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文明是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家庭教育是优化家庭环境、培育良好家风的有效途径。发挥好妇女在家庭中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办好“人生第一所学校”,是全市各级妇联的一项重要使命。今年以来,市妇联深入贯彻落实《中共烟台市委关于加强新时代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意见》和全市关心下一代工作会议精神,明确妇联“立足家庭,引导家长做合格父母,教育好下一代”的工作职责,立足家庭需求,将家庭教育作为深入推进母亲素质提升工程的有力抓手,坚持家风指引、知识传播、服务创新,帮助更多家长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讲好“孩子人生的第一课”。
“妈妈,看我堆的积木!”“奶奶,我想看看这本图画书……”近日,记者走到芝罘区东花园社区妇女儿童家园的“绿房子”门前,就听见屋内一片欢声笑语。打开门,小朋友们正在家长的陪伴下进行各种有趣的亲子互动,歌声与笑声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在一旁进行教育指导的中国农大烟台研究院心理学和社会工作教研与临床教师林向英告诉记者,“绿房子”是东花园社区专门接待婴幼儿和其父母的特色活动场所,每个周三、周六对外开放,每次接待都有儿童精神分析家、心理工作者或教育者组成的陪伴和指导,为儿童早期心理发展温和助力。随着新时代发展,广大家长对家庭教育方面的渴求度日趋增高。通过广泛开展新时期家教知识的宣传和传播,全市各级妇联力促让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落地生根,进一步提高父母的家庭教育水平,引导广大父母将教育子女与提升自我相结合。眼下,全市建立的5个家庭教育示范基地也积极发挥作用,拓展“家长学校”内涵,探索创建社区、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家庭教育新模式。在位于芝罘新世界、福山万科、蓬莱登州府第社区的家庭教育示范基地,工作人员以“一核多元网格化”工作法深入家庭普及家教知识,满足了80%以上父母对家庭教育的需要,实现了区域内家庭教育工作广覆盖;在烟台职业学院,七星湖家庭智慧教育示范基地,依托以理念培育为主的专家团队、以成功家庭智慧教育经验分享为主的家长团队、以成长个案交流为主的大学生团队等三支队伍设计个性化培训课程和主题活动,形成“学校育、家庭育、社会育和自我育”四育一体模式;在烟台爱华国学馆挂牌成立的莱山区家庭教育示范基地,编印家长教育学习手册5000本,规范“一季度一主题,一月一活动”制度,开展了亲子活动、公益讲座、国学课堂等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
“家风建设,看似无心插柳,实则水到渠成。我们着重在家教工作‘单一化’上破题,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将中华民族家庭美德传递给广大家庭、整个社会,教育引导家长不仅注重学习育子‘绝招’,而更加注重家风建设。”谈到家风建设,市妇联副主席杜光坤表示。一场场家风家训传承活动,在全市掀起崇尚好家风、践行家庭美德的新热潮。记者了解到,市妇联与市文明办、市文联联合,通过在全市开展家风家训歌谣征集活动,使家庭成员在耳濡目染中滋润心灵、塑造人格、陶冶性情、升华思想,共收到省内外作品285篇;组织文联作家、诗联家协会成员赴莱州、招远、龙口、栖霞、福山等县市区进行歌谣创作采风,实地观摩美丽乡村、名人故居、文化遗址、妇女儿童家园,与全国“最美家庭”、基层妇女群众面对面交流,深刻挖掘潜藏于乡间民间的优秀家庭文化,创作弘扬时代精神、独具烟台气质的优秀作品。通过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爱家爱国、向上向善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正在港城蔚然成风。“广大家庭更习惯从身边找到参照系,继而口口相传、竞相效仿,成为展示风采、接受教育、提升素养的过程。”杜光坤表示。目前,全市评树“最美家庭”200户,并先后举办省、市两级“最美家庭”故事巡讲暨“家和万事兴”家教家风主题活动,邀请全国最美家庭、五好文明家庭讲述自己的家庭故事,最大限度地放大“最美家庭”示范效应,让好家风好家训代代相传。“下一步,我们将把家庭文明创建作为深入推进母亲素质提升工程的有力抓手,坚持文明实践、家风指引、家教传播,引导家庭成员树立高尚精神追求,创造美好家庭生活,以好家风支撑起好的社会风气。”杜光坤表示。今年,市妇联将在全市城乡广泛开展“巾帼红·美在我家”主题活动,以环境优美、亲情和美、家风善美为主要内容,动员全市城乡260万家庭积极参与。广泛组织开展体现时代精神、契合家庭需求、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开展美丽庭院创建、烟台美丽人家风采展示活动、推广“美在我家巾帼红”主题歌舞、传唱家风歌曲歌谣。YMG记者钟嘉琳实习生谭誉华摄影报道
2018年,市委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我市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工作体制和主要工作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明确,对市直成员单位以及全市基层关工委组织的相关工作职责提出了具体要求。今年1月14日,市委召开了全市关心下一代工作会议,对全市各级关工委贯彻落实《意见》进行了安排部署。《意见》下发以来,市直成员单位及基层关工委围绕发挥胶东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抓好传承红色基因教育、推动四点半学校建设、加大家长学校建设力度等方面积极作为,加强新时代全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即日起,本报推出《关心下一代》专栏,采访全市上下贯彻落实《意见》的工作进展情况,分享好的经验做法,助力我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再上新台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