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蜡烛峰厚层砾岩垂直节理和水平层理在切割下形成石柱,降水溶蚀淋滤了岩石表面的钙质,形成白色形似泪痕的物质,层理间往往有泥质,抗风化能力弱,在石柱中部形成凹槽,增加了石柱的美感和情趣。
广成子,道家人物,曾修道于昆仑山,后觉昆仑仙气有余而灵气不足,又闻女娲造崆峒,便云游到此,修成至道,成为仙人。庄子是道家学派代表,他的记载或许在表示他的思想。是以,崆峒山为道教胜地,崆峒即表示道家的“空洞”之意,也表示这里山多洞穴。
站在高处俯瞰,孤山峰岭,峰丛广布,方山洞穴发育,怪石突兀,山势险峻,丹霞地貌,雄伟奇特,是大面积黄土高原上独有的自然奇观,属我国独有。
药王洞。药王是道教俗神。药王的信仰甚为普遍,在佛、道的寺观和石窟中常见药王洞。各地民俗不同,信奉的药王也不止一个,著名的有春秋时期的扁鹊,唐代的孙思邈等。
从崆峒古镇广成驿站入山,山门牌坊“敕赐崆峒”,指的是贞观二十年(646),唐太宗李世民来陇视察马政,见崆峒山佛事大盛,遂御赐田宅。现崆峒山可以确定的唐代建筑有问道宫、轩辕宫等四处。
终于到了第一处庙宇——弥陀寺。弥陀寺初建失考,明代重建称弥陀寺,民国九年(1920),由道士王城芳等重修葺,由道人入住。
在周秦时期,黄帝登临崆峒山向广成子问道的故事广为流传,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庄子·在宥》,“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崆峒山上,故往见之”。或许是黄帝遇到了执政问题,或许是黄帝也想长生不老,黄帝三次亲往崆峒山问道广成子“至道”之理。
三教洞。始建于明代,是一个呈半圆形的石洞,深约6米,宽约4米,洞内供奉佛祖、太上老君、孔子。此处进门虽小,但里面建筑很多。充分利用地势,高低错落,别样有致。
雷声峰砾岩沿垂直节理裂隙受降水和风化作用,逐渐剥落,形成并列或各自独立的山峰地貌景观。
崆峒山素有八台九宫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处石府洞天。台指平台,崆峒山垂直高度668米,有八处平台;宫院指道、佛寺院,石府洞天指天然石洞及石洞建筑。不过很多寺院和建筑缺乏维缮显得有些破败。
崆峒山位于甘肃平凉市西12公里处,属于六盘山系关山支脉,海拔1500-2234。东连关中,西接陇右,南邻宝鸡,北抵银川,“高岭崆峒,山川险阻,雄视三关,控扼五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其丹霞地质遗迹属我国独有,顶平、身陡、麓缓为基本特征。分布广,连片集中,有北方山势之雄伟,南方景色之秀丽,独具仙、灵、险三绝。崆峒山亦是国家地质公园。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姓公孙,名轩辕;他打败了炎帝,擒杀了蚩尤,被各部落尊为黄帝。他教老百姓做衣冠,造舟车,务桑蚕;定算数,制音律,创算术创造了中华文明。
中台。位于全山中心地带,是通向各景点必经之地和主要便道的交汇处。这里地势平坦,视野开阔,东西南北四台依中台四面展开,形似莲花。
到达朝天门。朝天门始建于明代,门前一侧有四只石山羊,这是因为最初山上修建道路、宫观,光依靠人力运送建材很低效困难,山羊擅长爬坡,便承担了驮送建材的重任,后人为了纪念山羊对崆峒山的贡献,就把它塑在了这里。
随黄帝登崆峒山之后,秦皇汉武“慕黄帝事”、“好神仙”亦慕名登临,关键是,崆峒山离古代都城长安不远,才300多公里。司马迁、王符、杜甫、白居易、赵时春、林则徐、谭嗣同等文人墨客挥笔点赞,再混搭上崆峒武术流派,遂为“天下道教第一山”。
棋盘岭、上天梯。棋盘岭又称铁棋坪,因广成子和赤松子在此对弈而得名。上天梯源于宗教通天之意。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由崆峒山的开山祖师仁智禅师主持开凿。经修缮现台阶总数378级,“一步仅一寸,天门攀铁柱;自向此间行,才得上天路”。这也是登临皇城的唯一通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