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质疑成语是畅想还是瞎想?

[复制链接]
查看: 136|回复: 4
发表于 2020-2-1 17:42: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年来,类似小黄同学这样的“质疑”,每每都会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例如,福州一名小学生提出,课文《后羿射日》存在“错误”,既然太阳把河水都晒干了,后面怎么又说后羿“蹚过九十九条大河”?这个问题一经提出便引起了人们的热烈讨论。人民教育出版社不得不做出回应:“蹚”字确实用得不是很恰当,再版时,编写组会联系上下文对文章进行修改。然而,质疑鹬蚌相争的小黄同学显然就没有那么“幸运”了。虽然此事也引来当地教材编写部门的重视,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基础教育分社表示,鹬蚌相争的古文出处就是这么记载的,没必要更改教材。
  华龙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最佳浏览环境:分辨率1024*768以上,浏览器版本IE8以上)
  杨浦区教育学院高中语文教研员王玮表示,成语具有传承性和稳定性,对成语的理解也是约定俗成的。小黄同学对“鹬蚌相争”质疑的个案也提醒语文教师们,既要坚守成语的恒定性,同时又要尊重学生的思维发展,倡导语文教学开放性。做到二者的平衡,不仅对语文学习有利,而且还能使以成语等为代表的汉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承。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新重庆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
  对于小黄的质疑,他的语文老师和部分网民都认为,孩子的这种质疑精神其实就是一种批判性思维的体现,需要认真加以保护和鼓励,创新离不开质疑和挑战。但也有人提出,怀疑一切、否定一切并非基础教育的本义,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首先是要学好传统经典,没有足够知识积淀的质疑都是胡思乱想。
  对于小黄的质疑,他的语文老师和部分网民都认为,孩子的这种质疑精神其实就是一种批判性思维的体现,需要认真加以保护和鼓励,创新离不开质疑和挑战。但也有人提出,怀疑一切、否定一切并非基础教育的本义,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首先是要学好传统经典,没有足够知识积淀的质疑都是胡思乱想。
  近年来,类似小黄同学这样的“质疑”,每每都会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例如,福州一名小学生提出,课文《后羿射日》存在“错误”,既然太阳把河水都晒干了,后面怎么又说后羿“蹚过九十九条大河”?这个问题一经提出便引起了人们的热烈讨论。人民教育出版社不得不做出回应:“蹚”字确实用得不是很恰当,再版时,编写组会联系上下文对文章进行修改。然而,质疑鹬蚌相争的小黄同学显然就没有那么“幸运”了。虽然此事也引来当地教材编写部门的重视,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基础教育分社表示,鹬蚌相争的古文出处就是这么记载的,没必要更改教材。
  近日,家住重庆市的李女士被正在上小学五年级的侄儿小黄问道:“蚌的肉被鸟的嘴夹住了,蚌又用壳把鸟的嘴反夹住了,那么,它们是怎么开口说话的?”李女士一时语塞,查了资料也无法圆满解释,遂将此问题发至朋友圈。
  出自《战国策·燕策》的成语“鹬蚌相争”,没想到在两千年后却引来了“争议”。这几天,一位小学生对这个成语的质疑引发了一场教育争论,焦点直指这样的质疑是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还是钻牛角尖。
  近日,家住重庆市的李女士被正在上小学五年级的侄儿小黄问道:“蚌的肉被鸟的嘴夹住了,蚌又用壳把鸟的嘴反夹住了,那么,它们是怎么开口说话的?”李女士一时语塞,查了资料也无法圆满解释,遂将此问题发至朋友圈。
  鹬蚌相争的故事人们早已耳熟能详。《战国策·燕策》记载,辩士苏代借用民间流传的寓言故事来说明赵燕相持会给两国都带来祸害,从而阻止了赵国攻打燕国。李女士和小黄同学的语文老师也反复告诉他,这个成语是要告诉人们,在各种纷乱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争持不下,结果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但是,小黄就是要追问:“到底是《战国策》里这个故事是瞎编的,还是里面的赵惠王太傻了?”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西段106号10栋移动新媒体产业大厦 邮编:401121 广告招商 传真
  出自《战国策·燕策》的成语“鹬蚌相争”,没想到在两千年后却引来了“争议”。这几天,一位小学生对这个成语的质疑引发了一场教育争论,焦点直指这样的质疑是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还是钻牛角尖。
  上海市宝山区少科站生物特级教师刘国璋说,从创新角度来说,孩子们能对问题提出大胆的质疑,这样的批判性思维肯定是要鼓励的,这也是日常学科教育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但是,教师也必须引导学生,批判是要有能力的,不具备一定的能力怎么批判别人、怎么能真正辨别出其他事物的对和错?鹬蚌相争是一则寓言,是拟人化的。鹬为水滨鸟类,属于脊椎动物,蚌是软体动物,这是两种不同等级的动物。而且,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发现,活的蚌只要稍微受到一点外来刺激就会条件反射地合拢起来。其实,这个故事就是要告诉人们团结起来的道理。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鹬蚌相争的故事人们早已耳熟能详。《战国策·燕策》记载,辩士苏代借用民间流传的寓言故事来说明赵燕相持会给两国都带来祸害,从而阻止了赵国攻打燕国。李女士和小黄同学的语文老师也反复告诉他,这个成语是要告诉人们,在各种纷乱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争持不下,结果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但是,小黄就是要追问:“到底是《战国策》里这个故事是瞎编的,还是里面的赵惠王太傻了?”
  上海市宝山区少科站生物特级教师刘国璋说,从创新角度来说,孩子们能对问题提出大胆的质疑,这样的批判性思维肯定是要鼓励的,这也是日常学科教育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但是,教师也必须引导学生,批判是要有能力的,不具备一定的能力怎么批判别人、怎么能真正辨别出其他事物的对和错?鹬蚌相争是一则寓言,是拟人化的。鹬为水滨鸟类,属于脊椎动物,蚌是软体动物,这是两种不同等级的动物。而且,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发现,活的蚌只要稍微受到一点外来刺激就会条件反射地合拢起来。其实,这个故事就是要告诉人们团结起来的道理。
  杨浦区教育学院高中语文教研员王玮表示,成语具有传承性和稳定性,对成语的理解也是约定俗成的。小黄同学对“鹬蚌相争”质疑的个案也提醒语文教师们,既要坚守成语的恒定性,同时又要尊重学生的思维发展,倡导语文教学开放性。做到二者的平衡,不仅对语文学习有利,而且还能使以成语等为代表的汉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2-3 19:49:53 | 显示全部楼层
苍天之下,厚土之上,竟有如此奇人异士、文人墨客!讥讽于谈笑间,笑骂于无形中,层次之高,境界之深,非我等所能匹及,偶像啊!!!仿高人此文,照作一篇,以表仰慕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2-4 22:0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author}是超人 看完楼主的这个帖子之后,我竟感发生出一种无以名之的悲痛感——啊,这么好的帖子,如果将来我再也看不到了,那我该怎么办?那我该怎么办?直到我毫不犹豫的把楼主的这个帖子收藏了。 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2-7 07:48:51 | 显示全部楼层
自从社区改版之后,我就已经心灰意冷,对社区也没抱什么希望了,传说已经幻灭,神话已经终结,留在社区还有什么意思。没想到,没想到,今天可以再睹楼主的风范,我激动得忍不住就在屏幕前流下了眼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2-9 07: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不错 楼主{author}的几句话虽然简单,却概括扼要,一语道出了我们苦想多年的而不可得答案的几个重大问题的根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选推荐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