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问题看似矛盾却十分有理,矛盾的焦点在于对批评家的境界定位上。所谓批评,话语评论即是批评。但对于批评家,则不仅仅是话语评论,更在于精通一艺,尤其对于艺术家而言,书法批评家亦不能例外。当代妄称“大师”者不胜枚举,称“家”者往往被人不屑。唯一书法批评家不被书法界所抢占,也不轻许人,何也?想成为书法批评家,首先要成为书法家,这是个门槛。从来不曾有不懂书法而妄言书法批评者,即使妄言并流传也往往不被重视,不以为贵。如孙过庭《书谱》之所以可贵,在于书文双璧,心手双畅。而欧阳修的《集古录》则徒剩文献价值,梁巘《评书帖》则自然有隔靴搔痒之病。
梅氏早年出道,精评论,擅书道,长于绘事,通气功术,可谓当代不可多得的集传统文化于一身的传承人。
杨氏步梅氏之后,评论老道,往往一针见血,直捣骨髓,不留余地,于梅氏往往过之。亦通书法,草书古雅,片纸亦贵,行书仿赵,变通有序。偶尔绘竹,朱墨转换,亦得小致。尤长于音律,一如其草书,调控得法,激昂从容,听者无不称奇。杨氏斋号老庵,长年闭门修读,厌于奔走诸门,课徒之余,清净自乐。
杨吉平,别号老庵,1964年生于山西吉县。现为山西师范大学书法学院副院长兼书法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此二公之后,冠书法批评家者多矣,知我此论后更多人定呼我不公。老子所谓“知人者智”,然而最大的悲剧是今者多不识人。缘何?不读书,尤其不读圣贤书。而今诸位亦如职称评定评委,只论几篇核心期刊和几本著作公开出版,遑论质量,民国之风不复存也,何其悲哉。今者诸位读《中国书法》《书法》,谁敢言从头通读到尾,一般标题一阅,作者一览,便放下蒙尘。如此浮躁的当下,书法家入展获奖亦如明星出镜,露脸越多名气越大,最后连“兽兽”也成了大腕,王菲恋而又恋一婚再婚也就成了大腕中的大腕。文章不在多,在精,更在精神,更在境界。梅杨二公文采飞扬,畅酣淋漓,书亦入法,全通“境界”,诸位详审,亦信我之所言。
当代书法评论者多则多矣,绝大部分不通笔法,未登书法之门,纵然评论哗然悦众,却不得入书法批评家之列。而当代书法家眼力过浅,文思不通,当评论家何其难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