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中国画院珍藏着一组创作于1957年的上海解放主题国画,它们被整体装裱成名为《解放上海》的手卷加以保存。《解放上海》手卷每幅高40厘米,宽53厘米。这组作品采用当时颇为流行的国画连环画形式,以对解放上海过程中一些史实的反映,纪念那段艰苦抗争并最终赢得胜利的岁月。图为手卷作品之一由潘志云创作的《刘行战斗》。
此外,吴湖帆、林风眠、陆俨少、来楚生、张聿光、唐云、丰子恺、程十发、贺天健、江寒汀、朱屺瞻、刘旦宅、应野平、张大壮等名家半个多世纪以前展现新中国建设风貌、生活图景的画作也将在此次展览集结。其中既包括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之作,如程十发《歌唱祖国的春天》、吴湖帆《庆祝我国原子弹爆炸成功》、林风眠《轧钢》、谢之光《万吨水压机》、丰子恺《饮水思源》、朱屺瞻《绿化都市》、刘旦宅《披着霞珠迎朝阳》、来楚生《收菜籽》、吴玉梅《女社员》,更特别挖掘并呈现了一批此前鲜为人知却同样值得关注的优秀作品,如谢之光、陆俨少、唐云、方增先合作的《东方的曙光》,唐云、陆一飞、王仲清合作的《崇明围垦第一船》,应野平、乐小英合作的《上海之春组画·爱岗勤学习》。
此次展览最引人关注的,便是尘封半个多世纪的《解放上海》国画手卷首次进入公众视野。这一手卷以八幅连环画组图的方式合裱于一张长卷,生动再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的历史事件。这组作品的创作者郑慕康、董天野、周鍊霞、吴青霞、朱梅邨、汤义方、潘志云,均为赫赫有名的画坛前辈,也是上海中国画院的第一批画师。他们以各自不同的视角共同连缀出一幅生动立体的解放上海图景,一种自豪与感恩之情溢出画面。
上海中国画院院长施大畏告诉记者,从旧社会走到新中国,再到进入上海中国画院,有了自己的尊严,感受到翻身当主人的喜悦和获得生活保障后对生活的向往,这是当时一大批前辈画师最大的感受。他们是在用艺术作品情不自禁表达那个时代,自觉投入到反映祖国建设的创作活动中。这样的现实题材,是老艺术家过去从未接触过的,对每个人都是巨大的挑战。他们最终探索出了一条超越文人画、表达生活的创作实践道路,在中国美术史上书下不朽功绩。
今天,由文汇报社与上海中国画院共同主办的“火红的年代——庆祝上海解放70周年艺术特展”于上海中国画院拉开帷幕。创作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总计40余幅名家国画佳作汇聚一堂,或描绘解放上海峥嵘岁月,或聚焦新中国建设的蓬勃风貌,回眸人们记忆深处的火红年代。其中,近半数作品以往甚少展出,甚至从未露面。展览将持续至6月12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