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幅国画佳作汇聚中国画院今起走近“火红的年代”

[复制链接]
查看: 150|回复: 0
发表于 2019-5-14 17:24: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中国成立后,集中出现了一大批以新中国蓬勃建设风貌为主题的美术作品,家喻户晓的艺术家们都留下过相关经典之作,他们从山水、花鸟、人物等中国传统笔墨转化,探索了展现人民劳动、时代新风、农耕劳作等场面的艺术新路径。此次展览就汇集了不少,如程十发《歌唱祖国的春天》、吴湖帆《庆祝我国原子弹爆炸成功》、林风眠《轧钢》、谢之光《万吨水压机》、丰子恺《饮水思源》、刘旦宅《披着霞珠迎朝阳》、来楚生《收菜籽》。这些作品纪录下了上海发生过的变迁,凝结着这座城市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创作于1957年的《解放上海》手卷将首次与观众见面,由八幅作品装裱成一张长卷。吴湖帆、林风眠、陆俨少、郑慕康、周錬霞、吴青霞、来楚生、唐云、丰子恺、程十发、刘旦宅、贺天健、江寒汀、朱屺瞻等名家半个多世纪以前的创作集结亮相。
  许多作品曾经在中华艺术宫开馆等重要庆典场合露面过,但是名家的画面常看常新,散发出真挚的创作激情和恒久的艺术魅力,感受到画家们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所面临的时代精神,以及笔墨语言、创作方法等多方面的审美转换。上海中国画院院长施大畏表示,通过这样一个展览,相信今天的人们能够从老艺术家的创作实践中感悟到一些真谛。艺术离不开生活,艺术离不开思想的感动,艺术离不开勇敢的探索,这些都是现在放在我们每个艺术家面前很好的思考课题。共和国走过70年,有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了,需要今天的艺术家对这些故事进行梳理,用今天的眼光去把这些故事、人物表达出来。这应该是今天艺术家承载的历史使命。施大畏说:“那么又该如何表达呢?我认为这需要艺术家找到责任心与热爱,懂得怎样饱含热情地去表达。”(新民晚报记者 乐梦融)
  今天,“火红的年代——庆祝上海解放70周年艺术特展”于上海中国画院拉开帷幕。创作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40余幅名家国画佳作汇聚一堂。这些精彩纷呈的画作,将观众的视线拉回解放上海峥嵘岁月,投向建设新中国的火红年代。


  1957年时值上海中国画院筹备阶段,当时已完成画师聘任,开始了有组织的现实主义创作,著名画家杨正新在展览现场告诉记者,画家们在当时有了组织编制,每月80元工资享受高级知识分子的待遇,结束了卖画为生颠沛流离的窘迫日子,可以说是欢欣鼓舞。笔下描绘的画面凝聚着画家们朴素、真挚的情感,画出了翻身做主人的自豪感,满溢着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感恩心情。受聘画师这批以上海解放为主题的作品,便是画院最早组织的创作之一。

  展厅最内侧,尘封半个多世纪的《解放上海》国画手卷进入公众视野。这一手卷以八幅连环画组图的方式合裱于一张长卷,生动地再现了1949年4月至5月间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的历史事件。八幅作品除《扫雷》为汤义方、郑慕康、朱梅邨合作外,其余均是每人独立创作一幅。分别为:汤义方《组织起来》、朱梅邨《反驻军》、郑慕康《送军情》、周鍊霞《引路》、吴青霞《攻掉敌人最后碉堡》、潘志云《刘行战斗》、董天野《军民一家抢救生产》。参与这组《解放上海》作品创作的画家是上海中国画院的第一批画师,创作时,他们的平均年龄约50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选推荐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