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什么让家长在沟通中,存在着“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都多”的气场呢?答案是:做家长的骄傲。
虽然不能责备母亲太多,毕竟那个年代的父母,大多习惯忽略自己的感受,更别提正视孩子的心灵要求了。
有网友评论说:“你这一问一答的还算客气的。我家13岁的儿子问N 句才答一句。
我就问天天妈妈,这个世界上,能给孩子讲道理的人很多,可以是老师,可以是百度,但能给孩子母爱的,有几个?
有人说,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同样,你对孩子说的每一句话,铺着他未来的路。
而中国父母往往倾向在发生问题时,给孩子塞一通,连自己生活都指导不了的大道理。
藏在言语背后的理解和深爱,孩子都能敏感地捕捉到,感受被爱的孩子,才会静下心,听父母真正说了什么。
著名心理学家李松蔚老师分享过和女儿说的一段线岁学游泳时,非常害怕水,怎么也学不会,越急越怕。李松蔚老师并没有站在大人的角度,扔给女儿一句:“这有什么好怕的?胆小鬼!”
父亲告诉孩子生气太久会出问题,需要慢慢放下,示范了面对情绪的正确打开方式。
这种居高临下的肢体语言内化于心,家长就忘记了,要以平等的,谦卑的姿态,弯下腰去倾听孩子。
这个能力,指的就是日常沟通中,家长关注孩子感受,和孩子把天儿聊舒服的能力。
但是这种对孩子否定,瞧不上的心态,孩子因此而来的自卑,形成的讨好型人格,拜爸妈所赐,还真会以后在社会上吃亏。
之前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中,陶虹饰演的离异母亲宋倩上了热搜,很多网友在宋倩身上看到了自己母亲的影子。
慢慢等孩子长大了,变的宅了,不愿意找对象了,父母又开始责备孩子三十而不立。
不知从何时开始,中年老母亲再去翻看孩子的朋友圈,却发现孩子已将父母屏蔽。
闺蜜就像很多父母一样,只看到问题,看到分数不如意,看不见孩子的委屈、不安,急于批评、纠正,让孩子感到很受伤。
“每个人学游泳都要害怕100次,你现在已经害怕十几次了,再害怕80多次就能学会了。”
当你有一天终于发现这份存在多年的隔阂,想要修复的时候 ,成长无法重来,孩子也不需要你了。
愿意无条件接纳孩子,和孩子共情的父母,最后都和孩子拥有了融洽的亲子关系,自己也在这种和谐的家庭氛围中,被幸福滋养。
“你要是告诉我你已经看过一遍了,何必跑这儿来浪费时间,一个电影看两遍,闲的呀!这有意义吗?”
母子没有必要非变成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但如此拧巴的母子对话,扭曲的实际上是儿子心理的安全感。
仔细揣摩叶一茜和女儿的沟通模式,会发现她像一个考官一样,不停的抛给女儿问答题和选择题。
为什么本该来自母亲独有的温柔,宽容,慈爱,在有母亲那里如此吝啬?生怕给多了。
因为在公司高效惯了,出现任何问题,闺蜜的第一思路是,寻找解决方案。这也养成了她习惯给别人提建议的沟通习惯。
在反复沟通无望的疲惫中,儿子叹出一句:“算了。”起身离席,再没回到演播室。
这种控制欲来源于家长觉得自己是对的,不仅如此,还要用自己的感受,霸道代替孩子的感受。
而是检查完脚发现不是很严重后,温柔地把儿子搂在怀里,安慰道:“太尖了,踩上肯定会疼的。”
殊不知,孩子对人际关系的恐惧,在沟通方面的拙劣,都是父母从小积累的沟通模式,埋下的种子。
当孩子因为不会说话,招人嫌弃的时候,无论工作还是婚恋,人际关系必然受到影响。
会有挫败,会有没做好的自责,但是痛苦的成长,都是值得的,好的模式会越练越熟。
被没考好的失望情绪包裹着,女儿已经很难受了,在母亲一番方法论轰炸后,女儿没心思去想错题是什么原因,却明白了,在妈妈眼里,考试成绩,比孩子更重要。
这种期待被父母看见自己情绪的需求,不亚于想要一个玩具,想吃一顿大餐。在孩子小的时候,都是期待父母来满足的。
好好和孩子说话吧,良好的亲子沟通,是需要刻意练习的;过程中可能会伤到孩子,没关系,道完歉下次继续;会有挫败,会有没做好的自责,但是痛苦的成长,都是值得的,好的模式会越练越熟。
与其在时间和情绪上和父母内耗,徒增心理阴影面积,不如躲回自己的世界,落得清静。
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在孩子面前的身高可谓是巨人,很多家长并没有养成蹲下来,平视孩子眼睛说话的习惯。
亲子交流困难的家庭,经常能看到这样一幕:孩子一开口,就被大人粗鲁的否定。
女儿瞬间意识到,哦,原来爸爸也会害怕,我这么害怕很正常,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你可以生气,可以生妈妈的气,可以生我的气,可以生妹妹的气。但是不要让这种心情支配你太久,因为时间太久的话就会出问题。你要接受它,你要尊重它,慢慢放下它,克服它。如果不能,你的世界依旧一片光明,我们仍然爱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