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笔笔法是一画书写结束时将笔锋提离纸面的方法。其目的是重新将铺展的笔毫聚拢成尖锥状,以便下一笔的书写。具体做法是提行,利用墨液表面张力和大气压将笔毫聚合一起。因此收笔也称提收。
用衄。用衄是锋面选取完成后,发笔前的整理工作。方法是横向振动笔锋。目的有调整心点、调整锋向、调整毫宽。书学上有所谓“蓄势”,指的就是这一过程。
书法写得好不好看,最关键的就是如何用笔。如果掌握好用笔的发力点,善于处理笔锋转向的问题,不怕写不好书法。
使转技法是转换笔锋锋面的技法。使转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在发笔处完成使转,运行时平拖直过,此为唐法;另一种是将使转过程拉长,甚至贯穿行笔全程,此为晋法。
用逆。落笔之先,先以锋端按落笔方向相反的方向划行少许到所需位置按下。其作用只是保证落笔的位置准确和毫铺,与“藏其气”、“筋力内含”这些莫须有的玄话无关。
笔锋体积缩小了,笔心的位置一定会发生变化。笔心是主骨的,笔心的位置决定骨的位置,在转向时是要求前后两笔的骨必须在转向处相连接。一但错位,便有皮连骨断的感觉。
二者效果是不同的:内擫笔意流动且近圆,外拓笔意爽利而近方。锋面转换的角度我们用肉眼是观察不出的。书写中全凭手的感觉。当毫铺时,我们总会感觉锋下有一道刀刃般的折痕,我们称为锋刃。锋刃角度的变化我们会感知得非常清楚,感知锋面的转换是通过感知锋刃的角度变化来实现的。二者的变化是对应的。
除基本技法外尚有辅助笔法。辅助笔法不算真正用笔技法,只是为更好地实现用笔目的一种辅助手段。基本上有用逆和用衄。
因此笔锋转向后,需要重新调整笔心位置,使之与原心绝对重合。这件工作目力不能及,全凭感觉,非经久演习不能把握。这是用笔之难的所在之一。
用笔基本技法是书写中处理笔锋转向时的技术措施。用笔的基本技法总的来说只有三法:藏锋法、使转法、和收笔法。
二法中以内擫为难,欲要拉长转体过程,摇锋落纸后须使笔锋与笔身有些许扭角,以产生一定扭力,在行笔过程中利用这个扭力的释放,使笔锋自然转动,产生流转韵律,效果极为生动。
调整的方法有两种:移心法。移心法在提笔缩锋时先顾及笔锋的体积,缩准后再移动笔锋将心点调至所需的位置上去。此法适用于初学。
使转中锋面的转换有二法,即内擫(yè)和外拓。以锋端着纸,逆时针方向摇搅笔锋,以选择合适的锋面着纸的技法,为内擫;如果顺时针方向摇笔选择锋面,则为外拓。
简册格练字课堂是武汉创新好未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倾力打造的以“服务青少年儿童及初中级书法爱好者,以坚定文化自信,推广普及书法教育,提高全民书写水平,培养书法新秀”为宗旨的专业书法(练字)推广培训机构。简册格练字课堂创立伊始,便明确了自己的使命与担当。继承与弘扬中华名族优秀文化,对民族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帮助儿童个体的幸福成长。通过课堂教育、文化氛围,以及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们理解和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让中国民族文化的精神在一代代人身上发扬光大。
藏锋是用笔的基本技法之一,基本原理是通过提笔来缩小笔锋的体积。但这并不是藏锋技法的全部。
提收也有两种情形:一是于画内提收,画外不见痕迹。此为藏锋收笔。二是于画外提收,即笔锋突破画界,外见形迹,此为出锋收笔。凡画之末端出锐尖者皆为出锋收笔,如悬针竖。
抽锋法。抽锋法是先顾及心点位置,确定后再将笔锋缩小到合适的大小的方法。这个方法酷似从剑鞘中抽出宝剑的动作,剑鞘的口部边缘好比心点位置,鞘内宝剑部分好比缩后的笔锋。抽锋法是移心法的简化,特点是迅捷。但需要在移心法熟练的基础上学习。
《祭侄稿》、《苕溪诗帖》正是因精于用笔,故被尊为经典;唐人写经虽然也能悦目,因疏于用笔故不见经传。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用笔是写字与书法的分水岭,用笔是生活和艺术的分界线。
书法,它与写字的最大不同在于,书法开辟了一处更为广阔的审美领域:笔画的形态美和质量美。这一审美领域的开发使写字发生了质的飞跃——生活升华为艺术,写字转化为书法,这句话可以理解成写字和书法艺术的一大核心区别。
书法比单纯地写字又高了一个层次,书法还讲究用笔技巧,特别是用笔的发力点。用笔一直是古今书人最为关注的事情。那么,书法有哪些比较实用的用笔方法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