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借用太上老君的《常清静经》来给你大家解释一下,这样可能容易理解一些。“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名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我下面给大家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意思。
相信聪明的人应该理解了,书法的真境界,是需要磨练和具备心性的。也就是上德。一味追求法度规矩不是不对,而是这样会禁锢你的艺术创新思维,其实就是限制了你的自然书写感。这里的创新并非说的什么所谓的流行书风,抽数之类,跟那个没关系,说的主要就是自然状态的书写。既然是自然状态,那又何来的那么多法度规矩?你想照规矩写,还要自然美,那可能吗?那样想就废了,最后就成了写圣旨的书匠、匠人了,当然,匠人是书法境界的毕竟之路,规矩也要要理解透彻的,因为如果你不理解法度规矩,自然没有办法过度到自然书写。我的意思就是不建议大家一辈子抱着规矩不放。
人一但有了妄动之心,自然不能清静,就更不要提什么入境的书法创作了,所以,清净之心就是一种个人心性的锤炼。要练就清净心,就要摒弃利益和欲望,这个很多人都做不到,并不奇怪,所以,古往今来,能成为总是级别的人物真的是寥寥无几,现代呢,几乎更是没有。
关于书法基础和练习的事情我就不说了,以往的文章都有,大家可以在我自媒体号里去翻阅寻找。
也许吧,书法这类艺术品类,想把它学透,直至形成个人书风,这的确需要天资,没有天资,走这条路是难上加难的。今天,我根据个人见解来说一下,书法艺术的真境界到底在哪里,到底要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才能够慢慢接近所谓的境界。本文观点属于个人观点,大家不喜勿喷。
此段总讲了人能安分守己,善保自性,摒去一切尘障,乐道报德,自然灵性升华,福寿无边,切莫执著一事一物而自困愁城,成为一个不明事理、不能自拔的人。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妄,动。情浮意动,心生所妄。动,乱思,因妄乱了本性。此句言一切众生不得真道的原因,都是被情染意动。妄有所思,思有所惑(惑,感其情而妄动于意)。意动其思而妄生于心。人一但有了妄动之心,自然不能清静,又说妄动即亡。都亡失道性。所以说逐境而感情妄动,不能得到真道。
看标题,就知道这是个宏观的话题,不是有难度,而是非常有难度,毕竟古人积累了上千年的经验,虽然有藏于胸中的技巧和境界,但是,在众多书论中,以文字的表述,确实非常少见。难道是秘法不外传?靠书学天资者自己顿悟?
上德不德,下德执德:德,是道所表现出来的,通于道。经云:道之在我即为德。又云:德者得也。德的体性特征都同于道,道无形无象,含而不露,空虚而无迹象,却无所不有,无所不在,无所不为,无所不成。生育天地,运行日月,长养万物,却不自恃、自彰。这种特征表现在人身上,就叫上德。上德和常德一样,是内在的、实质的、无形的、自然的,而不是外在的、表面的、形式上的东西。因而,无形的道是大道,无形的内在之德是上德。而下德之人,一味追求有为之法,飘流浮于开、情之间,自以为是,无法突破小我而进入无我的高上境界。执著之者,不名道德:执著,指执德、下德。道德,指通变无方,存亡自在,应见即用,能尊能贵,悉皆自然。此句言下德之人,故执诸相,行流涉于有为,是不懂事理,不懂道德的人,不能成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