各类学生家长的不同需求,为衔接学段、农村地区等不同群体提供最适合的教育内容。社会化课程提供全方位常态化课程与指导服务。依托全市中小学建立1200余所家长学校,定期开展教育培训,基本实现了家庭教育课程对0-18岁未成年人家庭全覆盖、线上线下全覆盖、城镇乡村全覆盖。在市、县、校三级组织举办“父母大讲堂”教育惠民公益讲座,市、县两级每月一期,目前已举办700余期。为解决农村家庭教育的薄弱环节,自2007年开始,每两年举行一次“家庭教育乡村行”,邀请家庭教育专家,走进农村,提供面对面服务,目前已举行六届,举办报告会930余场,惠及家长200余万人次。
潍坊市以实施“亲子共成长”工程为切入点,探索搭建新时代文明实践教育服务平台,完善现代家庭教育服务体系,初步实现机制融合、资源整合,有力地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提升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水平。多次被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宣传报道,3月14日被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首页《推荐》栏目以“山东省潍坊市亲子共成长工程实施近二十年助力家庭教育”为题宣传推介。
强化组织推动。在全市建立起市文明委统一领导,宣传、教育、文化、文化执法、公安、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和单位齐抓共管、分工协作、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推进实施“亲子共成长”工程。持续开展校园周边环境秩序、交通安全、食品药品安全和社会文化环境四大集中治理行动。立足重点突破家庭教育,不断加强组织机构建设,2007年组建了潍坊市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负责家庭教育工作的推进;2009年,在市文明办设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科,牵头协调有关工作任务落实;2011年,成立编制10人的潍坊市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研究中心,负责统筹全市家庭教育研究指导工作;2015年,专门成立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2016年,将家庭教育工作作为市长工程,在各中小学全面建立家庭教育总协调员制度,强化学校家庭教育工作组织体系。各县市区成立相应机构,建立相应的组织体系,形成了全市自上而下的完整组织领导体系和事业发展推动机制。
从理顺机制入手,实施“亲子共成长”工程,健全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未成年人教育网络,统筹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各项工作。在发挥学校主阵地的基础上,着重向家庭和社会延伸,重点建好用好3个平台。
开发专门课程,服务家庭需求。组织专家研发了国内首套按年龄、分年级、成体系的家长课程图书《牵手两代》,2018年修订完成的第五版入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的最新研究成果。组织研发线余节,编写的《亲子共成长——潍坊市家庭教育系列丛书》获山东省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优秀图书奖。编写《亲子共成长公益读本》《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向家长免费赠阅。为帮助起始年级的学生家长与学校教育协调一致,2014年起,潍坊市启动研发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起始年级“四个一”家长课程,由知名专家授课,制作成视频,免费配发到中小学和幼儿园。在开学前后一个月内组织实施,实现了“学生未入校、家长先开学”的目的。2018年8月,陈一筠教授领衔主讲的“家长开学第一课”走进寿光市,单场报告1个月内线万人。
关爱特殊学生群体,不让一名孩子掉队。健全特殊学生群体关爱机制,进一步优化关爱环境。重点关注家庭贫困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单亲及父母双亡家庭学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儿童、随班就读残疾儿童、家庭条件特别优越学生和学习成绩特别优秀学生等八类学生的成长,建立专门档案,进行跟踪研究。对学生实施亲情化管理,在全市推行“学生成长导师制”,对学生进行思想上引导、学业上辅导、心理上疏导、生活上指导,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健康成长。潍坊中小学生成长导航站为中小学生群体及家长提供了现场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公益心理咨询服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