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次,行政管理脱节。据介绍,每场拍卖会都要通过文物部门的鉴别,但文物部门鉴定的不是拍品的真伪,而是拍品中有没有禁止流通的、禁止流失海外的文物。没有政府管理部门直接监督拍品的真伪,对拍卖行的诚信度也没有有效的法律约束,甚至《拍卖法》还明确规定:拍卖人、委托人只要不保证拍品标的的真伪或品质,就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
上百万的血汗钱啊,就换了这张没用的假画!”近日,福州的张先生举着一幅张大千的赝品,向笔者大吐苦水。
“所有人的字画、艺术品都被说成是真的,哪有这么多真的?”樊万春告诫收藏爱好者,进入艺术品市场一定要睁大眼睛,留心拍卖的潜规则。
2005年12月,上海收藏者苏敏罗参加了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的秋季拍卖会,并以230万元的价格拍下一幅吴冠中的油画《池塘》。加上拍卖行收取的佣金,苏敏罗共花了253万元。时隔半年,有拍卖行找到苏敏罗,说吴冠中的画大幅升值,建议她出手。于是苏敏罗拿出了这幅画,却被拍卖行发现作品“有问题”,建议她与翰海交涉。为了确定真伪,苏敏罗找到了吴冠中本人,吴冠中大笔一挥,在画框上写下“此画非我所作,系伪作”。有了这样的权威结论,苏敏罗原以为就能讨回损失。不料她多方奔走索赔,依然是维权无门,甚至在法律诉讼中落败。
为了维权,张先生四处奔走。然而,拍卖行坚称从不保证拍品的真伪,鉴定师不肯为他出证明,张先生又怒又悔,只能惨然放弃。
之所以如此,樊万春说,里面牵涉到很多商业利益,“随便一捅,就是一个马蜂窝”。
第三,缺少权威鉴定。国家虽有一个文物鉴定委员会,但它不可能满足地方上众多的鉴定需求;民间鉴定师则水平参差、道德差异,不同人对同一作品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让每位藏家都去找作者本人鉴定,那就更不可能,何况很多作者早已不在人世。所以说,收藏界缺少一个为市场服务的权威鉴定机构,交易前排除赝品,维护藏品市场的纯洁有序。
首先,拍卖行其实是个皮包公司。他们只需要筹资注册、搞定办公场所、找好专业人员,不需要为拍品买单。举办拍卖会就是给买卖双方搭桥牵线,一旦成交,拍卖行就能坐享抽成。如果一件工艺品以100万元成交,拍卖行从买卖双方各抽10%,转眼就有20万元利润到手。巨大的商业利益趋使下,知而不言甚至有意蒙骗的行为也就屡见不鲜,“我们都跟他们交锋过很多次,没用!”
其实,收藏界的维权之难早已是业内公开的秘密。前几年轰动国内的吴冠中假画案就是最好的例子。
“看到这样的事情,我真的很难过,也很痛心。”书画鉴定专家、福建博物院积翠园常务副馆长樊万春无奈地说。
张先生是个生意人,前几年在朋友带动下开始涉足收藏。去年,他在一次拍卖会上看到这幅张大千的山水图,还附有一份鉴定证书,便当机立断,慷慨解囊。名画到手后,张先生视为至宝,日日把玩不尽。不料前不久,一位颇有名望的鉴定师竟然告诉他,说这是一幅伪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