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例如,有些古典的童话会出现“寒暄”,例如王员外和李员外寒睻,老实说,孩子大概也不会听不懂,从上下文和画面,孩子总不至于把寒睻当成寒冷。
小结一下,如果你的孩子开始忽略那些跟故事轴线无关的画面,而是去看跟故事有关的画面,那就说明你的孩子已经进入故事期啦。
为什么孩子可以做预测?预测不是乱猜,而是孩子根据之前阅读的经验,根据故事里头的线索,去揣测接下来的情节。所以你叫孩子去预测故事,就是让他练习整理之前得到的讯息、然后去推论的一个逻辑思考过程。
当孩子熟悉情节之后,就可以把预测再进一步,改成:“如果他当时不这么做,会有什么不同的结果?”或是:“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为什么?”让孩子试想不同的结局和可能性。这又比预测更高一层,进入沙盘推演、多角度思考的境界。
那口语讨论该怎么做呢?有四个方式,它们分别是确认理解、预测、回想和延伸讨论。
第一件事,就是延续之前“图片期”的共读技巧,也就是《亲子共读》第五讲讲的指物命名、丰富形容和口语延展,提高孩子的叙事能力。
一旦你的孩子进入了故事期,你要做两件事:一是延续图片期的共读技巧,即指物命名、丰富形容和口语延展;二是展开口语讨论。
不管孩子怎么答,别批评他,可以说:“真的啊,你觉得会这样啊!”你也可以顺便分享你自己的想法,你自己也来预测预测、推演推演,孩子会从你的分享得到新的领悟,于是一次一次的预测推演,他就会产生新的想法。
你好,我是周霞。这一讲,我跟你谈谈在孩子的阅读能力进入“故事期”以后,怎样和他共读绘本。
第一个,确认理解。你知道吗,孩子的认知层次有时候跟我们大人不太一样。你讲得很清楚,他却听得很模糊;或是你以为你讲的他已经了解了,他却是完全解读成另外一回事。所以确认理解非常重要,是口语讨论最基本的要求。
口语讨论,这一讲我们介绍了确认理解和预测,下期我们接着讲回想和延伸讨论。
顺带提一点,有些父母会把故事中比较难的字,自行替换成简单的口语,这是不必要的。因为好的绘本和文章,字字句句都是经过推敲的,我建议你先照念,如果觉得这个词难,就问问孩子知不知道意思,如果孩子知道,就过去了,如果不知道的话,你就解释一下。
一本书孩子还不熟悉时,通常都会要求你反复讲好几次,在每次反复讲的过程中,你每次都可以问问预测的问题,你可以问问:“接下来呢?你觉得会发生什么事呢?”这个步骤就是推测,同时也是复习。
第二件事,就是当孩子可以专心听你讲故事,而且能够很丰富很流利的叙事之后,接下来你就要跟他进行口语讨论了。阅读不只是在做语言能力的扩展,它还有很多的理解能力和因果逻辑思考在里面,所以口语的讨论就成了这个阶段的重点。
接下来,当他听懂故事之后,就可以开始做预测了。你可以在故事有出人意料的发展时,问孩子说:“哎,这只小熊走进森林里了,我们要看下一页之前,你知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
你看,我不会跟你说年龄,而是给你一些判断的信号。因为孩子成长有快有慢,阅读能力也有落差,所以你要留意观察孩子的行为,判断这个时候孩子可能进入什么时期,你要用什么方法引导。
确认理解的方式很简单,你只要问孩子说:“哎,他怎么了?他做了什么事?他怎么样?妈妈刚刚讲了这个,你知不知道什么意思?”或是孩子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有问你问题,那你就去解释,帮助孩子知道这本书的故事在讲什么。
孩子可能会说他的想象。那你就可以问他:“为什么会发生这个事情呢?你觉得呢?”让孩子往下做预测。
你可以暂停一下问问孩子知不知道什么是寒暄,如果孩子说大概是打招呼吧,就表示他懂了,如果不懂,就跟他解释一下。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样做的好处是,孩子会在阅读中不断累积新的语汇,如果你每次都先帮孩子简化,他反而就学不到新词了。
首先,要怎么判断你的孩子已经进入故事期了呢?你可以去观察,当你在念故事的时候,孩子还是像之前一样,爱看什么画面就看什么画面,还是开始忽略那些跟故事轴线无关的画面,而是去看跟故事有关的画面。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这个时候他会去观察主角在做什么,而不是观察配角,这就表示他开始能够留意故事,进入故事期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