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代的苏东坡对书法艺术研究很深,他总结出来,好的书法作品要有神气筋骨肉,这个理论标准被后世书法家普遍认可。乃至到了现代,也是衡量一幅书法作品好坏的重要标准。传世的书法作品从创作模式上也有一个变化,早期以尺牍信笺为主,中期是手卷横扫书坛,一直到了元代才出现成熟的书法立轴作品。创作模式上的变化,说明了书法艺术经过发展,已经和绘画有了同等重要的地位。
由书写文字发展成为书法艺术,这其中线条的魅力起了很大作用。书法是靠笔画组成的艺术形式,为了突出美感,早在晋代就有了审美标准。人们从王羲之书的“永”字中整理出“永字八法”,阐述书法创作中的基本笔法。这就是对世人审美观的总结。书法作品可以产生美感,和古人的欣赏习惯有很大关系。
书法创作的起源已经很难考证了,远古时期留下的甲骨文、金文,已经具备了简单的形式感。在历史上第一个书法创作高峰是秦汉时期,在这个阶段,汉字从篆书向隶书过度,由圆润的结体转化为有棱有角的舒朗结构。从艺术的角度看,字体的转变,让汉字可以包容的创作技巧更加丰富。第二个创作高峰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书圣王羲之的作品千金难求,就连后世的君王李世民为了收藏到《兰亭序》,还不惜采用欺骗的手段。
书法创作是古代文人雅士、门阀士族最喜欢的艺术创作形式之一。早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时,他手下的李斯就因为擅写篆书,名扬天下。《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都是后人学习篆书的范本。还是在秦朝,大将蒙恬发明毛笔,让书写工具有了弹性,可以写出各种各样的点画线条,对书法艺术普及发扬功不可没。
早期的书法理论家中,钟繇是一个必须要提到的人物。他曾经说过一句话,“每见万物,皆书象之”。这句话概括出书法艺术的特点,书法不是闭门造车的产物,书法的创作规律要从自然中寻找美的启示。由此将书法艺术上升到美学高度。就比如,绘画作品会让人产生感情上的变化,或喜悦或悲伤或孤寂,书法作品也有这样的魅力。
首先,古人认为字是非常神圣的。传说仓颉造字的时候,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也就是说,汉字在创造过程中就汲取了天地万物的精华。其次,古人认为汉字是有生命力的,古人喜欢在艺术作品中看到生趣,而书法作品正好满足了艺术家对生命力的捕捉。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十分喜欢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他的目标是将王羲之的真迹全部收藏。他在王羲之的字中能够看出来“龙跳天门,虎卧凤阙”。
|
|