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一直在寻找一个平衡点,在自己事业发展的同时,尽我所能将公益教育基地越办越好。这两件事是相互独立的,公益就是纯公益,不要跟经营沾上关系。但是我并非企业家,要想让更多的孩子受益,单纯依靠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深知自己肩负的重担,王艳君更加努力和慎重地为教育基地寻找优秀老师,提供优良环境。一方面,在她的积极联络下,不少书法、绘画、摄影、武术等艺术协会的老师应约前来,免费为孩子们提供指导,不少专业教师也主动利用闲暇时间前来无偿授课。
“我喜欢王老师的国学诵读课,现在我能背好多古文和诗词呢!”采访中,参加国学诵读班的白锡浓小朋友骄傲地告诉记者。白锡浓的妈妈李英贤说,儿子今年10月才刚满5周岁,但在公益教育基地上课已经有近一年时间了。“我从朋友那里了解到基地开了传统文化课,感觉挺新鲜,就带着孩子来感受,没想到孩子一下就入迷了。现在孩子经常能把诗词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传统文化的熏陶真的很有必要。”李英贤笑着说,她希望公益教育基地能一直办下去。
每个星期五的18时,5岁的刘梓昂都会在妈妈的陪同下,到镇上的国学公益教育基地诵读班,翻开打印好的“课本”,在王老师的带领下,与十几名小朋友齐声朗诵古文经典。一年...
教育基地每年组织春、夏、秋3期培训班。开办一年多以来,在这里学习过的孩子已经有近500人。看着参加公益教育的学生每期从几十名增加到上百名,甚至一些裕华区、高新区、桥西区的家长也慕名而来,王艳君心中除了欣喜也有担忧,“教育,不是功就是过。如果教得好,可以成就孩子一生,而教得不好,也有可能耽误孩子一生。”
可是王艳君发现,国学公益教育基地开办时间越久规模越大,这条路越不好走,“以前是为场地和老师的问题东奔西走,现在情况虽然好多了,但面临的问题依然很多。”她说,如今公益课教室已近“满员”,寻找更大的场地是必然选择,而这又将不可避免地涉及资金问题,9月份正式开学后,培训学校也要开课,如何调配老师的时间也是大问题。
另一方面,由于文化站条件有限,她不止一次地自掏腰包添置暖炉、桌椅。“仅去年6月开办至年底,补贴到基地的费用就有2万多,”王艳君笑着说,“最大的支持来自于家庭,不管是我拿出钱来贴补基地,还是我为基地奔波忙碌,爱人王庆华都毫无怨言,甚至包揽家里的大小事务,并将两个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这一年来陪伴家人的时间太少了,每次想到这些我都感到愧疚,但一看到学生们和家长们对我肯定的笑脸,又觉得这一切都值得。”
王艳君告诉记者,现在她正在了解国家在公益教育方面的扶持政策,同时也在积极拓展自己的圈子,“公益事业没有尽头,只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才能真正做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